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简答题1、相须和相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胆为什么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有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相须和相使均可提高疗效,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相须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平等、并列关系;而在相使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主辅关系,辅药为增强主药疗效而设。2、【参考答案】由于胆在解剖形态上亦属于空腔器官,在其生理功能上亦有助于传化水谷,且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之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所以说胆为六腑之一。因胆贮藏的胆汁为清净之精汁,不藏水谷,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与一般的六腑又有所不同,故又属奇恒之腑。论述题: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参考答案:1.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2分)。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2分);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分);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2分);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2分)。2.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2分);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2分)。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有关:①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1分)与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虚)(1分);②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邪气久留,损伤正气)(1分)与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邪气积聚)(1分);③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1分)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1分)。简答题:1.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2.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3.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4.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参考答案:1.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1分)。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1分)。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0.5分);手三阳经,从手走头(0.5分);足三阳经,从头走足(0.5分);足三阴经,从足走腹(0.5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0.5分);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0.5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0.5分);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0.5分)。3.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是: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1分)。②湿性重浊。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秽浊不清等特征(1分)。③湿性黏滞。湿邪致病具有症状上黏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1分)。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肢及下焦部位病变(1分)。4.反治,又名从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全一致的病证(2分)。反治的常用治法有:①寒因寒用,即以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0.5分);②热因热用,即以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0.5分);③塞因塞用,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0.5分);④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0.5分)。名词解释:1.阴阳2.藏象3.经络4.体质5.内生“五邪”参考答案: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4.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5.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心动悸:患者除自觉心悸外,尚可察见心脏搏动亢进,甚则“其动应衣”。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体内。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脉浮等。此证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丹毒: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气淋:由脾肾虚膀胱热所致。症见小便涩痛,小腹胀满明显。气滞:指体内气的运行不畅,于某一部位产生阻滞的病理。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出现胀满或疼痛的症状。气滞久则可引起血甀,形成“气滞血甀”,使局部的疼痛加剧(刺痛拒按),甚则结成肿块或腐损肌肉。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气顺则平,气逆则病。肺胃之气,以降为顺,肺气逆则见喘促、咳嗽;胃气逆则见呕吐、呃逆;肝气虽主升发,但郁怒伤肝,升发太过,也可见气火上逆,出现头痛眩晕、昏倒、吐血等症。白浊:①指小便色白浑浊。②指尿道口常滴出白色浊物,小便涩痛明显,但尿不混浊。阴暑证:伤暑证之一。因暑月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所致。由于暑月受寒,静而得病,故名。脱疽:又名脱骨疽,脱痈。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休息痢:下痢积年累月,屡止屡发,故名。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伏于肠胃而成。阴盛格阳:指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被拒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病人身虽热,却反而喜盖衣被;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态清楚;脉虽洪大,但按之无力。血淋:主症为小便涩痛有血。劳淋:“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或小便淋漓不已,涩痛不甚,因劳倦过度而发。表证:外感病邪(风寒或风热之邪)一般先侵袭人的体表和呼吸道,其出现的证候,称为“表证”。又称“感冒”。疟母:又名劳疟。指疟疾日久不愈,顽痰挟甀,结于胁下,形成的痞块。相当于久疟形成的脾脏肿大。疟疾: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古人观察到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及山林多蚊地带。肺痈:肺部发生痈疡而咳吐脓血的病症。多由外感风邪热毒,蕴阻于肺,热壅血甀,郁结成痈,久则化脓所致。临床表现有发热寒战,咳嗽,胸痛,气急,吐出腥臭脓性粘痰,甚则咳吐脓血。可见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疾患。乳痈:发于乳房部的痈,统称乳痈,即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妇女产后,其病因有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因乳汁积滞;或乳儿吸乳时损伤乳头,感染热度;或产后血虚,感受外邪,以致湿热蕴结,气血凝滞而成。结胸:语出《伤寒论》。指邪气结于胸中的病症。主要症状有两类:一类为胸胁部有触痛,颈项强硬,发热有汗,脉寸浮关沉等;一类为从心窝到少腹硬满而痛,拒按,大便秘结,口舌干燥而渴,午后稍有潮热,脉沉结等。带下:指妇女阴道流出一种粘性液体,连绵不断,其状如带,名为带下。疥疮:因风湿热邪郁于皮肤,接触传染。以手指缝最为常见。呈针头大小的丘疹和水泡,痒甚。解放后少见。骨痿: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萎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恶露:指产妇分娩后,胞宫内遗留的余血和浊液。一般产后二至三周内恶露应完全排尽,如超过三个星期,仍然持续淋漓不断,或排出很少,均属病理范围。.恶阻:妊娠早期出现轻微恶心,有时呕吐,是常有的反应,无需治疗,不久可逐渐消失。若恶心呕吐严重,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者。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症。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淋病:淋者,欲尿而不能出,,胀急痛甚;不欲尿而点滴淋沥。相当于泌尿系感染、结石等病。淋病分为气淋、劳淋、血淋、膏淋、石淋、热淋。淋浊:①淋病与浊病的合称。淋:通常是指小便急迫.短.数.涩痛的病证。浊:指小变混浊。②性病之一种。症见尿时阴茎痛,精浊下滴如败脓,有恶臭。痔瘘:即痔疮和肛瘘的合称。初生肛门不破者称痔;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漓久不止者称瘘。黄疸:身黄、目黄、小便黄是其三大主症。多由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湿热或寒湿内阻中焦,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所致。梅核气:多由肝郁气滞痰凝,咽部痰气互结所致。患者自觉咽喉如有梅核堵塞,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麻风:因体虚感受暴疬风毒,或接触传染,内侵血脉而成。初起患部麻木不仁,次成红斑,继则肿溃无脓,久之可蔓延全身肌肤,出现眉落、目损、鼻崩、唇裂、足底穿等重症。本并为慢性传染性皮肤病,必须隔离治疗。脱疽:又名脱骨疽,脱痈。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喉痹:多指发病及病程演变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交情,并有轻度吞咽不顺或声音低哑、寒热等证。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外感以风热居多,内伤以阴虚为常见。脾瘅:指因多食肥甘,脾热而浊气上泛,口中甜腻之证。日久可变为消渴。痞块:指腹腔内的积块。痢疾:为夏秋季常见的急性肠道疾患之一。多因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主症以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颌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痹证:有闭阻不通之意。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如鼻涕,或如脂膏,溲行不畅。本病可见于丝虫病,泌尿系感染、结核、前列腺炎等疾病。瘰疬:主要指颈部淋巴结结核。又称“鼠疮”。小者为“瘰”,大者为“疬”。以其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故名。瘿瘤:瘿与瘤的合称。或单指瘿。瘿:又名大脖子。多指甲状腺肿大一类疾患。发病与水土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致气滞痰凝而成。症见颈前生长肿物,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有如“缨络”形状。瘤:是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臌胀:指腹部胀大,腹皮青筋显露,四肢不肿(或微肿)的病症。多因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虫积日久,使肝脾损伤,气血甀滞,水湿不运所致。瘴疟:指因感受山岚瘴毒而发的一种危重疟疾。主要表现为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哑喑等。治宜重视当地防治经验,严重者须中西医结合抢救。瘴毒(山岚瘴气、瘴气、瘴疠、瘴):《医学正传》:“岭南闽广等处曰瘴气,盖指山岚恶露烟瘴湿热恶气而名之也”。通常多指恶性疟疾。癥瘕积聚:癥瘕和积聚,都是腹内积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症。癥和积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癥瘕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内伤等,致使肝脾受伤,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甀血内停,日久渐积而成。而正气不足,更使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癫痫:癫证与痫证的合称。癫,指精神错乱一类疾病;痫,指发作性的神志异
本文标题:中医学简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2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