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今民与上同意也。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家、家。他是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幻灯片6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什么内容,换言之,你知道中考文言文会考察哪几大方面的内容?一、解词:重点实词典型虚词二、翻译句子(重点句)三、文章的理解分析(课文主旨、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四、默写名句全班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几个字的读音:“夫”“粟”“畔”fúsùpàn全班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老师预习时提出的词语和句子。解词及翻译下面句子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池非不深也3、兵革非不坚利也4、委而去之5、人和6、域民7、固国8、威天下9、寡助之至10、亲戚畔之11、亲戚畔之代词,这(就是)护城河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委:放弃去:离开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巩固威慑到通“叛”,背叛他,指寡助之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固国不以山溪之陷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2.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3.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去,古义:离开今义:4.亲戚畔之古义:骨肉兄弟今义:辨析下列词的古今义: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亲戚畔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何陋之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虽我之死结构助词:的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动词:到、去宾语前置标志,无义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它,指代驴子123456久之,目似瞑语气助词,无义一词多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翻译: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攻城:守方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翻译: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粮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人和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帮助它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些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以,战就一定胜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战争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张(结论)施行“仁政”(反面论证)(对比论证)排比论点范围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4段有什么作用?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得道多助失助道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战利进攻: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治国域民固国威天下战争需要“人和”治国需要“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天下畔之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馈练习(2001年佛山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B寡助之至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D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CD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CB作业:1、熟记注解(明天小测)2、背诵课文3、完成《掌握语文》P84—851—9题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小结(1)用双重否定句排比,排比有力;(2)用层递排比,更具气势。体现了孟子政论文的特点:气势磅礴,有很强说服力。论证语言
本文标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6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