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城市设计概论知识点汇总
名词解释1.城市:“城,郭也”,防御性概念,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形态封闭,内向;市意味着市场,是贸易交易的概念,为生产活动、商品交换的目的而兴建边界模糊,形态开放,外向2.城市空间: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和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要素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具有物质、社会、生态、感知和认知属性多种特性。3.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结构):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连接状态;也可以解释为城市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在城市生长过程中,在城市地域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和在营运过程中的状态。4.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形态):城市在某一时间内,在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狭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5.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人们为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承诺公示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6.田园城市:由英国人霍德华在1898年《Tomorrow,APeaceWaytoRealReform》(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的兼有城市和乡村有点的城市,其是为健康、生态和产业而设计的城市,规模提供丰富城市分散主义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①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②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委托管理,其实质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并形成了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7.带形城市:基于一条连续的交通运输线,沿着这条线组织高密度的居住、生产、商业和服务设施而形成“带”一些低密度的用途则安排在交通线后面,一旦离开这条线,就进入乡村开敞空间8.广亩城市:由赖特在《宽阔的田野》(broadcres)中正式提出,注理论将城市分散发展推向最为极端的状态,根据这一理论,城市成为地球表面均匀分布的人类聚居地。它的中心思想,将人类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与就业相结合的新形势。强调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9.开放空间:也称开敞空间、公共空间或旷地,指在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开敞性共享空间、亦即非建筑实体所占用的公共外部空间以及室内化的城市空间。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形体环境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城市设计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10.步行街区:专供步行者使用,禁止或限制车辆的一种街道类型。有若干条相邻街道确定为步行街的街区即构成步行街区。步行街区一般位于市中心商业区。11.过渡式空间: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空间可由第三个过渡空间来连接。14.路径:路径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在城市中,能够被称之为路径的元素有两类,即交通联系的道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这些路径构成了城市的空间骨架,是城市的“骨骼系统”15.区域:区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城市地区,人们在其中活动定能得到与其他城市地段明显不同的感受16.边界:边界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限,通过自然或人工形态上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线性成分。它标志着区域的范围和形状17.节点:节点是城市中的战略要点,指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要点或是日常生活往来的必经之地18.地标:地标是一种认知环境的参考点,观察者不进入内部,只在外部认知它,通过它来辨别方向。是城市中的突出形象。18.场所精神: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确定的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气氛和性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况19.城市文脉:城市文化的渊源、流变和沉积、是赖以生存的背景,是城市内在的本质的相关联、相互影响的一种背景,包括隐性和显性两种形态20.图底关系理论:图底关系理论使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试图通过研究城市形体环境土地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21.联系理论: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又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22、城市设计导则:现代城市设计最基本的成果形式,主要是对城市设计整体理念和对城市形体环境构成元素具体构想的描述,使用来保证设计实施的基本依据,亦即对城市或某特定地段的城市建设提出综合设计要求,是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和模式。23.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24.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25.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26.场所:城市的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27总体城市设计:也称整体城市设计,是城市整体(全局)层面的城市设计。是将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总体规划原则为指导,从全局上把握和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整体框架,整合城市与自然环境、城市各功能片区、城市局部建设与城市整体景观体系的关系,指导下一层次的城市设计及具体的项目建设活动。简答1.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性①可辨识性:它能在共识性中为人们所辨识、观察而加以研究,成为暂时性的静态存在②持续性(系统性),它可以脱离时空的限制而持续存在○3动态性(变化性),它隋时间而不断运作变化,亦是一种那个动态性的变迁过程;结构动态性的另一个意义是结构与存在其中的行为者之间彼此互动,相互辨证的关系。④层级性(不对称性)所谓层级是结构相互渗透,具有内外的关系,又是会均质,有时则会不均质,当彼此不均质时,则形成结构。因此,欲了解任何一个结构,不应只从其本身看,而应该从其上下、内外关系来看才行2.城市空间结构分类①星形结构(华盛顿中心区)一种理性化城市结构模式,其特点是:自发地从密实的城市核心沿着新扩展的交通线延长,并且允许有一个富有活力的、密集的且多用途的单一控制中心,由此辐射出多条主要交通线,次中心设在沿线并互有一定距离。开敞绿地则占据了各手指状开发区之间剩余的空间,使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②带状城市基于一条连续的交通运输线,沿着这条线组织高密度的居住、生产、商业和服务设施而形成“带”一些低密度的用途则安排在交通线后面,一旦离开这条线,就进入乡村开敞空间○3卫星城最早由美国规划师泰勒在1915年提出,1927年又有怀顿进一步充实完善。该模式主张中心城市一般应以商业功能为主,并被一组限定规模的、主要用于工业和住宅用途的卫星社区所环绕,其增长以散布的形式进行,卫星城市和中心城市之间应留有大片绿地,避免两者产生黏连现象,同时,城市外围的空间可作为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用地,并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④格网城市格网城市的基本想法是用一种矩形的道路网把城市划分为若干街区。从理想角度看,这种形态可以沿着任何方向扩展,无需界限和中心。因为各种活动可在任何场所进行,可达性相同,所有用地都形态相同,并允许有标准化的解答。○5其他城市结构目前多属设想的城市结构模式:巨型城市、丹下健三和菊竹清训的海上城市、Archigram的行走城市和插入式城市、矶崎新的空间城市、索莱利的仿生城市3、城市形态的影响因素①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②地理环境;○3城市智能、规模和结构特征;寺城市交通的相对可达性;○5规划及政策控制4、城市形态的模式凯文林奇认为人类城市原型理论大致上有三大分支:①庙宇城市原型②机械城市原型○3有机城市原型5、城市设计特征①共时性特征;②历时性特征;○3社会性特征;④多元性特征6、城市设计的目标①功能目标②美学目标○3文化目标④社会目标○5经济目标⑥环境目标7、城市设计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①形成城市整体物质结构;②建构城市和谐的直叙(2)适宜性原则①满足人的使用要求——适用为人;②创建宜人的环境和场所——受人喜爱;○3体现“人的尺度”——亲切近人;④考虑不同的时空效果:a.开发建设实施的时序性,考虑有机发展、滚动开发;b.人与环境空间关系随时间的变化;c.一年四季、一日之内不同时间的景观变化(3)多样性原则①物质环境多样性;②经济多样性;○3社会利益多样性;④文化多样性;⑤管理和设计方法多样性(4)后续性原则①体现城市历史的连贯性:保护历史文化的遗存、遗址,对地区持续整治和更新,以达到城市新旧物质元素的协调共处,是保护城市历史的连贯性的一项重要的措施;②体现城市空间的连续性;○3体现城市意识的连续性:“渐进主义”的原则(5)生态性原则①城市设计结合自然②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a.强调城市结构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这是尊重自然的典型体现;b.城市与环境的共生;c.开拓新的空间生存环境(6)过程性原则①设计结果的非终结性;②设计工作的长期性8、城市设计的要素(1)自然要素①地理位置②城市面貌○3天然植被④土地使用(2)社会要素①社会政治②社会经济a.成本、利润与投资b.效率与就业c.密度与收支平衡○3社会文化a.历史遗迹、建筑、名人故居b.价值观与城市活力c.场所与特征④社会行为: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a.必要性活动b.自发性活动c.社会性活动⑤社会问题a.社会平等与选择权b.社会健康与社会福利c.社区、私密性及安全性(3)人工要素①建筑实体及其组合②交通系统(设施)○3开放空间及绿地系统④步行街区⑤环境设施*开放空间的功能:a.开放空间是城市中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节庆、交往、流通、休憩、现演、购物、游乐健身、餐饮、文化、教育、放在、避难功能于一体b.开放空间是城市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这里积淀着世世代代人民大众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们阅读城市和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c.开放空间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和舞台,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窗口d.开放空间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开放空间的特性:a.开放性,即不能将其用围墙或其他方式封闭围合起来,易于识别;b.可达性,人们可以方便进入和到达,即可望又可及c.社会性,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大众共享而非少数人享受d.多样性,功能和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供人们休息和日常使用;e.文化性,空间形态具有历史文化品味,令人产生文化的认同感;f.安全性,步行的环境、和谐有序的景观元素,置于其中安全、舒适;g.愉悦性,环境优美、身心轻松,压力小,安逸h.生态性,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开放空间的设计要点a.把提高环境的吸引力作为创造高质量开放空间的重要目标b.现代开放空间设计应重视其文化品位及其文化氛围的创造c.以人为主体,组织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d.强化形式信息,增强空间的观赏能力和感染力e.充分利用生态自然条件,建立完整连续的公共空间体系f.珍惜历史遗存,保护与利用环境,为现代生活服务g.做好气候防护和气候设计,减轻环境压力*步行街区的优点a.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闲、社交、聚会的场所,增加了人际交流和社会认同感b.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繁荣c.经济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d.交通方面,步行道可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事故*步行街区的设计要点a.从城市设计角度看,①步行街区应有助于城市基本要素的的相互作用,即合理组织交通,处理好人车关系,确定适宜的容量以及与其他空间便携的联系,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的行为格局,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环境②步行街区应满足人们购物、娱乐、休闲等多方面功能的需要以及美观、宜人、舒适等心理方面的需求。○3还应考虑步行街所在地段、全城的交通量情况、停车的难易、路面宽窄、步行道合理长度、投资渠道和居民意象等b.从步行街组成要素来看,它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成,要素繁多,设计繁复,但虽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环境设施的设计要
本文标题:城市设计概论知识点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5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