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孔乙己》教案卢教院附属中山学校朱燕萍教学目标:1、理解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2、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文字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3、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中,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病态社会的冷酷。教学重点:通过对孔乙己这个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了解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虚伪。教学难点:认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教学过程:一、导语:先提问学生,你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杂文)你最喜欢鲁迅作品中的哪一篇?为什么?(通过这个提问,强调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就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入选到初中、高中语文书中的有以下几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风筝》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高中阶段)杂文:(高中阶段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诗:《自题小像》《自嘲》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先生是怎样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课文《孔乙己》。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来是去学医的,后从事文学创作,企图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和揭露,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9年3月,发表了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短篇小说《孔乙己》。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三、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清政府腐败,民不聊生。虽然清朝政府在1906年就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在昏沉、麻木的状态。少数读书人阳奉阴违,爬上了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仍然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的另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9年3月创作了小说《孔乙己》。四、默看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五、思考问题:(思考、讨论、请代表回答)1、请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1919年写的二十多年前的浙江绍兴咸亨酒店,从时间上确定孔乙己生活的特定年代和特定环境,为教学目标3作铺垫)2、朗读课文第一段,找出咸亨酒店里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短——长(穷人穿短衣帮,有钱人穿长衫)外——里(穷人在外屋,有钱人在里屋)站——坐(穷人在外屋站着喝酒,有钱人在里屋坐着喝酒)鲜明的对比,揭露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3、文中的孔乙己,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可让学生根据文中描写孔乙己的语句入手,从外貌描写上确定孔乙己与别人的不同,完成教学目标2)先让学生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明他的特殊身份:经济拮据、贫困潦倒,还死要面子②他身材高大——说明他有谋生的条件③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他营养不良,生活不如意④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虽穿长衫,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补也洗,说明他懒惰⑤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说明受科举制度的毒害,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个名字也没有,因为他姓孔,人家便根据描红纸上的字,给他起了个绰号——表明他的地位低下,也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⑦小孩围住他,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表明他心地善良⑧窃书被打,还强词夺理——表现他死爱面子、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性格。4、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小组讨论,派代表归纳)(综合3、4题,完成教学目标2,水到渠成)孔乙己是一个怀有科举失败隐痛的读书人,他连秀才也没考中,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有时还要偷窃,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死要面子,还常常自欺欺人,但他同时也有善良、诚实的品性,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作者对他既有同情,也有讽刺和批判,即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六、文中许多地方的文字描写可谓“一字传神”,如“排出九文大钱”的“排”,找一下,体会它们的“精妙之处”(品味文章精妙的文字魅力,完成教学目标2)让学生在文中再找出一些并讨论,老师归纳:1、第4节中的“排”:生动表现经济拮据的孔乙己数钱时故作阔气的寒酸相。2、第11节中的“摸出四文大钱”的“摸”:表明孔乙己经济的每况愈下3、第1节中的“踱”:表现穿长衫人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4、第8节的“罩”:反映孔乙己的善良、诚恳,有点迂腐。七、重点句理解:(通过以上几点的讲解,以及本题对重点句的理解,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1、文中多处写到“笑”,各表现什么内容?教师归纳:文中用“笑”贯穿全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群众的麻木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教师归纳: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表明孔乙己的存在可有可无,引出下文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矛盾吗?不矛盾,“大约”是表示猜测判断,“的确”是表肯定判断。表面看是矛盾的,但仔细推敲来看,“大约”是因为这些年来从没有人明确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看,他的死是必然的。他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不受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没听到可靠的消息,所以这样说。八、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肖像、以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完成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讲解,也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归纳:小结:小说通过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科举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也表现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课后反思:《孔乙己》是酒店里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穷酸迂腐,功名难求,是人们取乐的对象,是一个被封建教育制度侮辱、损害了的灵魂,是几千年来迂腐麻木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可悲结局。作业:必做题1、联系课文展开想象,给文章续写一个结尾,200字以上。2、抄写文中的重点字词。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点(50字左右)选做题1、去图书馆或网上查阅鲁迅的其他作品。2、查阅与鲁迅同时代作家的作品。
本文标题:《孔乙己》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8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