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迎河中心校刘明语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往往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如果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空洞的言行说教,不仅没法起到道德洗礼、价值观培育的作用,还会遭到学生的排斥,导致他们不喜欢语文课。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因此,语文老师必须了解学情,根据孩子特点,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灵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润物无声般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我在这些方面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一、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在氛围中感知价值观取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在进行新课时,根据课文情境,运用抒情的语言、直观的图画、加上应情应景的音乐的渲染,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教师成功地激起学生内心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时,学生便能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灵上产生共振,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在情操上得到陶冶,从而使学生在愉悦中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升华美的品德,形成完美人格。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达到了潜移默化,无痕育人的教育效果。例如学习《大江保卫战》一课,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98年抗洪抢险的短片,长江决堤,滔滔洪水吞噬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危急关头,人民子弟兵奋战在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固的钢铁长城,保住了大提。学生耳闻目睹了那“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的惊心动魄场面,震撼之余,悠扬的旋律响起,“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回。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望穿天涯不知战友何时回……”当看到孩子们眼眶湿润,甚至溅起泪花时,我相信他们感受到了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理解了忠诚和责任。此时我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静思默想地涵泳课文,平心静气地与子弟兵进行心灵地对话。教师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播,让学生深化认识,再次接受灵魂的洗礼。学习《军神》,我通过多媒体播放刘伯承做手术时的片段,学生全都看得目不转睛,仿佛身在手术室,为他紧张,为他担心,又为他赞叹,被他折服。不待教师多讲,再读课文,他们已经多了一份深情和力量,他们懂得了坚忍。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可以直观感受那仿佛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石梯,感受到武夷第一险峰带来的震撼。学习《母亲的恩情》时,我通过PPT打出一张图片,配上抒情的音乐,为孩子们讲述了汶川大地震时,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搭建起生命的空间,而自己却付出生命的故事,孩子们深受感染。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图片、播放音乐、PPT课件、视频影像等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紧贴到课文主人公的身上,与他(她)同呼吸、共命运,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美好价值观取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断言,学生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不良的、丑陋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由此看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比单纯的要爱国、要负责任、要坚强的说教好得多。二、课本剧改编,入情入境地体验人物品质四年级下学期,我们年级举办了课本剧改编大赛。为了编好演好课本剧,孩子们反复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进行角色分工后,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反复排练文中的故事。这时,学生们既是导演、编剧、演员,又是观众,还是喜剧评论家。在多重角色的碰撞中,他们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三顾茅庐》);他们更加钦佩“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于公心的祁黄羊(《祁黄羊》);他们化身公仪休,拒收礼物,体会到了清正廉明的政治情怀(《公仪休拒收礼物》);他们抱起了自己心中力大无穷却瘦弱轻盈的母亲,懂得了母亲对儿女的情深似海,义重如山(《第一次抱母亲》)……课本剧改编大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入情入境地课本剧表演活动,他们既真切感知了人物的可贵品质,又受到一场真善美的灵魂洗礼。这种比赛效果不错,每学期举行的次数却有限。但是稍加转变,这种非常态化举行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就可以变成常态化的课堂行为。比如为学生戴上头饰,变身文中主人公,分角色朗读课文,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比如学习《会走路的树》,就在课堂上进行了分角色表演体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鸟,充分信任小树,在他的角上停留歇息,而小树热情友善,带小鸟见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他们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在表演中孩子们体会到了信任创造的美好境界。我还经常在课堂上穿插小记者的采访活动,让同学都可以扮演小记者提出问题。“假如你面临桑兰那样的遭遇,你能像她一样“微笑着承受一切”吗?。(《微笑着承受一切》)”“这位游客,你为什么要和这两棵樟树合影呢?”“我觉得这两颗樟树是宋庆龄的象征,它们和宋庆龄一样充满浩然正气。”“看到这两棵树,就想起和它们一样品质高洁的宋庆龄奶奶”……三、在课文的“留白处”,寻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长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涵盖很多的知识点,如果将这些凌乱的点一一呈现,让学生读、背,就走入了传统教育填鸭灌输的老路,导致学生不走心的死记硬背,非常不可取。这时如果我们抓住语文中的“留白处”,引领学生走进其中探索一番,往往有意外的收获。比如学习《钱学森》一文,读完课文,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假如你是钱学森,站在回国航船的甲板上,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为祖国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钱学森报国心切的心情,进而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另外课文一带而过,写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文,当时我们的祖国贫困落后,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引导学生思考钱学森是怎样突破重重困难,为祖国科研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动手填补文章的留白:当盛夏酷暑时,钱学森_________;当寒冬腊月时,钱学森_________;当缺乏设备时,钱学森_________;当遇到技术难题时,钱学森_________;当_________,钱学森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已经能感受到的钱学森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满腔报国热情。四、走出课堂,挖掘课外资源美国教育家华特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张孝纯老师在《“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中指出:要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生活中处处是资源,时时可以学语文。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豆腐的发源地,楚国、蔡国、淮南国、三国袁绍均在此建都,所以有“四朝古都”之美誉。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寿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全国保持最完整的古城墙,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我曾组织班级学生游览八公山,登上山顶,眺望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重温“淝水之战”的激烈场景,体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故事的内涵。我让他们回去写一篇日记,不限篇幅,谈谈参观的感受。通过学生的一篇篇日记可以看出,挖掘本土资源,也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丰塘的雄伟气魄,瓦埠湖的清幽静谧,四城门的美丽传说,奎星楼的文化积淀,春到八公山、秋菊竞绽放,每一处历史文化景点,自然界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一场审美的旅程,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价值观教育的丰富资源,都蕴藏着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在大语文观思想引领下,进行实地的考察参观,会使学生受到身临其境的历史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审美情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语文学习中,它不再是空洞的大道理、枯燥的说辞,而是灵动的课堂、现货的体验。它可以如此快乐无痕地传递给孩子并浸润他们的心灵。
本文标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21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