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文学发展一、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从总的趋势上看,一部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类社会生活变化与发展的历史。1.社会生活的变迁对文学内容的影响2.社会生活的变迁对文学形式发展的促进文学概论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新的生活内容也会通过改变人们的审美观念而对文学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有些文学形式会通过调整自身而适应审美观念的变化;有些文学形式会因与新的审美观念发生冲突而逐渐消失;同时,新的文学形式会不断地产生出来。3.社会生活的变迁导致文学观念的更新与发展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从创作论的观点看,创作过程,不过是通过作家个人的心灵体验去反映每个时代的社会心理。A.社会心理概念的提出这一概念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论的一个创造性的发挥。文学概论五项因素公式:(一)生产力的状况;(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五)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文学概论普列汉诺夫说:“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和文学趣味中表现着社会心理。”“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要了解某一个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文学概论B、社会心理的特征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社会心理,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自发形成的人们的社会性知觉、情绪、愿望、需要、兴趣、时尚的总和,它的基本特征是原始性、群体性、易变性和无意识性。2.特征(1)所谓“原始性”,是指社会心理的未经思想家的理论加工,而带有原始性与混沌性的特征。文学概论它具有非系统化、非逻辑化、非理性化的特征,因而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比意识形态更具体、更生动、更丰富多样。社会心理比意识形态更直接作用于文学创作。(2)社会心理具有群体性的特征,即它不是个别人的心理,而是弥漫于社会的一种群体心理。某种社会心理一旦出现并形成,它便极具扩散性和感染性,迅速地在全社会传播,突破那些阶级、阶层的藩篱而成为各阶级阶层的普遍心理。(3)社会心理又具有易变性特征。社会心理的变化十分快捷,社会情境转换有多快,社会心理也就变化有多快。文学概论(4)社会心理常常沉潜为一种无意识状态。社会心理发展到自觉状态时,便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和一定的意识形态形式。而社会心理一般常处于非自觉状态。正因为社会心理的无意识性,它常以本真的面貌寓含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对社会心理的认同或者批判,都为作家提供了最便捷的成功的契机。文学总是随着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成为人类心灵的历史。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论述马克思揭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关系”有两种情况:文学概论第一是某些文艺种类的兴盛只能发生在物质生产相对低级的阶段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失去了发展繁荣的土壤;第二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成比例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有时倒可能出现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的局面。社会心理是文学艺术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四、文学发展的自律如果说社会心理是文学发展变化的外因的话,那么,审美理想及其模式的变化才是文学艺术发展变化的内因,是文艺发展变化首要的自律性因素。文学概论所谓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与社会心理的易变性流动性相比,审美理想及其模式的变化是相对迟缓的,有着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文学发展的自律,实质上是审美理想模式的变化。第三节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和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一、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一)文学发展历史继承性的一般原理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任何时代的新文学都是在继承已有的前代文学遗产和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同时又以发展了的新成果给后代文学以影响。文学概论1.一定的文学,不会凭空产生,必然有它的历史继承性,前人留下的文学遗产,便成了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应以发展的目的去吸取前人提供的一切文学营养。(二)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和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创造,文学才能发展。文学概论(三)文学历史继承性的主要方式1.渐变式承接文学发展的每一步,明显地表现为来自前面一步的影响,由前面一步准备了发展的条件。渐变式承接是一种最常见的发展模式。2.跳跃式承接这种继承方式往往表现为对上一代传统的蔑视,却跳过前代去和更古老的艺术传统接轨,从而取得与近期传统大异其趣的文学风潮。3.大规模地对外民族文学的横的移植和吸纳这是一种从世界文学遗产宝库中取得继承性,以求民族文学新生的发展模式。文学概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横向移植的承接方式,只是就主导倾向而言,它与民族文学遗产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或排斥关系。相反,它与民族文学遗产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是一种可以互相吸纳,互相融合的关系。以上三种文学遗产承接方式,前两种往往发生在同一母体文化之内;后一种则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文学概论(四)文学发展历史继承性的具体内容1.艺术范型的历史继承性文学发展一般只能在前人创造的艺术范型之内选择出路,定期循环和呈螺旋型提升,便形成了文学发展的自律以及它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关系。2.思想意蕴和题材方面的继承性文学在这方面的历史继承性,表现特别明显。文学概论3.在艺术形式和技巧方面,文学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得很明显(1)文学体裁一旦形成,便具有了自己独立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后人对体裁一般均按文学惯例的原则加以继承,要想有某些革新,也必须在不违背体裁本身的质的规定的前提下进行。体裁的历史继承性往往是任何天才也无法超越的。(2)文学语言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得很突出。文学语言一方面受民族语言大系统的制约,又要受前人创造的文学语言传统的熏染。文学概论(3)在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上继承性更是规律性的普遍现象。艺术形式方面与内容相比,具有更为突出的历史继承性。文学概论二、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一)人类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过程来看人类文学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各民族文学孤立发展的阶段;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的早期。2.不同民族文学局部交往的阶段;3.建立起普遍联系的世界文学阶段。(二)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和影响的一般规律1.文学交流的动因,往往根植于经济发展的需求之中。2.各民族文学的互相交流与发展,往往是造成民族文学飞跃发展的捷径,并体现出一种民族交往中的互利原则。3.各民族文学交往中的高级形态文学的必胜原则。文学概论(三)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所谓“民族性”,是指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社会生活。所谓“世界性”,是在世界文学的发展中越来越被各民族共同重视的人类因素和世界意义。文学概论前者处于文本层次的社会历史内容层面;而后者则多属于更高的哲理意味层面,与前者相比,它更带有形而上的性质。高明的作家往往会通过前者体现后者,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二十世纪以来,许多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都完美地处理好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了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这说明文学要取得世界性,不必丢弃它的民族文化特色。反而由于作品极富民族个性和作家个性,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更容易被世界人民接纳,从而具有广泛的世界性。这种文学的世界性的取得,主要是来自作品深层意蕴中的人类因素和世界意义,而作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特色又在很高的水准上充分地体现了这种人类因素和世界意义。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主张以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世界性。文学概论
本文标题:文学概论-文学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6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