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理科数学解题方法篇(求异思维)
第1页共17页第二轮讲练思维方法·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它具有不落俗套、标新立异、不拘一格的特点.因此,用求异思维解题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变换思维方向解证解析几何习题,常常会出现“思路自然、运算麻烦”的局面,甚至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这时,若能变换思维角度,多方位思考,多渠道辟径,就会超过思维障碍,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例1已知点A(1,-1)、B(7,2),以A为圆心、8为半径作⊙A,以B为圆心,6为半径作⊙B,求这两个圆外公切线交点P的坐标.【分析】如图1-4.解本题的自然思路是,先求出两条外公切线的方程,再解方程求出交点坐标.但这种解法是入手容易出手难,由于运算量过大,使思维陷入困境.如果能换一个角度思考,联想到公切径之比),那么便可用线段定比分点公式,使问题获得巧解.【解】如图1-4,设M、N是一条外公切线与两个圆的切点,连结AB、BP,则A、B、P三点共线,再连结AM、BN,则AM⊥MP、BN⊥MP.∴BN∥AM.第2页共17页设点P的坐标为(x,y),则由线段定比分点公式,得故点P的坐标为(25,11).例2如图1-5,直线y=kx+b与圆x2+y2=1交于B、C两点,与双曲线x2-y2=1交于A、D两点,若B、C恰好是线段AD的三等分点,求k与b的值.【分析】如图1-5,解本题的自然思路是,由|AB|=|BC|=|CD|入手,先计算出|AB|、|BC|、|CD|(即用k、b表示),然后解方程组求得k、b的值.但由于线段AB、CD的端点不在同一曲线上,从而上述解法运算相当麻烦.如果变换思考角度,由|AB|=|CD|出发,可得线段BC与AD的中点重合,进而可用韦达定理,列出k、b的一个关系式,再【解】如图1-5,把y=kx+b代入x2-y2=1中,整理,得(1+k2)x2+2bkx+b2-1=0①从而由韦达定理,得把y=kx+b代入x2-y2=1中,整理,得(1-k2)x2-2bkx-(b2+1)=0②第3页共17页∵|AB|=|CD|,∴AD与BC的中点重点.解之,得k=0或b=0.当k=0时,方程①化为x2=1-b2,(二)一题多解在解析几何中,进行一题多解训练是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一种极好形式.例3已知直线l过坐标原点,抛物线C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正半轴上,若点A(-1,0)和点B(0,8)关于l的对称点都在C上,求直线l和抛物线C的方程.(1994年全国高考理科试题)第4页共17页【分析1】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抛物线C的方程为y2=2px(p>0),先求出A、B关于l对称的点A′、B′的坐标(用k表示),再代入抛物线C的方程中,可得k、p的方程组,最后解方程组即可.【解法1】如图1-6.由已知可设抛物线C的方程为y2=2px(p>0).由于直线l不与两坐标轴重合,故可设l的方程为y=kx(k≠0).①设A′、B′分别是A、B关于l的对称点,则由A′A⊥l可得直线AA′的方程为将①、②联立,解得线段AA′的中点M的坐标为分别把A′、B′的坐标代入抛物线C的方程中,得第5页共17页由③÷④,消去p,整理,得k2-k-1=0.⑤又由④知k>0.⑥【分析2】如图1-7,设直线l的倾斜角为α,则l的斜率为用α的三角函数表示点A′、B′的坐标,再把这些坐标用k表示,以下同解法1.第6页共17页l的斜率为k.∵|OA′|=|OA|=1,|OB′|=|OB|=8,∠xOA′=-(π-2α),∴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得A′的坐标为xA=|OA′|cos∠xOA′=-cos2α,yA=|OA′|sin∠xOA′=-sin2α以下同解法1,从略.又|OB′|=8,|OA′|=1,从而此题可设极坐标方程去解.【解法3】如图1-7,以O为极点,Ox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把x=ρcosθ代入方程y2=2px(p>0)中,得抛物线的坐标方程为第7页共17页由已知可设点B′的极坐标为(8,α)、A′的极坐标为(1,∵直线l平分∠BOB′,第8页共17页=8,OA′⊥OB′列出p、t1、t2的方程组,进而去求解.∵|OA′|=|OA|=1,|OB′|=|OB|=8,又由OA′⊥OB′,得kOA·kOB=-1,第9页共17页【分析5】如图1-7,由于|OA′|=1,|OB′|=8,∠A′【解法5】如图1-7.把直角坐标系视为复平面,设点A′得点B′对应的复数为(x1+y1i)8i=-8y1+8x1i.∴点A′、B′的坐标为(x1,y1)、(-8y1,8x1).把它们分别代入抛物线C的方程y2=2px(p>0)中,得第10页共17页即kOA'=-2,又|OA′|=1,以下同解法4,从略.【分析6】本题也可以把抛物线的参数方程与复数法结合起来去解.数乘法的几何意义,得由复数相等的条件,得消去p,解得t2=2.从而B′的坐标为(8p,4p).∵线段BB′的中点C的坐标为(4p,2p+4),第11页共17页【分析7】在解法5中,利用复数乘法的几何意义,发现了A′、B′坐标之间的关系式,从而获得简解.如图1-8,点B′与点A′的坐标关系也可用平面几何法得到.【解法7】如图1-8,作A′C⊥Ox于C,B′D⊥Ox于D.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B′OD+∠A′OC=90°,∴Rt△A′CO∽Rt△ODB′.又|OA′|=1,|OB′|=8,∴|OD|=8|A′C|,|B′D|=8|OC|.于是x2=-8y1,y2=8x1.以下同解法5,从略.【解说】本例给出了七种解法.解法1是本题的一般解法,它的关键是求点A、B关于l的对称点的坐标.解法2是三角法,它第12页共17页法3是极坐标法,巧妙利用了A′、B′的特殊位置.解法4是利用抛物线的参数方程去解的.解法5和解法7是从寻找A′、B′的坐标关系式入手的,分别用复数法和相似形法获解.解法6把参数法与复数法结合起来,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总之,本例运用了解析几何的多种方法,是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极好例题.(三)逆向思维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如果把A→B的思维过程看作正向思维的话,那么就把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B→A叫做逆向思维.在平常的学习中,人们习惯于正向思维,而不善长逆向思维.因此,为了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就必须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在解题遇到困难时,若能灵活地进行逆向思维,往往出奇制胜,获得巧解.在解析几何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要注意逆用解析式的几何意义、逆用曲线与方程的概念和逆用圆锥曲线的定义.例4设a、b是两个实数,A={(x,y)|x=n,y=na+b,n∈Z},B={(x,y)|x=m,y=3(m2+5),m∈Z},C={(x,y)|x2+y2≤144}是平面xOy内的点焦,讨论是否存在a和b,使得:(1)A∩B≠;(2)(a,b)∈C.(1985年全国高考理科试题)【解】由已知可得,a、b是否存在等价于混合组以上二式的几何意义是:如图1-9,在平面aO′b中,na+b=3(n2+5)是直线,a2+b2≤144是圆面(即圆x2+y2=144的边界及其内部).因此,这个混合组有解的充要条件是直线na+b=3(n2+5)与圆a2+b2=144有公共点,即圆心O′(0,0)到这条直线的距离d≤12.即(n2+5)2≤16(n2+1),∴n4-6n2+9≤0,即(n2-3)2≤0.又(n2-3)2≥0,∴n2=3.这与n是整数矛盾.第13页共17页故满足题中两个条件的实数a、b不存在.【解说】这种解法中,把混合组翻译成几何语言(直线和圆面是否有公共点)就是解析法的逆向思维.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普遍认为这种解法难想,其实,“难就难在逆向思维”,普遍认为这种解法巧妙,其实,“巧就巧在逆向思维”.习题1.21.已知圆C1:(x+1)2+(y-2)2=4与圆C2:(x-3)2+(y-4)2=25,求它们外公切线交点P的坐标.2.已知直线l过点P(1,4),求它在两坐标轴正向截距之和最小时的方程.(要求至少5种解法)(要求至少4种证法).(1992年全国高考理科试题)4.长度为3的线段AB的两端点在抛物线y2=x上移动,记线段AB的中点为M,求点M到y轴的最短距离,并求此时点M的坐标.(要求至少4种解法).(1987年全国高考理科试题)5.已知2a+3b=5,求证:直线ax+by-5=0必过一个定点.第14页共17页7.已知三个集合M={(x,y)|y2=x+1},S={(x,y)|4x2+2x-2y+5=0},P={(x,y)|y=ax+m},问是否存在正整数a、m使得(M∪S)∩P=?(其中表示空集)习题1.2答案或提示第15页共17页3.证法1:设A、B的坐标分别为(x1,y1)和(x2,y2),|PA|=r,则圆P的方程为(x-x0)2+y2=r2,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y,得把A、B的坐标代入椭圆方程中,后把所)、(ρ2,θ2),点P的坐标为(t,0),则t=x0+c.由|PA|=|PB|,可得第16页共17页第17页共17页5.逆用点在直线的概念,得定点为(2,3).6.在直角坐标系中,由已知两个等式可知,直线ax+by=c过点重合的条件,可证得结论.也无实数解.故a=1,m=2.
本文标题:高中理科数学解题方法篇(求异思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2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