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审题的三个基本环节一、把题目的表述转化为物理情景,发掘隐含条件情境即情景和境地,物理试题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立意,它总是以文字或图形、图象的方式将这一情境告诉学生,并且提出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这种情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理情境,有时也称为物理情景或物理图景。求解物理问题分析情境非常重要,如果对物理情境分析不清,就不可能正确地解答物理问题。中学物理问题中常用的图景分析有:受力图景分析、运动图景分析、能量转化图景分析等;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自己的想象能力,去认清题目所描述的物理过程。二、把物理情景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要求三、把物理条件或要求转化为数学条件或要求从而选择正确的物理规律加以解决二、审题的四个基本要领由上可知,审题首先要正确地展示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因此,考生解题必须认真解读题目中的文字、图表等信息,同时掌握必要的展示物理情景的策略,才有利于正确地挖掘题目隐含条件的方法,排除与求解无关的干扰因素。1.正确解读题目中的文字与图表审题从读题开始,它包括眼看与嘴读。眼看是前提:这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方法,这一步一定要全面、细心。眼看时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对特殊字、句、条件可以用着重符号批注;这样有助于正确地展示题目的物理情景。嘴读是内化:可以小声读或默读,是强化知识、接受题目信息的手段。这是一个物理信息内化的过程,它能解决漏看、错看等问题。读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特别是那些“关键词语”。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容易失误,必须引起考生的注意:(1)是否考虑重力摩擦力(2)物体是在哪个面内运动(3)物理量是向量还是标量(4)哪些量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5)临界词与形容词的把握(6)注意括号里的文字(7)抓住图像上的关键点(8)选择题中选错误的还是正确的(9)区分物体的性质和所处的位置:如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是轻绳、轻杆还是轻弹簧;物体是在圆环的内侧、外侧还是在圆管内或是套在圆环上。(10)容易看错的地方还有:位移还是位置?时间还是时刻?哪个物体运动?物体是否与弹簧连接?直径还是半径?粗糙还是光滑、有无电阻等等。2.掌握物理情境的展示策略一般来说,解题过程中只要正确认识物理情境,就知该用哪些量描写它,也知道这些量之间遵循的规律,自然就会处理这些问题了。因此,审题时正确地展示物理问题的情境,构建相应的物理模型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审题的核心。我们说“物理问题难”,一般也出现在物理情景上,所以,它也是较困难的一个环节。要正确地展示题目中的物理情景,有必要掌握相关的策略。(1)作过程或状态示意图,将物理情境模拟化物理问题是由几个互相关联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所构成的,而这些状态或过程均可以用相应的简图来形象表示。因此,画物理状态示意图或物理过程示意图是展示物理情境的一种最主要的手段。在应用这两种示意图展示物理情境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启迪思维。①示意图有利于明晰问题的发展变化的脉络,要注意从中探明物理现象的发展方向例14(02年上海市高考试题第8题)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这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这些条件是()A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B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C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D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不能太大〖分析〗图1:依题意可作出图1,从图中不难看出:a处是傍晚而b处是清晨。旅客要看到日出,飞机必须从B往A飞或者从C往D飞,而从C往D飞时看到的日出是从东边升起的,飞机必须在a处由B往A飞行才能使旅客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并且飞机的飞行速度要大于地球表面的线速度,故而飞机速度较大,本题选C。根据通常的飞机速度不是任意大,要出现“西边日出”现象,只有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才能看到。很多物理问题,似乎难以想象问题的发展方向,但通过作图恰当地表现,就可以清晰地展示问题所处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趋势,由所作的图却能简单快捷地作出准确判断,从中可见“图”的作用。ab北极纬度较高地区ω自ABCD图1②示意图有利于准确再现物体运动的时空关系,要注意准确对应运动物体的时间与空间关系例15(04年全国理综卷Ⅱ第25小题)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2。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ABa图2〖分析〗:设桌面长为l,开始时,桌布、圆盘在桌面上的位置如图3甲所示;圆盘位于桌面的中央,桌布的最左边位于桌面的左边处。由于桌布要从圆盘下抽出,桌布与圆盘之间必有相对滑动,圆盘在摩擦力作用下有加速度,其加速度a1应小于桌布的加速度a,但两者的方向是相同的。当桌布与圆盘刚分离时,圆盘与桌布的位置如图3乙所示,圆盘向右加速运动的距离为x1,桌布向右加图3速运动的距离为。圆盘离开桌布后,在桌面上作加速度为a2的减速运动直到停下,因盘未从桌面掉下,故而盘作减速运动直到停下所运动的距离为x2,不能超过。通过分析并画出图3,余下的工作就是数学运算了,可求得a≥(μ1+2μ2)μ1g/μ2。甲乙丙x1x22la1aa2l图3③示意图有利于显示物理情境的可能状态,要注意从临界状态前后图形变化中找临界条件(2)作平面侧视图,将物理情境平面化物体的运动总是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进行,解决物理问题就不得不面对三维空间问题,如物体受三维力系作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等问题,一些同学由于空间判别能力较差,解题过程中又不将题给的三维立体图通过“侧视”、“正视”或“俯视”的方式把图形平面化,致使将各个量的方向关系弄错。例17如图6所示,两根等长的直木棍AB和CD相互平行靠在竖直墙壁上固定不动,一根水泥圆筒从木棍的上部匀速滑下,若将两木棍的倾角不变而将两棍间的距离减小后固定不动,仍将水泥圆筒放在两木棍上部,则水泥圆筒在两木棍上将()A.仍匀速滑下B.匀加速滑下C.可能静止D.一定静止图6ABDC〖分析〗:本题虽然用图6将水泥圆筒所处的情景展示在考生面前,但这并不是一副物理情境图,对物理模型的构建没有多大的帮助。甲GfNG1G2乙N1N2G2θθ图7为了能正确地判断物体所受各力的方向,观察者可以站在不同角度来看圆筒,若位于木棍AB的一侧看,将是图7甲的情形,如果顺着图6中箭头的方向看上去,将是图7乙的情形。图7甲中的力N即为图7乙中的支持力N1、N2的合力,则有。当水泥圆筒匀速滑下时,由知。建立木棍的平衡模型后,保持角度不变而使两棍的间距变小,则图7乙中的角变小,N1、N2减小,又因,f也减小,则沿棍的斜面方向上有,可知水泥圆筒在两木棍上将匀加速下滑,选B。甲GfNG1G2乙N1N2G2θθ图7图8例18滑板运动是利用汽艇牵引运动员在水上滑行的一种运动(如图8所示),滑行时汽艇用一根直径为6.3cm,长23m的拖索拖拉,且拖索头上装有一根直径为25cm~28cm的木质握把供滑水运动员握持。设一个体重为70kg的运动员,使用一个质量为10kg下面接近平面的滑板滑水,若带动运动员的汽艇以其额定功率P=21kW水平拉着运动员以的速度v=108km/h做匀速运动,设在运动过程中汽艇受到空气阻力和水的阻力恒为60N,人和滑板受到的各种水平阻力恒为40N,则(1)运动员脚下滑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应为多大?(2)如果该汽艇拖着滑板和人仍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开始做半径为R=90m的匀速圆周运动,设拖索的拉力和阻力方向接近于切线方向则滑水运动员应如何调整滑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析〗:本题求解过程中也需要观察者站在不同方位来分析运动员的受力与运动。(1)为求运动员脚下滑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观察者可以站在汽艇和运动员滑行方向的一侧观察,可作出图9汽艇及运动员的受力图(如图9甲、乙所示),对汽艇列方程:,对运动员可列方程:x轴上:T′=Ncos+f2,y轴上:(M+m)g=Nsin,由以上的式子解出角,(2)为求解运动员做匀速圆周运动中拐弯的问题,则竖直平面受力如图9中的丙,这时人要站在运动员的正前方观察运动员的运动,也能作出图12丙所示的受力图。并分别沿x轴和y轴建立方程:Ncos=(M+m)v2/R;Nsin=(M+m)g。再求出此时。(3)作数学函数图象,将物理情境形象化作物理过程示意图或状态示意图是我们展示物理情境的常规方法,但在很多情况即使作了这样的图形,由物理模型向数学问题的转化仍旧难以建立,我们不妨作一作运动物体的位移——时间(s—t)和速度——时间(v—t)图象,也可以其它的一些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图象,通过另一个角度将物理情境形象化,从这些图象中寻找量与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方程求解。例19(04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广东广西卷·9题)一杂技演员,用一只手抛球。他每隔0.40s抛出一球,接到球便立即把球抛出。已知除抛、接球的时刻外,空中总有四个球,将球的运动看作是竖直方向的运动,球到达的最大高度是(高度从抛球点算起,取)()A.1.6mB.2.4mC.3.2mD.4.0m图10〖分析〗:本题应用竖直上抛的规律列式求解较为繁锁,如果作出小球运动的的s—t图象进行解答,将更快捷方便,如图10所示为小球竖直上抛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图中横坐标标明的0、1、2、3、…分别表示每隔0.4s抛出一个小球,并且总有四个小球在空中。由图可知,每个球在空中的运动时间为,则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代入数据求得H=3.2m。12345s/mt/×0.40s3.267891012345670图10(4)运用类比等效,将物理情境熟悉化、简单化近几年高考中以当今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动态为立意背景的命题逐年增加,这类题在题干中给出解题所需的新知识、新情景、新方法等信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发现从中筛选出相关的信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过程,链接所学知识,进而迁移、创造,建立物理模型,然后应用题中的相关信息去解决问题。正因为情境新颖,甚至是陌生,使得学生在正确地展示其中的物理情境时感到十分困难,不妨通过联想,运用类比、等效的方法,将题目涉及的新情景转化为大家熟悉的简单的物理情境。例21(99上海市高考试题)天文观察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式中H为一常量,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各星球都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一致。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T,其计算式为T=____________。根据近期观测,哈勃常数H=3×10-2m/s·光年,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由此估算出宇宙的年龄约为年。本题以“宇宙膨胀”为背景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虽然“宇宙膨胀”的最新科技情境对考生来说,具有新颖、陌生的特征。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得到一错误的答案2/H。询问其原因,学生是这样想的,由v=Hr可知物体走得越远,速度越大,星体从中心向外运动的速度随它与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均匀增大,所以。如果在构建物理模型时,善于运用类比的方法将“星体的退行”类比成“所有物体都匀速地远离某点,且离该点越远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在理解上就不会将“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理解为同一星体的速度随距离变化的规律,并且物体匀速运动的情境也是大多数同学所熟悉的,很容易得到,从而求出宇宙年龄,代入数据得:。3.灵活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物理问题“难”,还在于物
本文标题:高考物理如何审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7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