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民族概况二:服饰民俗三:饮食特点四:宗教信仰与禁忌五:特色民俗六:岁时节日七:空港城市及旅游景点1、历史渊源2、人口分布3、语言文学《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奇源(贬称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匈奴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在斡澜河源头、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包塔赤罕也就是蒙古人的祖先。蒙古民族操有不同方言。在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蒙古族是一个游牧名族,上有金朝野蛮统治,下有部落间的斗争厮杀,他们急切渴望统一与安定。1162年铁木真开始统一各个部落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各个部落1218-1223土体面积不断扩大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铁木真在统一蒙古族后获得尊称成吉思汗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获得最尊称元世祖在元朝时期,蒙古人实现了亚欧大陆上最大范围的统一,成为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和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成吉思汗忽必烈全世界蒙古人为一千万多人,中国的蒙古人口为:5981840人,在中国少数名族中排名第六。分布地区:主要是在内蒙古、东北、新疆、河北、青海以及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鄂温克族和土族有时也被认为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有其独立的语言文字系统。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和蒙古语同一个语族的语言还有达斡尔语、土语(蒙古尔语)、东裕固语、东乡语、保安语等。由于历史原因,70%以上的蒙古人以自己的民族语言做日常生活的主要用语。在保持民族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好的地区,保持蒙古语的纯正性比较好。我国蒙古语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大方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服饰:长袍腰带靴子帽子首饰男服:蓝色棕色女服:红色粉色绿色天色奶类食品肉类食品炒米类奶制食品(上乘珍品)蒙古族把奶食习惯地称为白食。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分为饮用的:鲜奶、酸奶、奶酒。食用的: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酪丹(奶豆腐)等。白食美味可口,营养特别丰富。肉类食品蒙古族把肉食习惯地称为红食(乌兰伊得)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炒米类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茶类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等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马奶酒(玉浆、蒙古八珍)每逢盛夏,辽阔的草原上,到处都飘溢着马奶酒的清香。这时,便是人们饮用马奶酒的最佳时刻。邻里欢聚,节日喜庆,接待宾朋,餐桌上总少不了独具特色的马奶酒。饮过马奶酒的人,无不赞美它的醇香可口。牧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年年月月都离不开马奶酒(每年七八月份酿制)。这样,马奶酒的礼俗,马奶酒的文化应运而生。信仰祭祀信仰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佛教取代了萨满教在宫廷里的地位。祭祀蒙古族的祭祀活动带有北方民族的特点,对大自然的崇拜,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包涵祭天、祭敖包、祭湖泊、祭河流、祭火神、祭佛祖等等很多方面的活动。“那达慕”,为蒙语的音译,意为“娱乐”,是祭祀活动完毕后的主要娱乐活动,是蒙古族从部落联盟时起都要举行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最初只有摔跤、射箭和赛马三种活动,如今又增加了喜庆丰收、物质交流和科技传播等内容。1、祭腾格里汗蒙古语音译,腾格里汗意为“天帝”。蒙古人萨满教观念之一。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命运”的意思。祭天帝“腾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2、祭火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围绕火盆、炉灶,有着一系列祭礼和禁忌。与汉族“祭灶神”不同,蒙古族祭祀火神要用羊胸叉、奶食品、酒等供品。通常在胸叉内填满红枣、黄油、冰糖、奶酪、柏叶、哈达等,用白色羊毛线缠绕九圈后煮熟。到了晚上上灯时辰,在灶膛内填入沙蒿根、香柏片上围干牛粪,将灶火点燃。祭火分年祭(阴历腊月二十三)和月祭(每月初一初二)。最隆重的祭火是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打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祭敖包这是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会祭礼风俗,最为隆重,在民间也最被重视。是蒙古民族传统的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供祭熟牛羊肉,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献哈达天葬敬茶敬酒禁忌蒙古族群众崇尚礼仪,讲究礼貌,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当有来客拜访时,首先为其看狗,微躬身施礼,互相问好,再引入蒙古包。来客一般由女主人接待,倒茶、上奶食,炒米,炸果子,递烟。遇有就餐时间,主人要热情劝留客人,客人越随便自在,主人就高兴满意。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馈赠、交际、奖赏,定亲时使用的重要礼品之一,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一般用丝织品制成,长度在1.2-1.5m之间,颜色有白、银灰、浅兰、黄、红等,所献哈达的长度、质地、色泽要依据接受者的身份和与自己的关系而定,每种颜色代表一种礼俗。蒙古族视哈达为吉祥物,迎来送往、拜见尊长、觐见佛像、婚丧喜庆都要献哈达。献哈达是一种对客人最普通又最尊贵的礼节。向客人、长辈献哈达时,要把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对平辈或下属,则要求用双手系在对方的脖颈上。献赠哈达的长短,要依接受哈达人的社会地位来决定。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样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孙一般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喧,以示哀悼。火葬是喇嘛教传人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属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内蒙古西部农业区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人死后(或临终前),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人殆。人殆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内,一般三至七天内出殡,东部地区蒙古族一般都当天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有的拉在灵车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把棺材放人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台转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后大家一起铲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伙子都来哀悼和参加葬礼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都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欢迎。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像前;祭鬼置于蒙古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像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而后蒙古人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加入了喇嘛教的轨迹。1.进入蒙古包后,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2.不得跨越火炉或脚蹬火炉3.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4.不得用刀子挑火或将刀子插入火中5.不得用刀子从锅中扎取肉食6.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忌蹬踩门槛7.骑马到牧民家做客,一定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来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马,以免被狗扑咬而发生宾主俱不愉快的事情8.蒙古人忌讳别人(包括客人)骑着马在蒙古包门口下马和骑马闯进羊群,以免惊动畜群,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9.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10.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
本文标题:蒙古族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3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