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3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系统性生成原理
第三章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系统性生成原理学习目的:1.企业组织的概念、系统性特征2.企业组织与组织管理3.企业组织研究的基本理论原理4.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及其复杂性5.系统形态理论与企业系统形态分析6.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系统性生成过程的基本原理第一节企业组织与组织管理一、企业组织的概念(一)企业的各种定义:1.企业:是一个生产函数(这是古典经济学对企业的描述)。生产函数是描述在给定的生产技术状况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物质数量关系的函数表达式。(生产函数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它说明了企业的分工与协作要素在组成分工与协作中表现出高效率的最基本的要求。)2.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1991年,科斯)它解释了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3.企业: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取盈利,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是一个经济性组织、社会性组织、独立法人、自主经营系统。)(二)本书的定义: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有组织的实体。它是一个统一领导下持续不断地为第三者进行有偿生产。企业是一个经济单位,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企业要完成经济任务,这些任务是由于计划和完成上述目的所必须要做的。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每个社会组织都有着不同的结构,并且也面对着不同的情况。联系到从社会性、法律地位及其它层面对企业组织性质的规范与解释,显然,企业组织就应是一个具有过程目的性及综合性行为特征的整体。因此,从揭示企业组织的整体特征上来定义或是理解企业组织概念,就构成了引导或是推动企业组织研究的新的动力。这也就是说,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的深入发展,追求对企业组织概念的唯一性定义或是统一性解释,已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探讨的是对企业组织的整体性构成、存在及行为过程动力学等基本特征。这就使得企业组织研究日渐紧密地与系统科学研究建立起了联系。这样,从系统科学的理论角度,也就将企业组织定义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复杂系统。这一定义将成为本书研究问题的概念基础。1.企业组织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企业组织是一个“黑箱”。(研究企业组织需打开“黑箱”,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研究生产诸要素。)企业组织从自然界摄取能源、原料,并排出废物。(研究企业组织需进行系统环境分析。)2.企业组织是一个动态系统。企业组织可以学习、反馈、修正自身,具有自调节机制。二、企业组织的系统性特征三、企业组织管理1.组织管理的必要性2.现代组织管理的定义:对一个复杂动态系统的生成与行为过程的管理。3.组织管理的特点:宏观性与微观性;集权性与分权性;体系性与独立性;继承性与变异性。4.组织管理的本质:内外协调的作用。第二节企业组织研究的基本理论原理一、不同学科领域对企业组织的研究1.经济学领域:研究组织的两个基本概念:个人利益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信息经常是不对称的。研究理性决策模型,注重分析企业内部结构问题,如权力分配。2.社会组织学领域:强调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组织控制、政治等方面的研究。二、企业组织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原理1.系统研究的一般理论原理•系统结构研究:系统结构是由组成结构的要素(元素)和要素间关系的总体•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研究:系统功能就是在一定的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对应于系统的输入所能形成的系统对其环境输出的总和。一类是系统结构决定功能。这是指在系统结构已知的条件下,充分认识其形成的功能。这是一个从结构分析向其功能分析推进的研究过程。第二种类型是,由系统的功能来主导、或决定其结构的生成,即结构依其功能而形成。2.企业组织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原理结构是产生功能的基础,功能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体现企业的系统行为,其行为具有过程目的性特征。•系统环境研究系统环境一般被定义为是与系统结构元素发生相互作用的所有外部系统的总称。OOOO系统环境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系统环境系统行为企业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管理结构形式化演化规律第三节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一、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必要性二、企业组织结构设计1.用基本原理指导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提高企业的有效性•企业系统行为具有过程目的性特征,须进行企业系统环境分析,通过企业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体现企业系统行为。•企业系统功能是产生行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行为是功能在环境中的实际展现过程。•企业系统结构是产生功能的基础,而系统结构又需要通过形式化——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来展现。•系统结构形式化需经过人为设计产生,而过程又需要通过人为控制进行。因此,需进行动态管理,逐步调整,提高企业组织的有效性。注:企业系统环境分析并非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第一步,这四个步骤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系统的观点。)2.强调动态设计思想,不断促进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学习、变革与创新。)3.强调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提高企业组织的应变速度——提高企业有序化水平程度与发现企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三、现代企业组织理论与结构设计的复杂性分析1.现代企业组织理论面临的挑战•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日益增强•网络化时代组织理论研究面临的困境传统企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础——分工原则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影响新时期的挑战2.现代企业组织理论复杂性分析1)系统复杂性表现•钱学森指出:“复杂性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学术界对复杂性表现的共识:目前,学术理论界在系统复杂性研究中取得的基本共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构成一个网络。因此每一单元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单元的变化。2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每一层次均成为构筑其上一层次的单元,同时也有助于系统的某一功能的实现。3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4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不断向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5系统是动态的,它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而且系统本身对未来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预测能力。6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必须在实现系统目的性行为演化过程中尽可能充分与完整地表现出对系统行为演化过程的友好或是对该过程的促进作用,系统行为演化过程中的目的性是具有层次结构特征的。尽管系统的复杂性表现在上述多个方面,但在现在与未来,企业组织与其环境间交互作用过程及其管理的复杂性研究具有主导性作用。也就是说,企业组织与其环境交互作用过程的频繁性、连续性、阶段过程稳定性与突现过程行为等特征,是现代企业组织管理过程的基本特征。2)现代企业组织理论复杂性的表现•目的复杂性:企业组织有效性的探讨•过程复杂性:企业组织与其环境交互作用过程的频繁性、连续性、阶段过程稳定性与突现过程行为等特征。3)结构设计的复杂性分析•组织结构能否充分实现组织意图?•结构设计的复杂性表现: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变动性问题:寻求平衡点稳定性:组织惯性(结构惯性、竞争惯性、文化惯性)变动性:涌现第四节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系统性生成原理一、系统形态理论与企业系统形态分析1、几个基本概念•系统结构系统结构是由组成结构的要素(元素)和要素间关系的总体。•系统功能系统功能就是在一定的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对应于系统的输入所可能形成的系统对其环境输出的总和。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定义结构。•系统环境一般被定义为是与系统结构元素发生相互作用的所有外部系统的总称。除了研究系统环境的构成、分类及其基本特征(如动态性、层级性等)外,还必须研究系统环境与系统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其(交互式相互作用)类型。系统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研究的技术方法层面上),可以将系统环境环境划分为直接环境与间接环境。•系统形态所谓系统形态,就是系统结构、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系统结构分析系统结构—功能分析系统环境分析系统行为分析系统形态分析过程方法示意图这一过程可以被示意性地描述为一个如下的闭环形状:•系统形态分析的基本方法论——过程方法•系统行为系统行为可以视为系统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过程状态的集合,也可以看成是系统功能在上述过程中实际发挥的程度。系统行为一般是在过程中来认识与研究的。因此,常常也将系统行为视作系统功能在相应环境条件下的实际实现,或是其系统功能的实际展现。由于系统的环境具有层级性的结构特征,因此,在不同层级的环境中形成的系统行为也就具有相应的层级特征。这种不同的层级特征不仅具有系统功能的规模性特征,更与系统的目的性有关,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层面上来分析系统的行为价值性时,就会得到这样的结论。2、企业系统形态演化的基本理论原理(系统行为的形成与产生的基础是,系统必须具有其结构——功能关系,同时还必须存在能够激活其功能发挥的环境条件,并且,其激活机制必须形成为相应的系统与其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过程。因此,系统的行为不会是单纯的系统内部或外部表现,而具有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特征。)企业系统形态可分为三大基本类型:机械系统形态、人工系统形态、人类自然生态系统形态。•机械系统形态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初始形态其基本的系统——环境关系是:系统环境主要由原材料供应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劳动力市场与资本市场构成,而且相对较为简单并处于较为稳定状态。系统行为就表现为一种机械运行方式,即尽可能地采取某种固定的行为方式来生产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去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而行为目的则基本上是去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时,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稳定,企业目标也较稳定,企业主要体现的是生产性组织功能,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结构有序化水平,即尽可能地低成本的去实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以及生产过程组织的有序性程度。企业管理学的研究焦点就集中在如何提高企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规模经济水平,如何提高企业工艺装备的技术水平这类问题上。处于机械系统形态初、中期阶段的企业,其整体行为的根本特征就是内部结构有序化。而内部结构有序化往往是一种持续的优化研究与管理过程。这种结构有序化对应的功能极值水平就决定了企业在该类系统形态下的发展极限。•人工系统形态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处于完备的机械系统形态下的企业,由于其系统形态具有简单的可复制性、可移植性等特征以及工程技术的可转移性,宏观经济的基本需求被满足的速度加快,同时,形成并推动了市场多样性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竞争性的不断加剧。企业系统在由环境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加剧产生的压力面前,就需要逐渐将管理的重心从内部研究转向内部与外部结合的研究。)结构有序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充分必要条件是结构有序化基础上的与环境相互适应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企业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目的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即表现为适应性行为与较为综合的行为目的,即除经济性目的外,还应有社会与自然生态保护层面上的目的。形态转化也会带来研究方法的变化。即首先从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要求出发来构建与调整结构,并实施相应的有序化准则。同时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加强与提高企业系统结构有序化及其变换的速度与质量,以形成有效的竞争与合作能力,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自然生态系统形态是企业系统形态演化的最高目标随着自然生态危机的日益显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完成从人工系统向人类——自然系统这一演化过程,要求企业系统采用自然系统那种精确、毫无社会与自然资源浪费与污染的方式运行。该类形态下的企业系统的结构——功能关系至少应具有以下三大基本特征:一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乃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均不产生污染自然界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资源能被完全有效地循环利用。这需要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与相应的工艺措施来保证,目前尚难完全达到;二是任何一个企业系统都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和整个自然界有机地融为一体,主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伤或破坏,不牺牲生态环境利益以换取单个企业的经济利益,真正地将企业行为纳入自然生态行为过程之中,而人类则在这种生态行为过程中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三是企业将表现出更完整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
本文标题:3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系统性生成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3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