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六安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送审稿)“十二五”(20**-20*5年)时期,是我市推进三大跨越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根据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委二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结合当前宏观经济走势和六安实际,在总结“十一五”发展成效的基础上,编制了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通过规划编制,引导全市统一思想,奋发图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促进大发展,实现大跨越。一、“十一五”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六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心城市发展为先导,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568”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雨雪冰冻、甲流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经济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全面进步,预计“十一五”主要目标将顺利完成,实现了综合实力、城市建设和农业抗灾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新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一是经济总量快速攀升。“十一五”以来,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高于“十五”年均速度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个百分点,由“十五”末的3*2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564亿元,排位由全省第8上升到第6位,经济总量提前实现赶超目标。预计20*0年GDP总量将达640亿元,五年翻一番多;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5%,高于“十五”年均速度*9.3个百分点,2009年达52.*亿元,是“十一五”计划目标*.6倍。二是工业经济快速扩张。“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深入开展“发展工业学霍山”活动,积极推进钢铁产业“双百亿”工程,全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9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7.*亿元,是“十一五”计划目标*.3倍,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前四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8.7%,高于“十五”年均增速*9.6个百分点。当前,规模工业企业突破*00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6家,钢铁、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力、建材等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显现,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60%左右。科技对工业发展支撑力度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三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十一五”以来,以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按照特色产业做大、规模产业做优的发展思路,全市上下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粮食“双百工程”和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农村生产力较快发展。2009年,一产增加值达到*38.4亿元,是“十五”末*.7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5%;粮食总产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超90亿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增长,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分别达到2家、35家和*60家。四是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商贸流通“双百”工程稳步推进,旅游、商贸、市场、运输、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快速增长,金融、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0.7%。建成4A级景区8个,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6亿元,是“十五”末的2.6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高于“十五”年均速度8.3个百分点,2009年达235.5亿元,已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五是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千亿元,是“十五”【豆丁新锐文档共享中心收集整理】本文档由豆丁网新锐文档共享中心收集整理-2-期间的2.6倍,年均增长40.6%,高于“十五”年均增速20.5个百分点,2009年达到355.2亿元。五年累计实施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643个,建成332个,完成投资828亿元,同时抢抓政策机遇争取中央和省投资4*.6亿元,一大批工业骨干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568”计划顺利完成。六是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十一五”以来,到位内资年均增长45.6%,2009年达*93亿元,是“十一五”计划目标*.4倍;到位境外资金年均增长25.3%,2009年达*.33亿美元,是“十一五”计划目标*.2倍。索伊冰箱、墙煌彩铝、雪花啤酒、宝利嘉纺织等一大批招商项目落户我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4%,2009年达3.3亿美元。今年以来出口快速回升,“十一五”进出口目标将超额完成。2、基础设施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和农业抗灾能力取得新突破一是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拉开了城市框架,“十一五”实现跨河发展,市区基本形成60平方公里框架,建成区扩展到55.3平方公里,人口增至60万人,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中心城市集聚50万人目标;市政道路里程达200多公里,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9.2%,人均公共绿化面积9.*4平方米。供水、城市公交、燃气管网、通信等各项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健全,城市防洪能力得到加强。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成功争创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和50个重点集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载体功能不断增强,全市城镇化率由28.7%提高到2009年的36.9%,预计到“十一五”末将完成38%的城镇化率目标。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改造县乡公路600公里、乡村道路7798公里,农村交通条件继续改善。淠史杭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顺利实施。4座大型、7座中型、*6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顺利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有效开展,乡村清洁工程积极推进,解决*34.8万人农村安全饮水,新建沼气池4.9万口以上,中小型沼气工程230余处,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抗灾能力。大力组织实施“百村十镇”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是交通枢纽初步形成。合武铁路和合六叶、合武、六潜、合淮阜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阜六铁路顺利开工,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360公里,占全省*/*0,铁路运营进入动车时代;高速公路里程近400公里,形成了东西连接、南北贯通的大交通格局,建成国家陆路交通枢纽城市。四是重大水利建设扎实推进。第三轮*4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累计投入治淮资金55亿元,建成了临淮岗洪水控制、白莲崖水库、行蓄洪安全建设、洼地治理、移民迁建等五大类6*个单项工程。完成泵站更新改造*0座,装机*62台套3.6万kW,沿淮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基本完成。丰乐河河道治理一期等中小河流治理顺利实施。五是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以来,500千伏皋城输变电工程顺利投入运行,新增改造220千伏输变电项目3个、**0千伏输变电项目**个;信息网络工程建设初具规模,通信网络光纤化、宽带化、无线化初步实现,“数字六安”建设有效推进。3、民生条件快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一是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6%和*5.5%,分别高于“十五”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2009年达*.3万元和40*0元,均提前完成“十一五”计划目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培训转移和社会帮扶,扶贫开发深入推进,贫困人口减少至40.4万人。二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自2007年全省实施民生工程以来,全市民生工程累计投入56亿元,惠及650万城乡居民,连续三年获全省一等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中小学D类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高中教育普及率达76.5%,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豆丁新锐文档共享中心收集整理】本文档由豆丁网新锐文档共享中心收集整理-3-稳步发展,六安卫校成功升格为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6%。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新增就业*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5%以内。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205.9万人次。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均实现应保尽保。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以人为本的计生优质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双拥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文化体制改革顺利完成,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三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顺利完成了“六安生态市建设”规划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20.5%,生态公益林占国土面积2*.*%,森林覆盖率由34.5%提高到36%,6大水库涵养林得到有效保护,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建成金寨、舒城、霍山三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9个、国家级生态村*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9个、省级生态村58个、市级生态村76个。霍山县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县。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五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和%。专栏*:六安市“十一五”主要目标完成情况指标2005年2009年年均增长(%)生产总值(亿元)3*2.8564*4.*人均生产总值(元)50269302三次产业结构26.7∶33.5∶39.823.7∶40.7∶35.6-规模企业总数(家)3708*922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50.6*87.*38.7年末总人口(万人)68*706其中:城镇人口(万人)*76258*0其中:中心城市人口(万人)4060**城镇化水平(%)28.736.9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亿斤)80903财政总收入(亿元)*8.752.*2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3.*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90.835540.6到位境内资金(亿元)57.3*9335.5利用境外资金(万美元)5375*3250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9.4235.5*8.5进出口总额(万美元)*860633035*5.4旅游总收入(亿元)*23*.627.4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万人次)263577.62*.7人口自然增长率(‰)7.994.*9保持稳定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累计下降20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豆丁新锐文档共享中心收集整理】本文档由豆丁网新锐文档共享中心收集整理-4-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下降(%)-累计下降*0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累计下降20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4580年均提高7个百分点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80年均提高*0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080年均提高*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78*0*300**3.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25540*0*5.5城镇登记失业率(%)4.*73.85保持稳定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是我市承上启下、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战略转型的诸多挑战;既有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又面临着赶超进位的重要任务。*、发展的新形势。从国际看,“十二五”时期,全球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经济有望缓慢复苏,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为我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我市出口导向型企业走出低谷和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空间。从国内看,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我市争取国家投入,进一步夯实基础支撑平台;有利于通过消费需求拉动,促进我市旅游业、商贸服务业和消费品工业加快发展。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市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有利于引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国家继续加大“三农”扶持政策,有利于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国家继续加大民生投入,有利于我市利用相关政策,大力改善民生条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2、发展的新优势。一是资源优势更加明显。我市拥有铁矿、钼矿、优质水、优质农产品、旅游、经济林木等大量可供开发的、能够快速产业化的资源,有利于我市承接资源依托型产业转移。二是成本优势更加明显。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土地、水、电、劳动力等资
本文标题:六安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093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