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八:“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学案、作业、教案
现代文阅读考点八: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学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有时也包括物象,如对文中出现的动物、植物的形象的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语言是文章的呈现形式,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感情基调需要不同的语言,如议论文讲求严谨周密,说明文讲求简明准确,记叙文有的讲求朴素自然,有的讲求生动形象,也有的追求新颖精美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从四个角度分析: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评价。②从艺术技巧的角度去评价。③从篇章构思的角度去评价。④从修辞的角度去评价。1.鉴赏形象:概括特征,揭示意义。【例1】在普鲁文斯省,当天气温暖起来时,把家畜送到阿尔卑斯山里去已经习惯了。畜牲和人在那里要过五六个月。夜间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齐腰际的草里。随后,当秋天最初战栗的时候,他们又下山回到农庄上来,重在被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灰色的小山上过着单调的牧羊生活……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地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位都了。”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整个的路好象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到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在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欢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有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吞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在神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那时院子里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着绢绒船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着它们。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在这样的骚扰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受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石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的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在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而在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鉴赏语言:联系主题,切合形象。【例2】3.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10.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14.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阳光的香味》)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3.鉴赏表达方式:分清类别,挖掘作用。【例3】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它们一边舐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黄……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文字,简要分析其作用。4.鉴赏艺术技巧:洞视本质,紧扣主题。常用的艺术技巧有:象征、想像、联想、渲染、抑扬、托物言志。【例4】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天下事都是如此——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5.鉴赏谋篇布局:从形式入手,剖析形象和主题。【例5】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答:6.鉴赏修辞手法:从句子入手,剖析形象和主题。【例6】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现代文阅读考点八: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业)麦片每天早上,我洗漱完毕,第一件事便是到厨房拿一只小小的瓷碗,然后用一个小小的长柄的汤匙,到一个矮矮胖胖的透明的塑料罐里掏麦片。三汤匙或六汤匙。麦片是进口的,100%。有时是澳大利亚,有时是英国。但澳大利亚和英国我都没去过,他们的麦片有什么差异,我一无所知。纯天然。不含胆固醇。即食。免煮。我每天都吃,说明我有了一种信仰。尽管我也知道,这种信仰未免有些盲目。麦片用开水一泡,用小汤匙在碗中搅一搅,样子显得既文雅又滑稽。偶尔有一两片麦皮卡到了牙齿缝里,剔出来了,麦片黄黄的硬硬的,这麦皮真的来自英国或澳大利亚,我真有点怀疑。我的老家属丘陵地带,以种水稻为主。间或有几丘田种了麦子,那也只是一种点缀。麦子可以磨面,面又可以做成面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觉得眼前这从牙缝中剔出来的麦皮与我少年时在家乡见过的麦皮没有什么不同。说到麦子,我知道更有发言权的人在北方。北方的麦地一望无际。麦海、麦浪。在北方,无论老人或孩子,男人和女人,呼吸的都是麦子的气息。我也去过北方,在满眼的麦浪中,人显得十分渺小。吃麦皮都要吃进口的,这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我每天早上都吃着来历不
本文标题: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八:“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学案、作业、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18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