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三第三单元11课外国诗歌(三)课件
外国诗歌(三)北京版必修三第三单元11课北京五中李峰我们这些人必须学会倾听诗人的言说——海德格尔诗人言何?你倾听到了什么?•生活在别处——法国-兰波•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奥地利-荷尔德林•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中国-海子你倾听到了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诗、无思,人被连根拔起的物质统治的时代。生命无法还乡。•摆脱物质统治的控制,听命于我们灵魂的乡愁的指引,重新踏上精神追寻之途。•“世界的黑夜”意味着精神的贫乏和神的缺席,而诗人是最早最深切的意识到时代贫乏的人。诗人何为?•在贫乏的时代,在世界的黑夜,诗人带我们找到回乡的路。•诗人使人达到诗意的存在。诗人犹如信使,将人生失落的意义带回人生。致命运女神荷尔德林只赐予我一个夏天,你们,强大的神!再加一个秋天,我的歌便会成熟,这样,我的心才乐于死去,它从甜蜜的演奏中得到了满足。灵魂失去了生活中属于它的神圣权利,在阴曹地府也不安息;然而,只要我那神圣的事业,我那心爱的事业——诗获得了成功。那时欢迎你呵,冥国的静寂!我满意,即使我的琴弦不能伴我入土,我生活过,像神一样,我已别无他求。你倾听到了什么?“他永远像一个来自天空、来自更高领域的人,他的诗不是用日常的血肉和热量堆积而成,而是用另一种非人间的火焰的热情写成。”斯蒂芬•茨威格生命的故乡在哪里?浪游者的夜歌歌德: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和戏剧家,被恩格斯誉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齐名的“世界诗人”。《浪游者的夜歌》歌德群峰一片,沉寂,树梢微风敛迹。林中栖鸟缄默,稍待你也安息。你倾听到了什么?诗人站在无人迹的山顶,在天宇、树林鸟儿之间的一片“大安静”中,感受着人与自然之间隐秘的关联。先从峰顶之上的天空写起,给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继而写到树木,但不写树木而写树梢,则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效果,进一步烘托出“安静”的绝对;再写隐没在林中的鸟儿;最后仿佛一声感叹,人也要在万籁俱静中休息了。这首诗的经历这首诗是歌德1780年9月的一天深夜,在吉息尔汉山山顶,31岁的德国诗人歌德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心灵让山川的灵气浸润,用铅笔在山顶木屋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短诗《浪游者的夜歌》三十年后,歌德61岁之时,他第二次来到山顶木屋中,一边咏诵旧作,一边用铅笔将壁上题诗的笔迹加深。又过了二十年后的1831年8月,歌德81岁之时,他再次重游旧地,重读旧日题诗,感慨万千,自言自语地念着自己这首诗的最后两行:(稍待,你也安息)。歌德缓缓地离开了木屋。次年三月,诗人便溘然而逝。你能够理解结尾处“安息”的含义了吗?我们都是那只豹豹—里尔克豹——里尔克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觉得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出柔软的步容,步容在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侵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你倾听到了什么?•那豹、那走不完的铁栏杆、那豹的宇宙、那伟大的意志、那一幅图、那四肢紧张的静寂•当灵魂失去了自由,一切的一切都化为乌有那是春天,树林飞向它的鸟保罗-策兰在这个春天,诗歌向我们飞来了听,诗人还在说执着地践行着他们的使命无眠的夜半歌德•他催我快快的起来•从这张整齐无眠的空床•他说,你现在有千山万水须行•我不由自主地跟随他走上征程,•永离了这无限的深夜,•像秋蝉把它的皮壳脱开。面包和美酒荷尔德林•待至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长成•勇敢的心灵像从前一样,•去造访万能的神祗。•而在这之前,我却常感到•与其孤身独步,不如安然沉睡。•何苦如此等待,沉默无言,茫然失措。•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夜里,他走遍大地。秋日里尔克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让秋风刮过田野。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不说再见因为我们有千山万水须行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三第三单元11课外国诗歌(三)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6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