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
1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制作人:刘井梅审核人:王在路学习目标:了解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向分析】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此项要求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的掌握。一、“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举例分析(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①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指兰亭《兰亭集序》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王阁序》③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②吾家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②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①未之有也《张衡传》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①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①王甚任之《屈原列传》②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与蔺相如》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①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②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到蜀州上任。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2习题: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子孙视之不甚惜。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7、余之力尚足以入。8、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1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3、顷之,烟炎张天。1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1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8、夫晋,何厌之有。19、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20、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21渔为甚异之。《桃花源记》3二、“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举例分析(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田忌善而客待之《孙膑》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立而饮之《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母立于兹。(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⑤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⑥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习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4、召而匿之宫中《赵氏孤儿》5、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6、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孙膑》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8、竟死于秦而归葬。《屈原列传》9、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10、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鲍之交》1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1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13、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1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4三、“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举例分析(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所用的身份,可翻译为以(凭)什么身份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者留汉者《苏武传》4.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5.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②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7.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8、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①信与张耳以兵数万《井陉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范蠡》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5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习题: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与蔺相如》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与蔺相如》3、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与蔺相如》4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廉颇与蔺相如》5、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6、吾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信陵君窃符救赵》7、君何以知燕王《廉颇与蔺相如》8、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9、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吴员之死》10、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与蔺相如》11、孙膑以刑徒阴见。《孙膑》1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甘罗》13、樊将军贫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14、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15、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16、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7、故削地以尊京师《晁错》18、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晁错》19以郎事孝文帝《郅都》20、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6四、“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举例分析(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习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2、其可怪也欤《师说》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5、其皆出于此乎《师说》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9、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7五.“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举例分析(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63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