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第3组)
技术选择、产业结构与技术选择黄人杰吴丹郑坤雄张金万姚文燕杨旭琛框架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介绍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政策建议论文创新之处及优点论文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方向参考文献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技术选择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目标,考虑系统内外客观因素的制约,对各种技术路线、技术方针、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取最佳方案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对发展哪些技术做出选择,以应付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形势,保证其在国际经济博弈中的地位•因此,技术选择已成为国家、地区、部门直至企业赢得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发展战略的体现,是技术政策的核心,是夺取技术优势的前提文献综述核心技术能力研究技术选择分析重要性客体主体技术选择问题的提出企业政府前沿技术派适宜技术派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技术核心能力研究文献综述斋藤优等研究技术选择的文献大都集中在技术核心能力的研究上,而往往对技术能力发展的前端———技术选择分析不足,同时这些分析并没有回答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应充当什么样的合适角色。技术选择的重要性文献综述张军(2002)发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资本—产出比率与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表现不敏感,要加强对我国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领域的技术选择,建立有效的投资体制和金融体系,保障中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高建,1997;谢伟,2001;魏江,2002等认为发展中国家没能成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主要根源在于政府采取了不适当的技术发展战略,应采取有选择的技术发展战略。政府文献综述①徐庆(1996)认为政府作为宏观层次上的主体,强调的是经济整体利益,应当寻找理由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技术选择从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转变,从而加速整体利益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政府在技术选择中的作用》)②徐庆(1996)基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视角,并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政府在技术选择过程中可能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资本节约型技术引进的积极效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政府在技术选择中得作用的理论分析》)③黄春兰胡汉辉(2004)对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关键技术进行简要回顾后,着重分析各国政府在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中得政策及所起的作用,并结合国情提出我国关键技术选择中政府在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中相关建议。(《发达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中政府作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企业•文献综述①靖巍(2002)从规模经济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两个经济学原理入手,研究了企业进行技术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谈经济社会企业技术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②郑文兵(2003)认为企业的成长表现为技术选择的持续过程。技术战略的质和量的差异决定了现实企业之间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和成长潜力。对企业内在技术选择的分析是理解和制定企业成长和竞争战略的关键,说明了技术选择对企业自生能力、竞争优势的影响。《技术选择和企业的内生成长》③安同良(2003)以“企业技术能力”研究范式为基础,运用技术学习战略决定的数理模型,从理论角度剖析了现实企业选择技术学习战略的动因。并以案例为实证,探究了中国企业技术选择的行为机理,提出了相关对策。(《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④饶扬德(2007)以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为出发点,分析了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技术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对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技术选择的机理进行了探讨。(《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研究•文献综述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主要利用相关面板数据和相关指标,对技术选择是如何对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①白欢(2011)《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基于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②黄茂兴(2007)《论技术选择和经济增长》③林毅夫、张鹏飞(2006)《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④林毅夫(2002)《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主要探讨了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选择适用性问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中技术选择的作用:①王建军、刘守跃、束燕霞(2009)《青海省产业结构演变中的技术选择探析》②黄茂兴、李军军(2008)《海峡西岸经济区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研究》③王玉灵、夏国平(2005)《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④余典范、干春晖(2009)《适宜技术、制度与产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检验》适宜技术派•文献综述国外国内AtkinsonandStiglitz(1969)提出适宜技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要受到当地特定的投入要素组合的制约。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Caselliandcoleman(2006)认为不同要素禀赋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技术,若技术选择发生偏移,其生产率将会受到损失。因而发展中国家采用发达国家的适宜技术并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优选择。苗文龙、万杰(2005)技术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未能充分利用转轨经济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林毅夫(1994,2001,2004,2005):在技术选择假说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选择指数。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发展中国家没有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所必需的比较优势,技术变迁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没必要研发或引进发达国家的最新技术。潘士远(2008)从成本分析,发展中国家应该放弃引进世界前沿技术,通过模仿(引进)适宜技术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从而可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前沿技术派国外国内Chenery(1961)等发展经济学家鼓励欠发达国家政府采取干预政策,追求“内向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或进口替代战略,直接瞄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差距。BasuandWeil(1998)和AcemogluandZilibotti(1999)提出的适宜技术理论也认为技术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应匹配,但认为厂商所面临的要素投入结构可以人为地加以提升并偏离本地的要素禀赋结构,或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所选择的技术结构必须和发达国家的技术结构相同。陆长平(2002)认为,“资本倒流”和“技术再转移”使新古典的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的技术选择发生了“悖论”,在低工资率或高利率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采用“先进技术”而不是“适度技术”进行盈利。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及方法•技术选择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效应•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技术选择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法系统工程原理、规范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区域效应分析时间效应分析关系模型技术选择经济增长产业结构1.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为了反映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本文假设各地区生产函数遵循规模报酬不变的C-D生产函数。•技术选择指数:一个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与地区的资本劳动比率的比值,反映该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对自身比较优势的偏离程度。产业目标的人均产出技术选择国民经济中人均产出当α*(资本产出弹性)0的情况下,技术选择系数对产业的人均产出有正的影响。技术选择系数越大的产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升得越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速度也越快。2、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假设经济中有n个产业部门,则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可表示为:•两边对t求导:因此,在重点扶持行业的资本深化过程中,伴随着产业产出的较快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必然提高。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及变化各产业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变动3.技术选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作用的分析,同样可以适用于地区经济范畴。•本文建立一个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模型,把技术选择系数定义为地区资本-劳动比率与全国平均的资本-劳动比率的比值:i代表不同的省份,t代表年份•由产业目标公式改写的地区人均产出增长模型为•对上式取对数后得到线性回归方程:•其中实证分析1.样本的建立和数据来源本文用1991—2007年间的省域宏观数据进行检验,共包括31个省市(区)。各省份的地区产出,即地区生产总值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8年),并用1990年的不变价格对各年产出进行缩减。1991—2000年各省资本存量采用张军等(2004)一文提供的数据,并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到1990年不变价格。但重庆市的资本存量包含在四川省中,简略的处理方法是对四川省资本存量拆分,拆分比例按两地当年GDP的比重计算。2001—2007年的数据按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公式为Kt=Kt-1(1-δ)+It/Pt其中,Kt和Kt-1分别为当前和前一期的资本存量,It为资本形成总额,Pt为价格指数,均来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为了保持一致性,经济折旧率δ仍采用张军等(2004)一文的9.6%。劳动力数据(1991—2005年)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的从业人员,2006年以后数据来自各省统计年鉴。2.技术选择和产业结构的变量分析为了反映技术选择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人均GDP增长的影响,需要计算各省历年的产业结构,包括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选取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就业人员占经济总体的比重反映其产业结构的变化。选择部分年份进行图形分析,以反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图1中的A、B、C、D分别是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省域人均GDP(YPL)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STR)、技术选择系数(TCI)的三维立体图。图1省域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技术选择系数关系1.00.750.52.01.51.03254321.00.750.51.00.750.5图1表明人均GDP是随着技术选择系数增加而递增,且随着时间往后推移,递增关系更为明显。但这种递增关系不是线性的,除A图以外,其他图中的曲面都有一个明显的平坦区域,也就是TCI值在3—5之间的区域,YPL基本是稳定的。从产业结构来看,总体上随着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提高,人均GDP也有相应的提高,但效果比较明显的是在技术选择系数比较小的区域,在技术选择系数比较大的区域,人均GDP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之间的关系不太明显,甚至在B图和D图中出现逆向关系。图2中则把图1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应换成第二产业就业比重(STR-L)图2省域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技术选择系数关系2.01.513.02.05.04.03.02.01.00.750.50.25从图2来看,技术选择系数偏低时,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人均GDP也有明显增加,这是各时期的共有特征。在技术选择系数比较大的情况下,不同时期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与人均GDP反方向变动,可能的原因是第二产业吸收了大量农业劳动力,没有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在2000年以后,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人均GDP呈现提升态势。(原因分析是否合理?)3.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区域效应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及参数估计简介面板数据•面板数据是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数据类型,包含了不同横截面个体不同时期的数据或者说,面板数据既跨越时间又跨越空间的数据。•如本文献所使用的面板数据既有省与省之间的各经济变量横截面数据性质,又有随着时间变化的各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性质。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形式面板数据模型的三种基本情形不变系数模型:αi=αj,βi=βj:在横截面上无个体影响、无结构变化,相当于把多个时期的截面数据放在一起作为样本数据变截距模型:αi≠αj,βI=βj:在横截面上个体影响不同,个体影响表现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应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又分为固定影响和随机影响两种情况变系数模型:αi≠αj,βi≠βj:除了存在个体影响外,在横截面上还存在变化的经济结构,因而结构参数在不同的横截面上是不同的,变系数模型也分为固定影响和随机影响两种情况。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FEM):将个体影响设定为跨截面变化的数(不可观测的效应εi与解释变量相关)随机效应模型(ECM):设定随机变化的个体影响与模型中能够的解释变量不相关。不可观测的效应εi与解释变量不相关)豪斯曼检验•豪斯曼的基本虚拟假设是FEM和ECM估计量没有实质上的差异,豪斯曼检验统计量是一
本文标题:技术选择、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第3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4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