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解答
概念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它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罪恶,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不合理性,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把它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理论对阶级斗争进行了历史考察,初步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开辟了人类认识社会和研究社会的新时代。【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它揭示了隐藏在社会科学活动中的表征人类科学的最基本特性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实现机制,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其特点主要有:首先,社会科学方法论不同于一般研究的技术手段,即具体的研究方法,它以哲学观点为根本的前提。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即从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等均可以看出其与哲学观点的紧密相关性。其次,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社会科学要求科学的实际分析过程必须排除价值的干扰,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但是人们即使是在选择事实时也有价值的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就无法避免的带有主观性。再次,整体性与个体性。人的存在形式的两级是社会与个体,既至大于类、至小于个人。在人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中,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一直以来,社会科学方法论存在着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立。最后,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提出来的,它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既有某些联系和共通性,,如两者都接受一般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并且具有不少共同的科学方法。但同时这两者又有着鲜明的区别和差异性,如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性。对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同时这种比较研究也有利于拓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野,使社会科学方法论获得新的生长点。【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请解释为什么“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恩格斯在探讨世界的存在方式时提出的。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世界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绝对处于绝对的运动中。物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整个世界就是万物不断发展不断运动,其中又包含着相对静止的发展过程的大集合。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人生也是过程的集合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从不同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风景。现在基于历史,决定未来。【“现实的个人”】首先,马克思所讲的个人不是以意识为基础,而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因此,不是意识产生了人,而是生产活动造就了人。同时,正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其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是相互交往的。“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正是在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这便是最初的社会关系。因此,“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关系中的人。再次,“现实的个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同时还是意识的。在马克思那儿,作为历史前提的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的三位一体。在考察“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时,他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也就是说,现实的人首先得是有生命的个人。关于人的社会性上文中已有阐述。另外,人还是精神的存在物,或意识的存在物。正如《形态》中的精辟论述,“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最后,现实的个人是具有“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之间逐渐建立起普遍的交入往联系,这样地域性的限制就被打破,个人成为历史性的“人”。【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这一概念?】“现实的人”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定义“现实的人”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个人;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有思想、观念和意识的个人。现实的人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同时还是意识的。所谓“现实的人”不仅需要满足自身对物质资料上的需求,还有对自身获得社会地位和获得他人对他的认同的需求。总之,这里所说的现实的人既是物质的,也是社会的。辨析题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管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研究社会科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再以认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社会科学,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知识,并不断创新。否: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标准就是“真”、“善”、“美”、“利”、“安”这五个具有客观性的普适规定;检验一个“理”是否是真理的方法、途径有二,一是实践,一是推理论证。其实,仔细思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本身就是不正确的。理由如下:一、需要检验的“真理”就还不是“真”理,检验后已被确定为“真理”的“真”理就不再需要检验,它就成了人们一切行为的指导和依据,人们只要遵循就可以了,或者说,将来要做的,不再是什么检验,而是发现、补充、完善。二、实践只是认识主体发现、检验并确定认识客体具有真理性的中介和方法、途径之一,它并不具有“标准”的特征和资格。标准就是具有统一性、确定性、绝对性、客观性的标尺。以此去看,实践的主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就先把它自己排除在“唯一”“标准”之外了。况且,实践的结果还需要认识主体去判断其是否具有真理性呢。三、检验与标准两词搭配不当。与标准搭配的词只能是衡量,检验只是方法和途径。标准就是准则和目的,检验只具工具性,而没有目的性。四、真理的标准不会是不该再检验它的实践,而是主体做出的认识和事物相符合且具有客观性的普适规定。思考题1.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有着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极具综合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检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可以让我们研究社会科学更加的符合真理要求,更多地契合实际,不会被唯心主义所误导。第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的同时,还要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比我们早,这一点需要承认。所以其社会发展已经相关的其他上层建筑比我们完备。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不是说要固步自封,和别的方法论完全对立,我们需要不断借鉴,为我所用,使得现有的理论不会停滞僵化,不断进步。第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本性。当代社会实践和现实为开放性提供了现实基础。一种理论不可能一经提出便是无懈可击的真理,总是在实践中被检验,被修改,背完善。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反对不变的形而上学理论。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完善它,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状态。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之所在。以前的哲学都只是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就把改造世界作为己任,即提出哲学在改造世界上的指导功能。也就是说哲学要靠人的实体来把它表现出来,不然就像是船放在陆地上一样、成了摆设,而没有被真正的释放出它应有的价值。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再次,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还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征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惟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3.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它包含很多内涵,最基本的观点有:在唯物自然观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重视实践,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运用矛盾的观点辩证地考虑事物等。这是对人类研究事物发展的指导,指导人类如何认识事物、考虑事物,而不是教义。理论是通过对事物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再用总结出来的理论去指导实践,但从哲学的角度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所以理论也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再由客观的认知总结出客观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践方法论,是社会实践和能动的辩证法,是通过实践对事物自身逻辑的认识。4.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所谓意义,是人用来衡量身外世界的价值尺度,意义是人主观的东西,是人相对于对外界客体而言的。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和动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首先作为一种自然生命体而存在。但是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生活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力是有意识的。动物只有本能的无意识的活动
本文标题: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解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1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