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作者介绍•二、诗歌翻译•三、主题思想•四、逐句分析•五、艺术特色•六、全诗小结作者介绍•王昌龄(698-757),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诗歌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的存在。主题思想•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荷叶罗裙一色裁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脸与芙蓉交相辉映,互为衬托,极为巧妙。•乱入池中看不见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恍若一体,难以分辨,•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句所写的是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的情形。•闻歌始觉有人来•然而,正当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后两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采莲女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采莲女与自然一样美。美到极致是为自然,任何人为装饰都是画蛇添足。原生态的歌,让人深味音乐的天籁之音。•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本诗语言生动活泼,姿致天成,传神地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全诗小结•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江南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本文标题:采莲曲王昌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1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