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第四单元集体备课中和街小学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一个口语交际·习作、一个回顾·拓展组成。《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是两篇精读课文,《难忘的一课》和《最后一分钟》是略读课文。本单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训练重点是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每课具体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本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感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圆明园的辉煌。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反衬。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背诵课文3、4段。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教学建议:1.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资料;圆明园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2.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如课后第2题),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径。通过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注意“瑰宝”这个词中,“瑰”读guī。4.理清3、4段的层次,指导学生背诵。第3段运用了分总的结构,用“有···有···也有···”的句式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特点;第4段用了一句“不但···而且···”顺利过渡到圆明园收藏的历史文物。5.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3题,为什么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却用大段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正因为作者这样描写,让读者充分认识到了圆明园的珍贵,才会突出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之可恶。这是一种反衬手法。在苏教版《水》这课曾学过这种手法,老师可推荐给这篇文章给学生阅读。《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的语言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的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3的崇高精神。4、提高阅读的速度。教学重难点:1.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教学建议:1.搜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2.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首先从解题入手。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课题叫《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狼牙山五战士》、《狼牙山五烈士》呢?”学生通过精读课文后,对“壮士”与“战士”、“烈士”的不同确信无疑。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认识到:“壮士”更加突出他们的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是特别英勇豪壮的战士,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也不全是牺牲的烈士,因为在这五位中还有生还的,所以“壮士”的称谓最合适。教师再扣住这个“壮”字进行设问,“课文中哪些方面最充分地表现了‘壮士’的‘壮’呢?”“壮士”的“壮志”——敌众我寡,勇于受任;“壮士”的“壮行”——诱敌上山,英勇歼灭;“壮士”的“壮举”——完成任务,舍身跳崖;“壮士”的“壮语”——高呼口号,视死如归;“壮士”的“壮气”——为国捐躯,浩气长存。最后,教师凭借以上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品味课眼之妙,揭示文章的中心,使学生体会到五壮士“壮”的深刻内涵。3.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画出使自己受感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并说出自己受感动的原因,还要加以适当的评点,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课后第3题)例如:“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朗读时,要体现出五壮士的战斗豪情。4.通过对言行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全文无一句人物心理描写,也无一句战士表态式的豪言壮语,其对敌人的恨,对祖国与人民的爱,对完成任务的坚定以及可贵的牺牲精神,都通过人物语言与行动揭示出来。比如,班长一声“走”,简洁明快,表现其态度坚定、判断果断、情况急切的情境,“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表现战士沉着、冷静;“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写出壮士对祖国、人民的留恋、热爱与忠诚,对群众与部队成功转移的欣慰和完成任务的欣喜。5.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教师可以选择某个自然段,例如,阅读第三自然段,教师可提出下列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完这个自然段;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以一行一行地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准备转移,有两条路可选,决定走第二条路,把敌人引上绝路)。读后让学生交流这样读书的体会,谈谈自己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6.教师在学生搜集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基础上,让学生看课文插图,描述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并用上积累的成语。7.在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4题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两次胜利完成任务的部分,然后加以比较,明确第二次是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五位壮士虽然第一次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们如果当时就去追赶部队,敌人有可能尾随而来,使群众和主力部队重新陷入危险境地。为了更好地保证群众的安全,他们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并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思想准备。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五位壮士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和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开头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和“我”当时的身份,然后叙述了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在一所乡村小学的所见所闻,先写老师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动人情景,再写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场面,最后写作者在这所学校所见所闻的总的感受。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4.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2.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教学建议:抓住“难忘”和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理清文章顺序和文章中心。1.这件事为什么令作者终身难忘?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这一课有着特定的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定的地点(台湾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内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思)。因此,“难忘”是解开本文的关键。2.让学生找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思考它的用意。第一次是在课堂上,老师“一笔一画地写”,然后和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读得是“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反映了这些刚刚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师生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第二次也是在课堂上,不同的是,这是作者在师生爱国之情的激励下,情不自禁地走进教室,跟着老师一起读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跟这所学校的师生有着共同的爱国之情。第三次是作者参观了学校里的中国伟人像之后说的,此时,作者内心无比激动和感动,他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礼堂而激动;为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而感动。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作者说“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最后一分钟》这是一首充满***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教学建议:1.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可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从“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三个方面去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也可分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每人或每个小组依自身情况搜集其中的一类资料。2.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①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等。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等溢于言表。②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第三节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血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与心头
本文标题: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5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