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二9月月考地理必修三
1万州三中高2014级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命题人:崔邦俊审题人:向冬梅一、选择题(35X2=70分)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完成1~2题。1.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四个地区中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A.①B.②C.③D.④3.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的特点是()①工业化、城市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②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③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扩大④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4~6题。4.关于我国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B.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C.乙地的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D.丙地的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5.图中区位指数在10~20的省级行政区中,正确的一组是()A.陕西、山西B.甘肃、内蒙古C.山西、河南D.广西、贵州6.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中关于其优势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交通便利②老工业基地,经济基础好③矿产资源丰富④毗邻港澳,便于引进资金、技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7~9题。7.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原因是()2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8.我国政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9.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B.统筹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交流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10.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紧缺、植被覆盖率不高和人地矛盾尖锐是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好转的四大主要因素。下列开发大西北的自然条件中,主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最缺少的自然因素)组合正确的是()A.宜耕荒地广阔—热量B.草原广阔—森林C.矿产资源丰富—光照D.土地广阔—水11.西部大开发中的青海、新疆都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下列关于两省“特色经济”的叙述中,属于青海省的是()①全国的钾肥基地②我国特色产品加工、出口基地③全国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④我国的水电基地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12.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A.水资源B.石油资源C.天然气资源D.太阳辐射能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3~14题。13.图中,甲表示()A.土地盐渍化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14.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原因有()①燃料短缺②砍伐森林③不合理灌溉④盲目扩大耕地⑤风沙侵袭⑥人口和贫困问题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⑥D.③⑥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据此回答15~16题。15.“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16.“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环境污染17.近几十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的主要成因是()A.降水量少,蒸发旺盛B.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气候变异C.人类工农业生产及其他生产活动D.大面积的污染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中国3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据此回答18~19题。18.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冰川、湖泊萎缩,水源枯竭,雪线下降B.气候变干,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C.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D.野生动物锐减,虫、鼠害肆虐19.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正确的叙述是()A.必须立即停止开发,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B.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C.增加草场载畜量,大力发展畜牧业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植被恢复以植树造林为主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据此,完成20~22题。20.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21.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C.水土流失加剧D.水资源减少22.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B.冰雪融水量不足C.引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D.围湖造田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流域内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23~25题。23.下列有关田纳西河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4A.位于美国的中部地区B.降水季节变化大,12月至次年4月中旬降水较多C.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D.上游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24.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是()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②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③水量丰富,流量不稳定④矿产资源丰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5.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①经济发达②开发利用仅限于航运③土壤肥沃,农业发达④贫穷落后A.①④B.②④C.②③D.③④怒江地区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也是资源最富集地区之一。据此完成26~28题。26.怒江地区丰富的资源有()①水能②旅游资源③耕地④地热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7.借鉴田纳西河流域农业生产的经验,怒江地区农业生产中可以()A.陡坡开垦耕地B.山间盆地种植春小麦C.南部地区的水电厂附近发展温室蔬菜D.林产品的综合利用28.据说,一位领导到怒江了解情况时,曾感叹道:“怒江人民不是在种粮食,而是在种灾难!”怒江地区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且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增长迅速B.植被破坏严重C.水土流失严重D.陡坡耕作严重下图为“某流域河流干支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剖面图”。读图,回答29~31题。29.该流域的洪水危害最易发生的河段是()A.a处B.b处C.c处D.d处30.在M河流域植树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A.防风固沙B.调节气候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D.美化环境31.下列行为中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或减轻流域内发生特大洪灾的是()A.加强流域内用水管理B.加强全流域的绿化,提高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C.修筑河堤,提高防洪标准D.围湖造田,发展壮大农牧业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确定荒漠化的范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上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如次生盐碱化。)据此,完成32~34题532.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红漠化B.江南丘陵——石漠化C.云贵高原——沙漠化D.华北平原——盐渍化33.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34.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江南丘陵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作用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原因是风蚀35.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线路中,需逐级提水的A、东线工程B、中线工程C、西线工程D、东、中、西线均需要二、非选择题(共30分)1.湖南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下图为湖南省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洞庭湖平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2)湖南省河湖众多、湿地广布,对生态环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请你谈一谈湿地有哪些主要功能?(2分)(3)自然环境对城市分布有着明显的影响,图中城市共同的特点是沿_______分布。(2分)(4)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到20世纪末,洞庭湖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分)62.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资料一: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资料二: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资料三:下图为“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1)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4分)(2)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6分)(3)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两省区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6分)“十二五”期间,新疆欲将乌鲁木齐打造成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城市。(4)根据资料,分析乌鲁木齐成为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城市的主要区位优势。(4分)7万州三中高2014级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地理答卷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___________________(1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3)对新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高二9月月考地理必修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7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