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生物IB模块知识点整理(选修二)浙教版
IB模块第1页共5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第一章生物科学与农业考纲要求:知识内容要求(1)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2)动物疫病的控制(3)绿色食品的生产ⅠⅠⅠ知识要点(注意联系种群的特征、取样调查等问题):1,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技术有病虫害的调查、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技术(对抗性作物品种的选育)、物理机械防治技术(如诱杀灯),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2,植物病虫害的调查可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定点系统调查和病虫害防治效果调查等。调查统计一般采用取样的方式,其方式有五点式、棋盘式、对角线式、直行式、“Z”字形式等(如图)。调查获得数据后应该计算两个率,即发病率(能初步了解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大小)和虫口减退率(反应防治后的效果)。发病单位数发病率=×100%调查单位数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虫口减退率=×100%施药前活虫数*4,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主要有“以虫治虫”(利用生物的捕食关系)、“以菌杀虫”(利用生物的寄生关系)。其优点:有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等特点,而且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对植物也无害。化学防治技术的核心:科学的使用农药。目前仍是植物综合防治中的主要措施。*5,动物疫病是主要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畜禽传染病:(如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因此对动物疫病的防治应从三个环节入手,即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其综合防治措施应贯彻“预防为主”。动物寄生虫病:(病原体种类有原虫、吸虫、绦虫、线虫和昆虫等,一般寄生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如血吸虫病)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采取养为基础、检为依据、治病灭源的防治原则,做好治疗性驱虫和预防性驱虫工作,保障人畜安全。第四节绿色食品的生产(本内容2011年高考已考过)知识要点:1*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根据标准分为A级和AA级(有机食品)两类。”绿色”为了突出这类食品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的。2绿色食品的标志:上方的太阳,下方的植物叶片,中心的蓓蕾,分别代表生态环境,植物生长,和生命的希望。3绿色食品生产的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4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体系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包装标签,IB模块第2页共5页储运标准四个方面。其中产地环境质量控制,包括大气,水,土壤等严格检测。生产技术标准,包括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生产资料使用准则是包括对农药,肥料,兽药,水产养殖用药,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准则。5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规定只能使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有机合成农药。利用天敌来制约病虫害的产生。第二章生物科学与工业一考纲要求:知识内容要求(1)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2)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ⅠⅠ第一节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二知识要点(注意联系选修1的实验1):*1,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大量生成和积累特定代谢产物或菌体(人们所需的产品)的过程。发酵食品是指把农副产品原料利用发酵方法生产和加工制作的食品。发酵的历史是从几千年前的酿酒开始,经历了传统发酵工业、现代发酵工业两个阶段。2,实例:面粉的发酵、酵母菌的酒精发酵、北京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等。3,传统发酵技术的两个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腐败、使口感平淡的原料发生感官的、物理的和营养方面的变化,使口感更好、营养更好、更易消化。现代发酵技术生产的食品质量则更易受控制,也更稳定,同时也更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第二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知识要点(注意联系免疫、基因工程等内容):1,基因工程药物是指以重组DNA为核心技术,通过将一个生物体内有用的“目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并表达所需要的产物——药物的过程。转入基因的生物是细菌、动物或植物。其生产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获得目的基因、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大规模培养、分离提取目的产物等步骤。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大肠杆菌生产的人的胰岛素。*2,疫苗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传统疫苗(第一代疫苗)主要包括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又称活疫苗。由于活疫苗对机体的作用非常接近自然感染,所以产生更强的免疫力,预防接种时,一般只需要接种一次,且接种量也少,免疫持续时间长,效果好。灭活疫苗接种量大且需多次接种。优点:制备简单,保存时间较长,且相对较安全。常用的灭活疫苗种类比较多。☆3基因工程疫苗(第二代疫苗)----酵母菌乙肝疫苗生产:乙肝病毒,艾滋病毒疫苗传统方法难以制备原因:因为它们难以培养或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过程: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转移到酵母细胞中,构建成含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工程菌。然后在发酵罐中大规模生产具有免疫活性的表面抗原蛋白,经分离纯化得到表面抗原蛋白,最后用福尔马林和Al(OH)3吸附,即制成疫苗。4,核酸疫苗(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包括质粒载体和编码抗原的基因(目的基因)。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健康考纲要求:知识内容要求(1)抗生素的合理使用(2)器官移植(3)避孕的原理和方法ⅡⅠⅠ二、知识要点(注意与自然选择、免疫等的联系):*1,细菌的抗药性是细菌原本就具有的一种特性,是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的敏感性的IB模块第3页共5页下降。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而获得的,基因突变导致其细胞壁或细胞膜结构改变使青霉素不能进入,或是能产生某种酶,使青霉素失去作用。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的结果,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注意课本P77的实验)。自然状态下,抗药基因频率很底的,但经常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数量大量减少,抗药基因的频率的却增大(这就是瓶颈效应),如果滥用抗生素还会造成身体正常菌群失调和其他毒副作用。所以要合理使用抗生素,要遵循“三不原则”原则,即不自行购买;不主动要求;不随便停药。青霉素杀菌作用的原理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的。*2,器官移植:与器官移植免疫排斥有关的物质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为HLA。)除同卵双胞胎,两个无血缘关系的人,其HLA抗原组成相同的概率很小。需要经过组织配型尽可能选择与病人HLA差异小的器官进行移植。供体器官在体外可以通过低温灌洗保存技术存活一段时间。手术前后采取一定措施降低病人的免疫水平以免排斥。传统用大量放射线辐射抑制(放疗),现用免疫抑制剂环胞菌素。3避孕是指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受孕。主要是针对受精和着床这两个关键环节采取措施的。其原理是生殖过程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受精作用、受精卵着床三个环节。方法有阻止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抑制排卵和精子的形成、阻碍受精卵着床。抑制排卵和精子的形成的方法可以通过服用雌激素或雌激素类似物来维持较高的雌激素的水平,来抑制排卵;采用棉酚或物理的方法来刺激睾丸,达到抑制生精目的。宫内节育器和速效避孕药等阻碍着床,阻止受精卵的发育,起到避孕的目的。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考纲要求:知识内容要求(1)病原体污染(2)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3)生物入侵ⅠⅠⅠ知识要点:1,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基本理念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2,病原体污染是指微生物在环境中不断繁殖和散播所造成的污染。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性污染。传染病流行只是病原体污染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仅是一个医学或生物学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目前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有计划地预防接种,促进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寻找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呢的方法:科赫原则。①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能找到这种病原体,而健康人则没有②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这种病原体能够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和繁殖③把从实验室中分离出的病原体再注射到实验动物内,可以使该动物得与人同样的症状疾病④从患病实验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人感染病原体后,一般经过,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目前,我国将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乙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艾滋病,炭疽病),丙为监测管理的传染病。3,外来(物)种是指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一地区的物种引到另一地区后就成了外来物种。入侵种是指能造成危害的外来物种。外来物种不一定是入侵种,变成入侵种的概率是极少的(十分之一法则)。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传播到另外地方,损害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健康,并影响当地的农、林、牧与渔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IB模块第4页共5页灾难的过程。如凤眼莲、薇甘菊等。其原因:入侵物种繁殖力强,被入侵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态平衡容易打破,没有入侵种的天敌或其他生物限制因素。四个阶段:①外来物种引入阶段,②初期定居与成功地建立种群阶段(由于个体数量少、缺乏遗传多样性,可能形成近亲繁殖导致物种退化,是种群发展的瓶颈时期),③迟滞阶段(入侵时间短,个体基数小,增长缓慢),④扩散和暴发阶段(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并具有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三次转移:①从进口到引入,称为逃逸;②从引入到建立种群,称为建群;③从建群到变成经济上有负作用的生物,即入侵种。每次转移成功率只有1/10。三种途径:人为有意引入、人为无意带入、自然入侵。应对生物入侵必须坚持“以防为主,进一步完善法律和法规,确保与所有相关的国际公约和项目保持一致”的措施。生物净化(2010年高考曾考过)1,我国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是水污染,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首先是防,其次是治。2,污水生物净化具体原理过程:当污水流入水体后,好氧微生物首先大量繁殖,并不断分解有机污染物和消耗溶解氧。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通过空气中的氧气向水中溶解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得到补充,耗氧和复氧同时进行。污染开始阶段,好氧微生物不断增殖,耗氧速率超过复氧速率,此时,水中的溶氧量开始减少,随着水体有机污染物不断被分解,耗氧量减少,复氧量相应增加。当水中的耗氧速度等于复氧速度时,水中的溶氧量达到最低值,即临界点(Cp点)。随后,因有机污染物大为减少,耗氧速率小于复氧速率,水中溶氧量开始增加。溶解氧的变化状况反映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净化的过程,因而可把溶解氧作为水体自净状况的标志。3氧垂曲线(1)若水体氧垂曲线中Cp点的溶氧量大于规定的数值,则说明从溶解氧的角度看,污水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若水体氧垂曲线中Cp点的溶氧量低于规定的最低溶氧量,则排入有机污物过多,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中各种需氧型的水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均可能因缺氧而死亡,水体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2)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来自水体复氧和耗氧两方面:耗氧原因:①有机物的生物氧化②硝化作用:水中存在氨,硝化作用会消耗溶解氧。③水底沉泥的分解。④水生植物的呼吸作用。复氧原因:①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②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4,生物净化技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净化技术是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具体工艺:活性污泥法,悬浮细胞法,生物膜法等。活性污泥是由各种微生物,有机物和无机物胶体,悬浮物构成的结构复杂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共生体。具有吸附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IB模块第5页共5页污水在一次沉淀池内经过初步沉淀去除各种大颗粒,送到爆气池。由于爆气机不断排放空气使池内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活性污泥吸附,因为有足够的溶解氧,有机物被迅速分解,污水得到净化。在二次沉淀池内,活性污泥与净化的水分离。净化过的水经过检测确认达到排放标准后即可排放,活性污泥则在污泥区内进行浓缩,回流到爆气池。部分多余的污泥从系统排出,经处理后移作他用。(具体P125图4-17)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IB模块知识点整理(选修二)浙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2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