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口蹄疫防治规范(幻灯片)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牛、羊、猪等)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口蹄疫临诊特点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的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口蹄疫病原的类型比较多,主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亚型之间交叉保护差。病毒的易变性,常有新的亚型出现。一、病原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病毒属,单股RNA,为最小的动物RNA病毒。型和亚型●有7个主型每一个主型又有若干亚型我国仅见A、O、和亚洲1型。各型之间不能互相免疫。SAT2SAT1CSAT3OA亚洲1型存在部位:口蹄疫病毒在病畜的水泡皮及其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水泡发展过程中,病毒进入血流,分布到全身各种组织和体液。在发热期血液内病毒含量最高,退热后,在奶、尿、口涎、泪、粪便等都会有一定量的病毒。抵抗力:很强,低温能长期保存,—20℃以下组织块中能存活3—4年左右,对热50—60℃存活30—40分钟,沸水中瞬间即死。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对酸敏感,pH5.3-5.7,短时间灭活,胴体无害化处理可使用酸灭活,8℃:24-42h,12℃:24h,13℃:16h高温、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酸和碱对口蹄疫病毒的灭活作用很强。1—2%氢氧化钠、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4%的碳酸钠溶液二、流行病学易感动物可感染多种动物,但以偶蹄动物动物最易感,野生动物和人也能感染家畜中以牛(奶牛、牦牛等较水牛易感)最易感、其次是猪、再其次是羊易感,野生动物中野牛、驯鹿、野猪、大象均易感幼龄动物较成年动物更易感本病原来发生首先是牛、80年代后,以猪发现为主传染源:带毒动物:包括隐性感染动物,其排泄物、分泌物带毒,甚至呼出的气体发病动物:含毒量以感染动物口腔中的舌皮最高,其次是水疱液、内脏、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播途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均可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可经损伤的粘膜(口、鼻、眼、乳腺)和皮肤呼吸道传播:呼吸入受污染的空气流行特点从流行病学观点看:绵羊是FMDV的储存器,猪是感染的放大器,牛是发病的指示灯牛、猪、羊感染后,症状最明显的是牛、最不明显的是羊,而感染后排毒最强的是猪,其呼出的气体中FMDV是牛的20倍该病传染快、流行广、发病率高,往往牛、羊、猪在同一时间内发病近年来,猪发生有扩大的趋势行病流学----传播方式1、空气传播2、接触传播提示:加强空气消毒和带动物消毒流行形式:在牧区:常大流行半农半牧区:流行在农区:该病的流行可呈跳跃式传播:主要是流通原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季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在农区或半农区不明显,猪秋末、冬春多发周期性:每隔1-2年或3-5年就流行一次发病机理(四个阶段,两次水疱)水疱破裂体温下降,好转或幼畜心肌炎死亡全身多部继发性水疱,特征症状出现水疱成熟破裂,病毒进入血液,发热病毒侵入上皮细胞(原发性水疱)发热三、症状潜伏期一般1天,长达一周左右,平均2-4天。体温为40-41℃,乳牛产乳量下降。口温高,唇内、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出现水疱,初为淡黄色透明液,后变浑浊,破溃后留下鲜红烂斑。流涎,粘膜水疱破裂后,体温恢复正常。蹄部趾间、蹄冠等部出现水疱,病牛不愿站立或行走,跛行。水疱破溃出现糜烂、化脓和坏死,严重时可使蹄匣脱落。俗称“脱靴”乳头皮肤亦可发生水疱和糜烂。乳房上口蹄疫病变见于纯种牛,黄牛较少发生。乳房炎,泌乳大大减少,有时损失高达75%。甚至泌乳停止。牛口蹄疫左:舌粘膜溃疡右:齿龈出血、溃疡牛口蹄疫蹄叉水疱、破溃牛乳房上的水疱猪潜伏期1-2天症状以水疱为主要特征,有如下特点水疱以蹄部、鼻部、口腔内多见,尤其以鼻部,另乳房、乳头皮肤也常发生病猪可发生明显跛行,不愿站立、地上跪行、蹄壳脱落仔猪发病较重,严重的心肌炎而死亡鼻镜边缘水泡猪口蹄疫,颊部粘膜糜烂蹄锺部水泡破溃蹄叉部水泡破溃,蹄冠部水肿猪乳房上的水疱四、病变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有时可见烂斑心肌切面上有黄白条纹相间于红色心肌纤维间,称为“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样。虎斑心五、诊断根据急性经过,呈流行性传播,主要侵害偶蹄兽和一般取良性转归以及特征的临诊症状可进行诊断。如要对流行的病毒的血清型进行鉴定,可采取病牛舌面水疱或猪蹄部水疱皮或水疱液,置50%甘油生理盐水中迅速送有关单位鉴定。防、检、消、杀六、防制杀消检防1、平时的预防措施不从有病地区购进动物或产品,来自无病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应进行检疫。定期进行预防接种。2、(1)上报疫情,确定诊断疫区内所有畜群作严密监视,禁止动物、畜产品及饲料运出疫区。(2)划定疫区,严格封锁注意疫区要封严、(3)捕灭措施,捕杀病畜及同群畜,及时清除传染源(4)口蹄疫疫情解除的条件:疫点内最后1头病畜死亡或扑杀后连续观察至少14天,没有新发病例;疫区、受新血清型口蹄疫疫情解除的条件:疫点内最后1头病畜死亡或扑杀后连续观察至少14天没有新发病例;疫区、受威胁区紧急免疫接种完成;疫点经终末消毒;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进行疫情监测,结果为阴性。(5)消毒,疫点严格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畜舍、场地和用具以1—2%烧碱液、10%石灰乳或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毛、皮张用环氧乙烷、溴化甲烷或甲醛气体消毒;肉品以2%乳酸或自然熟化产酸处理。(6)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预防接种,用与当地流行毒株血清型相同的弱毒或灭活苗注射。按农业部制定的免疫方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口蹄疫的疫苗常规疫苗灭活苗(O型,ASIA1型)(普通苗,精制苗)弱毒疫苗(不用)常用疫苗:o型灭活苗新型疫苗亚i灭活苗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活载体疫苗转基因可食疫苗基因缺失疫苗核酸疫苗预防注射1、预防注射:在可能发生流行地区,每年春、秋,对猪、牛、羊均应注射同型的口蹄疫苗,母猪在配种一个月后和产前一个月各注射一次,仔猪在40-70日龄期间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5年。2紧急免疫:对疫区未发病猪群均需紧急进行预防注射疫苗,常规苗每头5毫升,高效苗每头3毫升,猪保护期3个月,牛羊4-6个月。七、公共卫生人可通过饮用病牛牛奶、挤奶或处理病畜而接触感染,创伤也可感染。人感染后,可在口腔、手掌、指尖、脚趾和面部等部位产生水疱,破裂后形成薄痂,逐渐愈合,有时形成溃疡。小孩可发生胃肠卡他,严重者可因心肌麻痹而死亡。因此,在口蹄疫流行地区,必须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非工作人员不许与病畜接触,防止感染和散毒。口蹄疫扑灭再发的原因(一)寄生宿主广,发病动物已痊愈,但野生动物带毒。消毒不彻底,污染物中仍保持着有传染性的病毒。治愈后可能长期带毒。由于空气传播,发生跳跃式感染。除了可能从外地传入新型外,在流行过程中发生变异。口蹄疫扑灭再发的原因(二)疫情传播速度快,在潮湿的低温天气,病毒能随风散播50—100公里以外的地区,在FMD流行上起重要的作用。病畜康复后能带毒。将病后数月到1—5年的牛羊运到非疫区而引起发病,病牛有50%可能带毒4—5个月,少数2—3年。猪一般不带毒,或带毒时间很短(不过10天)。口蹄疫扑灭再发的原因(三)1、口蹄疫病毒的多型性,变异型血清型及亚型多,7个主型,65个以上的亚型,各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有的亚型之间抗原性相差很远,没有保护。2、可感染多种动物可感染20个科70多种动物(偶蹄兽为主)3、疫苗的保护率偏低4、存在持续感染口蹄疫扑灭再发的原因(四)毒力强1g水泡皮毒稀释到1000万倍(10-7)以上可以使1头牛发病,也就是说,1头牛的排毒量可以感染100万头1g猪水泡皮可以使10万头猪感染发病。5、传染源多,传播方式多,传播迅速处在潜伏感染期和临床表现期的病畜的排泄物消灭口蹄疫必备条件1、疫苗的免疫与鉴别诊断技术的应用是防制FMDV的必备的技术支撑。2、扑杀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最终控制口蹄的必须手段。3、国家的行政干预及政策、法规的合理性及落实是扑灭FMDV根本保证。
本文标题:口蹄疫防治规范(幻灯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8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