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2重点:中国教育史研究对象、意义,教育起源、学校萌芽
1重点:中国教育史研究对象、意义,教育起源、学校萌芽难点:文字在教育起源中的作用上课日期:2003.2.19中国教育史作业1、论述中国教育家的人性论与教育的关系;2、比较论述近代三个学制;3、论述科举制度的发生并评价科举制度;绪论一、分期:古代近代现代1、先秦——1840,1848——1919,1919——19492、先秦——1840,1840——1949,1949——今3、先秦——1862,1862——1919\1949二、研究对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凡是对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活动,即对人进行狭义的教育,使其具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知识技能的活动,研究这个历史即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中国教育史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华民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的历史,研究中华民族教育制度与教育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历史及其规律。研究对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的形成发展——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学校宋——书院作为教育指挥棒的选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科举教育思想:孔子(儒家)——董仲书——(颜之推)——韩愈———朱熹——黄宗羲、顾炎武从教育制度上看,中国古代教育史有一特点:教育随选士指挥棒形成特点:⑴选士与育士相衔接⑵选士与举官为一途三、研究的目的、意义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学习研究中国教育史,对于我们学习掌握运用印证马克思主义,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有现实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探讨教育现象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对社会有什么作用?旧的教育制度是如何被新的教育制度所代替,一些过时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是怎样拖历史后腿的,好的教育遗产是怎样被后人所继承……从中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规律。2当一些王朝统治稳定、繁荣之时,统治者往往重视教育,教育得以发展,如汉唐官学教育发达,反过来又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当专制统治削弱时,往往教育上有所创新。如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群星灿烂。当专制主义严重时,如秦代,教育上就万马齐咽,当统治者对外交流政策宽松,就有宽松的中外交流教育,如唐。当统治者政治闭塞,那么教育交流中止,教育只能停滞不前。——从中可见教育与政治、经济作用与反作用。2、借鉴和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遗产有重要的意义,帮我们继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古代教育史记录了古代教育的历程,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被国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的孔子,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古典教育专著《学记》,出现了大批的教育大师,创建了较完备的教育制度,如汉代太学为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学校。唐代的医学比欧洲早1千年,另有兼教学研究印书的文化实体——宋代书院。还有被称为中国在四大发明外的世界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从世界范围看,多个历史时期教育的典型的不同的分布:奴隶制时期——古希腊、罗马封建时期——中国为那个时代教育最辉煌的代表资本主义社会——欧洲中国的科举制被传入西方,成为砥砺西方资产阶级自由竞争的舶来借鉴品。孙中山先生在《五权宪法·民权初步》中曾说道:“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时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3、学习中国教育史有助于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本世纪90年代十几名在巴黎开会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会上称:我们欲在21世纪中寻求生存,那么就退回到2000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去寻求答案。学习中国教育史可以帮我们振奋民族精神,扫除自卑,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无论从春秋时的孔子、孟子,还是到近代的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到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等伟大的教育家那里都能汲取丰富营养,继承我们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教育精神、立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传统。在这世纪转型之交,承担起我们的使命,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学习先人积极入世的人文精神和严谨有道的治学精神。学习中国教育史,引导我们走到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知识海洋中徜徉,超越小我,实现大我,树立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应有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同时帮助我们从了解昨天进而认识今天“跨世纪”教育的意义。今天我们已站到20世纪末的地平线上,依稀可以听到21世纪涛声。如果我们明了昨天是如何走过来的,知道背负重荷、汲取精华、弃其糟粕,那么更有利于我们成为21世纪的水平,把握好未来的航线,把从20个世纪带来的历史苍茫变作一种前进的动力。担负起跨世纪人的历史使命。四、参考书山东教育出版社8卷《中国教育制度》王炳照山东教育出版社6卷《中国教育通史》毛礼锐湖南教育出版社8卷《中国教育思想史》王炳照华东师大出版社《中国教育史》孙培青3五、学习历史把握要点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注意史论结合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时期的教育重点:教育的起源、私学的产生与孔子、《学记》的教育思想;难点:西周的教育特点、私学的意义、孔子和《学记》的教育思想如何古为今用;日期: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华大地上很早结有了人类的存在和活动。人类在自然界里,面临着十分严酷的生物竞争。个体无法孤立地生活,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克服险恶的自然环境而继续生存,这就必然要在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联系。因此,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就产生了教育这种社会现象,它以培养人为目的,是人类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人类最初的社会是原始人群,不论这种社会都么野蛮蒙昧,它都需要教育为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服务以推动社会的前进,因此,教育活动在原始人群的生活中普遍存在。一、大的最早的人类原始社会分三个历史阶段(170—5000年)原始人群:170万年前元谋人—50万年北京人。母系氏族社会:距今4.5万年。父系氏族社会:距今5千年。(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原始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因为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战胜自然的能力弱必须依靠全部族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大自然的威胁和野兽的侵袭,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二、教育的起源教育作为人类传播知识文化及生产、生活技能的主要手段,在原始人类开始制作出第一件劳动工具,并将这种工具制作操作技术传授给下一代时,便自然产生了教育。因为,无论这种制造操作技术怎样简单简陋,都反映了人类最初的智力活动和知识传播过程。所以,教育与人类共生,教育是源于劳动,并且属于人类社会最古老的文化范畴。教育的内容与原始社会的需要是相应的。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如木器、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火的控制和使用,狩猎的技术和经验,采集食物的技术和经验、共同生活规范的遵守,语言的使用等等,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4身教是做出示范动作,以供模仿;言传是说明是非要领以传经验,这两个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的。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且也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的需要,年轻人如果没有长者对自己的影响、传授、教育,就难以适应社会特有的正常生活,社会生活就必将停滞不前。第一节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中国的氏族社会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大约5万年前---5千年前)和父系氏族公社(大约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两个历史时期。原始公社时期的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生产劳动教育二、生活习俗的教育如西安半坡遗址是一个典型的氏族村落,总面积5万平方米,居住区内有四五十座房屋,密集地排列着,在居住区中有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显然是氏族公社共同活动的场所,氏族会议、吉庆节日,宗教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这些活动同时也是对氏族成员进行思想教育。三、原始宗教教育原始宗教活动在氏族公社时期极为普遍,这类货订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巫术占卜等各种形式。巫师通晓许多历史知识,能背诵氏族谱系,讲述重大的历史事件,能结合各种宗教仪式活动,讲述氏族的历史和迁徙路线。务实是原始文化科学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四、原始艺术教育如原始歌唱、原始舞蹈等。第二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一、文字产生提出新的教育要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早有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创造了各种原始的记事的方法,如结绳、刻木等。《周易·系词》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到氏族公社末期,事物繁多,交往频繁,需要新的记事工具更迫切,这才发明了最初的文字,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是个人独创的,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在距今5000年的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瓷上,出现很规则的意符文字,人们在共同劳动生活中需进行交流——便产生了语言,随着国家组织萌芽的形成,需要进一步有效的对社会进行管理,如颁布政令等。人们需要将这些受时空限制的语言记录下来,传达给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以及后世的人群。这样,作为纪录语言的工具——文字,就应运而生了。文字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学校产生的人文基础。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于是产生了学校。一般认为学校大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当然,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备到完备的长期发展过程。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古史传说,在黄帝时代有记事史官仓颉创造最早的文字,许慎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这说明在早期文字改进规范化工作中,个人可能5起过一些重要作用。掌握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进行文字教学,要求有掌握文字从事教学的专门人员和专门施教的场所,因此文字产生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对后来文化科学及社会的发展也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二、学校的萌芽《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说:“五帝名大学曰:成均”。《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关于成均,郑玄解释:“均,调也。乐师主其调。”古史还有虞氏之学“庠”。《礼记·明堂位》:“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孟子:“庠者,养也。”、三、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包括多方面。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凡是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师范和模仿,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男女分工。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第六,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长者,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6重点:西周的教育、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私学的产生;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记》的教育思想。难点:私学的产生多方面原因、孟荀的人性论及其与教育的关系日期:2003.2.26\2003.3.5第一节夏商时期的教育一、夏朝的教育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见于史书记载夏代学校有序、校等称谓。《孟子·腾文公》:“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庠下注:“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汉书·儒林传序》:“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礼记·王制》:“夏后代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夏后代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孟子·腾文公》:“序者,射也。”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夏经常打仗,对外征讨对内镇压,特别重视习射,以培养武士。但是夏代的——序,仍不是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二、商朝的教育商(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的学校不仅有古籍记载,而且有丰富的地下发掘文物作为实证。据史料载
本文标题:12重点:中国教育史研究对象、意义,教育起源、学校萌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8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