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
地质灾害防治教师:王光进单位:昆明理工大学Tel:15908808732QQ:594270699E﹣mail:wangguangjin2005@163.com主要内容地质灾害的概念及减灾对策地质灾害各论参考书目潘懋,李铁锋.灾害地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徐开礼,朱志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7年;段永侯等.中国地质灾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田廷山等.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地质出版社,2008年2.学时分配总共32学时,以讲授为主实习内容:。。。。。3.成绩考核平时成绩30%(考勤);期末考试(闭卷)成绩70%4.课程性质这是一门专业选修课,教学上大多为阐述性、叙述性讲述的内容,不同于中学的数理化等有严谨的理论与推导,许多问题是定性的讲述,因此要调节自己,适应课程的特点。5.对大家的几点要求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2、按时上课、注意听讲、笔记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地质灾害防治一、地质灾害案例及内涵;二、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三、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五、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主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多发区1、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北东边界,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2、多发区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以及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地震规模:西部大于东部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成因:该处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西南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该区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的东北边界,地形陡峻,构造断裂活动强烈。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灾情:东重西轻1949~2000年数据表明:人口密度≥400人/km2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km2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km2的地区的100倍。可见,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人口密度以倍数增长,死亡人数则以级数增长。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自然原因:1、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内;2、与震发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机会少。人为因素:1、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市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2、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3,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为什么唐山地震的灾情会如此严重唐山南投震级7.87.6死亡人口24.2万人2329人受伤人口16.7万人8722人经济损失54亿元92亿美元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层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泥石流:爆发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原因),所以其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均以外界诱发因素为引发条件。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重叠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西南地区的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SinkholeinWinterPark,nearOrlando,Florida.May8,1981.PeoplediggingoutofasandduneintheSaharaDesert,Africa,afterawindstorm.1、定义: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联合国减灾组织,1984)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定义为: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一、灾害的基本涵义2、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人身、财产及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环境方面的损害事件自然动力过程(灾害体)受灾害影响的对象(承灾体或受灾体)自然灾害的圈形分类(据王思敬等,1992)②人为灾害:由于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边坡开挖引起的滑坡以及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区域性地面沉降等).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由于人类向地球环境中排放废弃物质而出现的酸雨、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臭氧层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也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2)自然灾害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3)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Smith,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3.灾害效应1)原生灾害效应:灾害本身造成的效应。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2)次生灾害效应: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煤气酿成火灾、洪水造成供水系统中断而引起的“水荒”、大型岩溶塌陷诱发地震而造成的建筑物破坏等。3)后续灾害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其中包括野生生物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区域性或全球性气候变化、地震造成的地形变化等。4、灾害的损失1)直接损失:指灾害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数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损失的大小。2)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饿、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二、地质灾害及其内涵1、地质灾害定义1)概念: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等都是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具有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和渐变影响等特点;它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自然灾害中占突出地位。2、地质灾害的内涵1)动力条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伴随科技发展,人类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直线上升,充分显示了人类对地表形态和物质组成的巨大改造力量,人为地质作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利用。2)后果: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破坏和影响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无人区的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不是地质灾害,往往会有利于人类的未来开发。一、地质灾害案例及内涵;二、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三、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四、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与分布规律五、灾害地质学的诞生与发展主要内容地质灾害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与地质灾害的动力过程有关的规模、强度、频次以及灾害活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等特征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指与成灾活动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如人口和财产的分布,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等。二者是个统一的整体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伴随地球的运动而生,与人类共存通过研究灾害的基本属性,提示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条件和规律,进行预测和防治,减少损失,趋利避害。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多动力作用,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因此发生的地点、时间、强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复杂的随机事件受地质作用周期性规律的影响,地质灾害也具周期性特征,如地震等、泥石流的季节性等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突发性:骤然发生、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快、危害大,如地震、火山、崩滑流等渐近性:指缓慢发生,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异、迁移、交换等作用逐步发展而产生的灾害,如荒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损失的主要的渐进性地质灾害。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4.3×104km2;中国“三北”地区现有沙质荒漠化土地1.53×106km2,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沙质荒漠化土地每年以1560km2的速度扩大,进入80年代,沙质荒漠化面积每年扩大2100km2,现在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许多地质灾害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的,前一种灾害可能是后一种灾害的的诱因或是灾害链中的某一环节;在特定的区域内,受地形、区域地质和气候等条件的控制,常具群发性特征,如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例如,I960年5月22日智利接连发生了7.7纸、7.8级、8.5级三次大地震,而在瑞尼赫湖区引发了三次大滑坡,滑坡冲人瑞尼赫湖使湖水上涨24m,湖水外溢淹没了湖泊下游65km的扎尔迪维亚城。这次灾害过程中,地震—滑坡—洪水构成了一个灾害链。1988年11月6日中国云南澜沧-耿马7.6级地震导致严重的地裂缝、崩塌、滑坡等灾害,由此造成大量农田和森林被毁,175个村庄、5032户居民因受危岩、滑坡的严重威胁被迫搬迁。五、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受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人为活动等综合制约,成因具多元性特定的地质条件及气候因素导致常原地复发六、地质灾害的区域性以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矿井突水为主的东部区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中部区以冻融、泥石流为主的青藏高原区以土地荒漠化为主的西北区七、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地质灾害对人类的主导作用是造成多种形式的破坏,但有时地质灾害的发生可对人类产生有益的“建设性”作用。例如,流域上游的水土流失可为下游地区提供肥沃的土壤;山区斜坡地带发生的崩塌、滑坡堆积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相对平缓的台地,人们常在古滑坡台地上种植农作物。八、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人口迁移,损失不断上升地质灾害的周期性影响经济发展也呈周期性特点地带性分布规律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九、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大多数地质灾害的发生均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关,并且人为因素的影
本文标题: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98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