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重难点及能力强化练习题辑录(三)
1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知识、能力重难点及强化练习题辑录(三)第三单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杨丽平文言知识多而碎,平时的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有些适宜分散进行,比如文言实词的意义,需要同学们在遇到每一篇课内文章、每一个课外文段时如捡稻穗般将其中的重要实词的典型义项颗粒归仓;有些适宜集中掌握,如文言句式、虚词的意义用法,归纳整理效果更好。这一单元的重难点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力求以我们学过的文章中的句子为例,以方便理解,同学们可以将其粘贴到笔记本上.......,作为资料....长期保...存.。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整理以一、动词1、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率领、带领(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介词1、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六国论》)2、根据语境,可译为“把、用、拿、按照、凭借、凭借……的身份”等,一般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树之以桑(把)(《寡人之于国也》)以乱易整(用)(《烛之武退秦师》)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按照)(《荆轲刺秦王》)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寡人之于国也》)然秦以区区之地(凭借)(《过秦论》)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凭借……的身份)(《指南录后序》)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凭借……的身份)(《指南录后序》)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在”。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韩愈《祭十二郎文》)24、何以:即“以何”,凭什么。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可见,“何以”常用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5、是以:即“以是”,因为这,因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三、连词,相当于“而”,表示目的、修饰、承接(顺承)等关系。1、表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用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荆轲刺秦王》)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作师说以贻之。(《师说》)2、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3、表并列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4、因为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足以:“以”在这里是连词,译为“足够用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四、以为1、认为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2、大多数情况下,“以为”是两个词,中间省略了宾语“之”,译为“把它作为”、“使它成为”、“任命他为”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輮以为轮(《劝学》)3而一、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各种关系。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递进。译为“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乃一、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才”等: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荆轲刺秦王》)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三、固定结构:【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1、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荆轲刺秦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2、指示代词,这: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二、动词,到,往: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三、助词:1、结构助词“的”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今闻之购将军之首(《荆轲刺秦王》)2、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3、调节音节,不译。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4、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荆轲刺秦王》)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5、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为一、动词。wéi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作为,《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结为,《过秦论》)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创作,《琵琶行》)乃为装遣荆轲。(准备,《荆轲刺秦王》)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孔雀东南飞》)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wéi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wèi慎勿为归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Wèi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荆轲刺秦王》)4、对,向。wèi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wèi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wéi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他(的),她(的),“它(的)”: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62、第一人称代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指示代词,表远指,那: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其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1、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师说》)2、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游褒禅山记》)3、吾其还也。(表婉商,《烛之武退秦师》)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三、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1、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表假设2、其然乎?其不然乎?《祭十二郎文》表选择则一、连词:1、表示顺承关系,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表示转折关系,“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3、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4、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二、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7巩固强化(一)乐广字彦铺,南阳清阳人也。父早卒,广孤贫,侨居山阳,寒素为业,人无知者。性冲约,有远识,寡嗜欲,与物无竞。尤善谈论,每以约言析理,以厌人之心,其所不知,默如也。王戎为荆州刺史,乃荐为秀才。后辟太尉掾,转太子舍人。尚书令卫瓘,见广而奇之,曰:“自昔诸贤既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王衍自言;“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出补元城令,迁中书侍郎,转太子中庶子,累迁侍中、河南尹。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厅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卫玠总角时,尝问广梦,广云是想。玠回:“神形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广曰;“因也。”玠思之经月不得,遂以成疾。广闻故,命驾为剖析之,玠病即愈。广叹曰:“此贤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广所在为政,无当时功誉,然每去职,遗爱为人所思。凡所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而自见矣。人有过,先尽弘恕,然后善恶自彰矣。先是河南官舍多妖怪,前尹多不敢处正寝,广居之不疑。尝外户自闭,左右皆惊,广独自若。顾见墙有孔,使人掘墙,得狸而杀之,其怪亦绝。(《后汉书·乐广传》)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性冲约,有远识冲约:谦和节俭。B.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亲客:亲属的客人C.沉疴顿愈沉疴:长久而重的病D.前尹多不敢处正寝正寝:住屋的正室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于:复置酒于前处不拘于时C.焉:命诸子造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之:此人之水镜邻国之民不加少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乐广明理不受迷惑的一组是①有远识,寡嗜欲,与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重难点及能力强化练习题辑录(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6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