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高中语文新课程与《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教学(2008-1-9,缙云)壹高中语文新课程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2004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新课程在全国逐渐实施,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一批富于时代气息的中小学教材面世,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各地都涌现出了一些先进典型,积累了课改经验。但是,勿庸讳言,新课程毕竟还处于实验阶段,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当前,尤其需要对新课程进行客观冷静的反思,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是其是而非其非”,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1.回顾1999修订现行的课程方案、教学大纲(过渡课程)。22000试用修订版(义务教育)和试验修订版(高中)教材开始使用。2001义务教育新课程(课程标准、教材)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扩大到全国各省(市、区),占起始年级的15%。2003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扩大到40%~50%。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各科课程标准公布。2004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扩大到90%。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2005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扩大到100%。江苏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2006福建、浙江、安徽、天津、辽宁进入高中新3课程。2007湖南、陕西、北京、吉林、黑龙江进入高中新课程。新课程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2008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新疆进入高中新课程。新课程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2010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2.反思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也确实遇到一些挑战。这些挑战,既有理论层面上的,也有实践上的,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冷静应对。(1)理论上的分歧2004年7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发表王策三教授的文章《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钟启泉教授发表《发霉的奶酪》进行反驳,引起更多人的驳斥和批判。4在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姜伯驹院士有一份关于新课标的提案,引起热烈的反响(《光明日报》2005-3-16“教育周刊”)。王本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之争》(《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26日)2006年初,在温家宝总理主持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减少教科书的种类提高教科书的质量降低教科书的成本防止利用教科书非法牟利为此,教育部提出“建设主流教材”,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减少教材利润的宏观调控措施。查有良《新课程需要“软着陆》(载于2006年第12月29日《传播学论坛》)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国课程是采用“一纲一本”,其优点是成本很低,效率很高,质量较好,错误较少。当然,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一纲一本”有明显的不足。早在80年代,我国已提出并实行“一纲多本”了,只是占主导地位的教材仍旧是“人民教5育出版社”一家。并不是2001年之后才是“一纲多本”。问题是:“一纲一本”不行,“一纲多本”要“多”到多少本呢?实行“一纲多本”,采用“市场竞争”,又必须经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审查。成本如何?效率如何?质量如何?错误多少?其中的“操作”有没有“贪腐”行为?教师和学生们对使用新教材的真实感受如何?实际效果如何?等等,这是必须认真总结的。(2)实践上的困难在实践层面,2004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记者调查“山东各中学师资不足:新课程受阻》,《济南时报》也发表署名文章:《普通高中新课程:遭遇阻击战》,《四省区名师“会诊”高中新课程》。(3)考试的制约教材穿新鞋,考试走老路。2005年3月2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五条具体措施:一是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二是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实验省(区)校长和教师开6展培训工作的力度,四是积极探索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五是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督导。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1)新课程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持改革。(2)改革不允许失败,也失败不起。(3)新课程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贰《外国小说欣赏》一、课标的要求《外国小说欣赏》这门选修课属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小说与戏剧”系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中外小说选修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7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4.朗诵小说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交流。二、教材编写说明1.编写意图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8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所以这本教科书的基本定位为欣赏。只是与一般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教科书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而这一切又是以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2.编排方式这本教科书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阅读:阅读部分选取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精读部分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部分的文章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阅读部分所选小说以短篇为主,适当节选一些长篇中的精彩章节。它们是在征求了许多作家、学者的意见之后选出来的。每一篇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其深浅度与难度,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与鉴赏能力。所选作品都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充分考虑到了小说发展史、创作方法、小说流派以及9国家和地区,适当注意作品的时空分布。每篇都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可供学生写作之借鉴。话题: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全书一共有“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话题。这些话题大体上囊括了叙述类文本的一些基本元素,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都是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话题的作品。每个话题下面又分解出一些小话题,深入阐述该话题不同的方面。话题分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前者必讲必学,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讲解,但也应该让学生大致了解。对话题的阐释,以介绍文学常识为尺度,顺便勾画外国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脉络。这一环节的实施,将使本单元对小说的分析推至纵深。思考与实践:在每一单元的后面,设置一些思路新颖、别具一格的思考题。这些题目是有关这篇小说的题旨、关键、奥秘与若干精到之处的,甚至还有一些是由这篇小说所引申出来的美学、哲学、风俗等方面的思考。它们可以帮助学生仔细阅读作品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理想的阅读姿态。另外,还安排有与本单元所讲的小说元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体会、对小10说这一文体的感悟,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链接:这个部分列举了一些与该单元的作家作品相关的一些著作,这些著作一般版本较为优良,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提供便利。有些单元的链接部分还附有简短的评论资料,用于对正文进行补充或从侧面印证。3.教材特色(1)分类和编排。历来讲授作品无非是在内容、形式两方面机械地做些文章,作品尽管千差万别,但分析起来都是差不多的路数。这本教科书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框架,依据小说的一些基本特质来区分为8个单元。以这些特质作为组织教材的“纲”,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样的编排使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当于一本微缩型、简略型的外国小说史和小说创作论。既有利于照顾到“面”,又有利于在“点”上纵深挖掘,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小说的系统性认识。(2)选文的可读性。本来应该生意盎然的语文教育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被扭曲得枯燥乏味。编者力求恢复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力。所选文章都有较强的可读性,面孔新鲜,覆盖面比较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激情,有利于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享受11而不是苦差。(3)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有人曾经说过,教科书里的见解一般要落后于学术研究10年。本教科书致力于使新的、较有共识的研究成果进入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比如,在谈“主题”时,明确提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在谈“人物”时,引入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在谈“虚构”时,区分“事实”与“真实”,明确指出“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4)深入浅出。本书的难度按照高中生的中等水平设置。其中许多话题其实牵涉的理论问题已经比较深入,但尽量采取较为浅显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多举例,多提示,少纠缠名词术语,使学生既易于进入,又知堂奥尚深,可以激发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5)实践性。语文是活生生的东西,是我们日常应用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灵活性。在“思考与实践”部分提供的“续写”、“情景作文”、“作文评比”、“课堂讨论”等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意识。将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话题12从写作的角度来设定,所设定的思考题与实践活动,也有不少具有这方面的功能。(6)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笔中完成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比如,在《教师用书》部分的教学建议里,“虚构”单元的一个教学建议是:“组织一次类似于电视综艺节目的竞猜活动,让同学讲述一件事,让听众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类似的活动会非常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7)注重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一点也许是本教材最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特色。必须承认,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照理说,高中阶段应当基本上完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实际上这个任务并未完成,因此,写作教学便延伸到了大学。有些大学认为写作教学应当在高中阶段完成,于是取消了写作课程,而结果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严重的问题,甚至连基本的写作方式都未掌握,一些大学(包括一些十分著名的大学)正在研究与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能从高中教学中就加强写作意识,就不至于造成如此糟糕的局面。本教材突出了写作的位置,无论是从选文还是到设问、实践活动,各个环节13都与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门写作课,它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十分有益的。4.关于《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是这套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材的延伸,也是对教材的扩充,也可以说是对教材的再解读。它的基本宗旨就是:帮助授课者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与教材相对应,教师用书也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五部分组成:作品赏析、话题详解、关于“思考与实践”、教学建议、相关资料。作品赏析。这一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作家及其创作——介绍作家生平,概述其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新课程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6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