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练习
1《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练习一、填空1、《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又称《》,是战国时期秦相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先秦(儒家、法家、墨家、杂家)代表作品。2、“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3、《杞人忧天》选自《》,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二、重点词语解释穿.井:溉:汲:及:国.人:道.之:宋君令.人:对.曰: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崩坠:身亡.所寄:因.往晓.之:积气:若:行止:奈何:天果.积气:只使:亦.不能:中伤:积块:充塞:四虚:躇步跐蹈:舍然:舍:三、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3、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6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8、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9、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10、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11、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12、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13、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14、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四、课文内容理解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4、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5、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26、《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7、文中杞国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就“天”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地”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杞人反复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9、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10、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11、《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如何评价?12、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13、《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刻画了怎样的形象?五、比较阅读(一)【甲】《穿井得一人》【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地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1.解释下列加点词。溉汲..()穿.井()王信.之乎()谓.魏王曰()2.翻译下列句子。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二)【甲】《穿井得一人》【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①夔②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3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注】①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②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推荐,荐举)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C.有闻而传之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你能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三)【甲】《杞人忧天》【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嘿然②大喜赍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选自《笑林》)【注】①绐(dài):哄骗。②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嘿,同“默”。③赍(j):携带。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屈伸呼吸(ruò,你)B.若躇步跐.蹈(chǐ,踩、踏)C.乃厌倦不堪.(kān,忍受)D.吏遂缚.诣县(fù,绑)2.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3.翻译下面的句子。(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2)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4.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是在杞人“”之时,前往开导杞人;乙文中“楚人”的妻子是在“”的情况下“绐云:‘不见。’”。(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5.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四)【甲】《杞人忧天》【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倘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41.解释下列加点词。身亡.所寄因.往晓之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舍然..大喜诚自古所希.2.翻译下列句子。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3.杞人忧天,太宗忧国,请你谈谈两者的异同。答案填空2、以论传讹四、课文内容理解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3、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4、D5、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不可以讹传讹。6、(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随便传播,更不能以讹传讹。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7、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8、说明他内心忧虑重重。9、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10、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11、就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晓之者”地天地等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在当时,他认为天地是一种物质存在,其思想也算是相当进步的了。12、(1)我认为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的人,与“庸人自扰”同义。我们不应该为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担忧而忧虑。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2)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其实都是“杞人忧天”,在今天也十分必要,如果每个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多一点替别人着想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13、语言描写(对话描写)杞人:庸人自扰、忧虑重重。晓之者:热心解忧、悉心劝解。1、打水浇田;挖掘,开凿;相信;对……说。2、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如今赵国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3、角色:丁氏——他交代不清导致谣言散播,虽不是有意,但他的确是谣言的源头;5庞葱——深知人言可畏,尤其因距离遥远无法自证清白时,谣言更可怕,所以在魏王派他随太子远质邯郸前,防微杜渐地给魏王打了预防针,可惜仍未能改变结局,是个智者和有远见的人。态度: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不太相信,派人询问,是一个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验证考察,开明正直的君主;魏王——尽管有庞葱的预防针,尽管庞葱已经将谣言的可畏解说得极其到位,但还是“三人成虎”,由此看出他的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我们:谣言止于智者,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提高自身素质,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1、A(确实)2、B(助词,的)3、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所以说“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啊。4、“穿井得一人”错在“得一人”的解释,应是“得到一个人的使唤”,而非“挖到一个人”;“夔一足”错在“足”的解释,应是“足够”,而非“脚”之义。1、B(跐,cǐ)2、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3、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空气。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4、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经日,乃厌倦不堪5、“舍然大喜”表现了杞人在消除心中的担忧后务必轻松的心态;“嘿然大喜”表现了楚人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1、亡(同“无”,没有)因(于是、就)中伤(伤害)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希(同“稀”,少有)2、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会担心地会陷下去呢?臣只为陛下能在安乐的时候想到国家危亡而高兴。3、同:都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特质。异:杞人——居安思危,目光长远,有忧患意识,换个角度,又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太宗——目光长远,居安思危,为此广开言路、从善如流,难得的将忧患意识贯彻落实到行动中。
本文标题:《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复习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2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