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鸵鸟风湿症的治疗2005-4-1家畜家禽的风湿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临床报道也较多,但鸵鸟的风湿症尚未见正式报道过。笔者在临床曾遇4例鸵鸟风湿症,其中3例治愈,1例好转。现介绍如下:1病因:鸵鸟的风湿症多因久卧湿地,气候突变,风湿寒邪乘虚而入,流患经络,侵害肌肉、关节、筋骨,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遂引起肌肉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若日久不治,则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最后卧地不起,亦难治愈。2症状:患鸟一般精神稍沉郁,食欲正常,刚站立运动时,步态强拘,稍后好转,但不愿长久站立,喜卧不起。重症时,则卧地不起,有时挣扎欲立,但始终站不起来,开始时食欲无太大变化,但随着时间增长,食欲逐渐下降,至此时患鸟常常无法治愈。3方药:①麝香风湿片,由哈尔滨世一堂生产。成鸟2次/天,每次8片,青年鸟每次6片。②风湿灵注射液,由红花、山龙等十多种中药提纯精制而成,黑龙江省巴彦兽药有限公司生产。成鸟每次注射15ml,青年鸟每次注射12ml,2次/天。4小结:①鸵鸟风湿症的治疗时机尤为关键,争取在发病早期予以治愈,否则,一旦卧地不起时,则难以奏效。这是因为鸵鸟的身体结构比较特殊,身体重量较大,双腿纤细,所以一旦双脚承受能力下降或不能负重时,则很难治愈。②在诊断鸵鸟风湿症时,要注意与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相区别,如海绵状脑病、布纳病、病毒性关节炎、传染性滑液囊炎、大肠杆菌性关节炎等。③预防本病主要是鸟舍要适当封闭,防贼风,垫沙厚度不能低于20cm,垫沙要勤换,防潮,在天气变化时,要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宝矿维等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上一篇:果子狸养殖下一篇:鸵鸟霉形体病的诊治鸵鸟霉形体病的诊治2005-4-1鸵鸟的霉形体病是一种以慢性呼吸道症状为主的鸵鸟传染性疾病,一般是采取隐性感染,但由于饲养条件不良,或者其它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混合感染,则发生严重的呼吸道障碍,明显发病。本病常见于大肠肝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喉气管炎及传染性鼻炎混合感染,其流行范围较广,发病率较高,难以在短时间内治愈,给养鸵鸟业带来了危害。本病在慢性发病的过程中,虽不如烈性传染病那样造成大批的死亡。但能使鸵鸟的生产性能下降,孵化率降低,幼鸵鸟的成活率受到严重影响等,从经营管理角度来看,总的经济损失是很高的。并且通过感染鸵鸟所产的代菌卵能将病原体传递给幼雏,使本病在场内代代相传,一时难以清除。因此,饲养鸵鸟的同行要引起广泛的重视。一、临床症状病鸵鸟流鼻汁、打喷嚏,炎症延至下呼吸道时气喘,有气管罗音、咳嗷、眼睑肿胀、眼球突出、失明,病鸵鸟喜欢咂叭嘴。个别鸵鸟颈部肿大直径约8~10厘米,但不影响采食饮水,也没有出现呼吸障碍,经服药几天后消失,母鸵鸟产蛋率下降。在幼鸵鸟感染上严重的Ms、不仅会造成腱鞘炎和关节炎,还会导致全身性疾病。Mg偶尔会引起鸵鸟的神经症状。(Mg:败血霉形体、Ms:滑液嗉霉形体二、尸体剖检喉头、气管、鼻腔内有渗出物;气管粘膜肥厚,多数死鸵鸟眶下窦肿大,窦内可见粘液及干酪样物,气囊混浊,囊壁增厚、肺充血、气管中心周围发生炎症。气嗉有黄色泡沫、陈旧的病灶有干酪样块状物附着。腹部气囊也有同样的病变。有合并感染的鸵鸟、前骨、肝脏、心脏、肠道有出血变化。有的幼鸵鸟关节肿大,滑膜炎增多三、诊断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但进一步的确诊必须进行血清学的检查及病原的分离。血清学的检查对本病是较为可靠和准确的诊断方法。在感染初期,首先出现凝集性抗体,因此,在初期用凝集反应来检查较为适宜。将清洁的玻璃载物片上,先滴两滴抗原,然后用针头刺破翅膀下的血管,吸一滴新鲜血液滴入抗原中,轻轻搅拌,充分混合,少许后,将玻璃板轻轻左右摇动,在1~2分钟内即可判定结果(操作一般须在20℃~25℃下进行),在液面中有凝集块的可判为阳性四、病因饲养管理不当,小鸵鸟群体拥挤、通风不良、氨气过浓、病原微生物侵袭及应激,均可诱发本病流行。五、防治方法1.建议无病鸵鸟群,加强饲养管理,防止拥挤,注意消毒,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鸵鸟。2.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可用鸡毒支原体活疫苗(北京兽药研究所监制)鸡的5~10倍量。3.严把种蛋消毒关。4.对已感染本病的鸵鸟群可用汉得宝(复方败毒散),冬天以汉得宝100克溶于50千克水混饮连用5天。夏天炎热季节以本品100克溶于100千克水混饮连用5天。本品100克可供400~500千克体重一日用量。此药品是广州白云山兽药厂生产的,经我们临床使用,效果很好。5.还可用苗必治饮水剂(东北第六制药厂兽药分厂、沈阳市东陵区方陵路4—1号)。用法及用量:将苗必治7.5~12.5克加入10升清水中搅匀后饮用,每日2次,连用3~5天。6.雏鸵鸟可用链霉素进行喷雾,成鸵鸟用链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根据鸵鸟体重/千克给药。7.中药可用金银花、浦公英、苏子、黄连。成鸵鸟各50克,小鸵鸟各15克,煎水灌服5~7天效果好。上一篇:鸵鸟风湿症的治疗下一篇:管好鸵鸟种鸟是提高“三率管好鸵鸟种鸟是提高“三率2005-4-1—、种鸟选配1、种鸟群粗略地讲,种鸟群中公鸟应该是体型高大,黑颈体重在115千克以上,蓝颈135千克以上,雄性特征明显,有良好的配种能力,其姐妹的产蛋量在80枚以上。母鸟体型略小于公鸟,结构匀称,黑颈体重在110千克以上,蓝颈120千克以上,年产蛋量在75枚以上。公母鸟都应有详细的产蛋资料和系谱记载。有了良好的种群就可以人为地进行优化,淘汰低产鸟,不断提高种群的产蛋能力2、种鸟选配目前习惯做法是,选择一雄二雌为一组,饲养在一个栏中,这样的组合可以充分发挥配种能力和产蛋能力,种蛋的受精率也高。在选择组合时,要详细查看系谱材料,选择那些有较高产蛋能力,体质健壮又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组成一个“小家庭”。这个家庭成员基本上是个体选择和种鸟的遗传基因相结合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产虽高,受精率高的父母代,会把这些优良性状,遗传给后代的,很可能有个别后代的繁殖能力高于亲代。种鸟交配后,要注意每个组合的繁殖能力和成员的亲合力表现。对个别亲合力不强、不愿意与对方交配的或互相打斗严重的鸟,耍及时加以调整年龄选配不能忽视,由于公、母鸟性成熟不同步,雄乌一般比雌鸟晚半年,有经验的场家主张母鸟年龄在四个月左右,公鸟年龄在36个月左右参加选种,这样选配,公、母鸟发情表现旺盛,配种能力强,种蛋质量好,受精率高,也有的地区饲养条件、气候条件好,有母鸟年龄在18个月就有发情、配种、产蛋表现,但蛋的质量和受精率略低选配是选种并继续,是育种工作的重要阶段。选种交配是育种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关育种中的近亲交配和非亲缘交配,同系选配和非同系选配等方法,都是想获得比亲代产蛋能力更好的后代或育成新的品系。这方面的知识和生产中的运用,待今后实践中逐步探讨和推广二、种鸟的饲养管理集约饲养种鸟,就是一组种鸟集中在一个栏中饲养,它的饮食全靠人工定时、定量供应,不能自由采食自已所需的食物。供给种鸟的配合饲料的营养水平是否恰到好处,是决定种鸟繁殖性能能否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种鸟的营养供应是极其重要的。优良的种鸟,加上全价的配合饲料和好的饲养管理方法,是种鸟较好发挥繁殖性能的先决条件,三者缺一不可1、种鸟的营养标准我国饲养鸵鸟的历史较短,鸵鸟的营养标准多参考南非等国现行标准。由于我国种鸟来自不同国家,饲料水平、饲养管理、气候环境都不尽相同,所沿用的饲料配方千差万别,非常不统一,所以鸵鸟营养供应和饲料报酬,经济效益也自然差距很大。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许多养殖专家已作了很大努力,但还希望有条件的场子与当地的科研所和高等院校挂勾,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利用科学手段,因地制宜地研究探讨我国鸵鸟所需的营养和最佳饲斜配制标准上一篇:鸵鸟霉形体病的诊治下一篇:幼鸵鸟皮肤型禽痘的防幼鸵鸟皮肤型禽痘的防2005-4-1某场于98年夏秋季节,一群8周龄幼鸵鸟暴发皮肤型禽痘,发病率高达74.5%,经采取严格的防治措施后控制了本病,现报道如下:禽痘是禽类常见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对鸡和鸽的危害性较大,常见幼鸵鸟患此病。流行特点〕:禽痘病毒通常存在于禽落下的皮屑、粪便、喷嚏或咳嗽等排泄物中,传染主要通过皮肤或粘膜的伤口,某些吸血昆虫,特别是蚊子能够携带病毒这可能是夏秋造成幼鸵发生禽痘的一个原因。〔临床症状〕:首先在头部无羽毛部如眼睑、口角和耳孔周围等处发生一种灰白色的小结节、很快增大变为灰黄色芝麻、绿豆大小的痘疣,有的结节数目较多互相融合,形成大的痘痂,痂呈棕黑色干燥,表面粗糙不平,剥去痘痂,露出一种出血的陷凹。痂皮脱落后形成平滑的灰白色瘢痕而痊愈,眼睑发生痘疹的,由于皮肤增厚,可使眼缝完全闭合,如有细菌感染,初期呈卡他性结膜炎进而出现大量的浓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在腿、翅内侧和肛门等无羽毛部位也会出现痘痂,但病变不太明显。单纯皮肤型禽痘,全身症状很轻,如病变范围大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佳,体温升高,病程15~40天。〔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做好育雏舍和用具的清洁消毒,及时扑灭,驱赶蚊、蠓等吸血昆虫,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对病鸟的治疗,无特效药物,只能采取对症疗法。用消毒的镊子剥离痂皮后用0.1%KMmO4清洗1~2次,然后用2%碘酊消毒创面,如有眼睑肿胀鸟,用0.9%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再涂红MS眼膏,2次/月,连用3至5天,同时饲料拌0.1%金MS。接种疫苗预防禽痘,实路证明有效,采用翼翅刺种法进行免疫,对动鸵鸟(4~6周龄)进行免疫接种,现无鸵鸟专用痘苗,采用鸡痘疫苗,用量是鸡的2~5倍,效果较好,接种7~10天观察有无“出痘”现象,以确定免疫效果,一般接种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上一篇:管好鸵鸟种鸟是提高“三率下一篇:鸵鸟衰竭综合征鸵鸟衰竭综合征2005-4-1鸵鸟衰竭综合征又称衰弱综合征,于1995年首次在澳大利亚发生。多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幼鸵鸟,并以消瘦、衰竭死亡为终结,由此而得名。本病在我国鸵鸟中也已发生,死亡率约占总死亡数中的34%。[病因]发病原因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一种致病(传染)因子与一些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大致如下。(1)病毒多数学者经病原学研究认为反转录病毒的可能性最大,该病毒抑制了免疫系统,从而导致病鸟的骨髓红细胞耗尽,抵抗力持续下降,体部日趋衰竭。(2)细菌自发病雏幼鸟的多种器官分离到绿脓杆菌;肺和气囊也经常分离到曲霉菌;肠道内时有空肠弯杆菌、隐孢属菌等感染,从而引发肠道损害、营养吸收障碍,出现一系列的症状。(3)长时期的生理应激诸如饲料质量低劣,营养不全、不足,影响幼鸟生长发育,甚至导致一些器官功能不全;特别是一此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不足或缺乏,往往引起免疫器官发育不良,炎症反应降低和法氏囊萎缩等。又如种种外界惊恐和各种应激,以及长途运输等也能引发生理调节异常,促进病的发生、恶化。[诊断要点](1)流行特点发病的多数是6月龄以内的幼鸵鸟(100%),平均病死率为56%-94%,但也有报道大部分死亡发生在1月龄内的雏鸟。(2)临床特征早期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乃至厌食,闭目呆立,头颈弯缩呈S形,出现浊咳,间有下痢或干硬粪便。继而生长停滞,体重减轻,消瘦,羽毛脱落,常在夜间或清晨死亡。(3)剖检特征尸体消瘦,腹水增加偶有纤维素,前胃扩张,肠腔内有糊状物,小肠黏膜充血水肿,对肠远端内容物常呈粒状。血液呈水样,骨髓色淡,脾和胸腺缩小。有的出现继发性肠炎病变,有的肝脏有多量灰白色病灶。此外,还有鼻炎、咽喉炎、前胃炎、气囊炎和坏死性肠炎病变,以及脾、胃、肺等器官弥漫性败血症变化。[防治措施]目前尚未见有效的治疗方法。至于本病的预防措施方面,据澳大利亚学者介绍,建议将发病圈舍、场地空出后清扫、消毒,然后自然净化一定时间;同时在清净区场孵化育雏,然后再回原场区饲养。而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区的卫生防疫条件,以及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应激因素等,都是防止发生本病的必要措施。上一篇:幼鸵鸟皮肤型禽痘的防下一篇:鸵鸟白肌病鸵鸟白肌病2005-4-1白肌病又称肌炎或肌营养性不良,是一种肌肉变性性疾病,实质是营养代谢性病损组织广泛的综合征(包括肌营养不良、肝营养不良和脂肪组织
本文标题:鸵鸟风湿症的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5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