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表达人类的朋友教学目标: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写一篇作文。2.清楚小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3.出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4.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5.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分段描写小动物的不同方面”。教学难点:字里行间表达出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教学方法:引、思、议、讲结合法。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喜欢哪些小动物?哪些同学养过小动物,它们都有哪些可爱之处呢?二、学生之间交流观察的体验和感受1.班内交流,找几名亲身经历过与小动物接触的同学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师:介绍时应按照:我喜欢小动物,它的外形,脾气有哪些特征,生活习性怎样,与自己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生1:我非常喜欢小动物,特别是那可爱的小猴子。猴子全身长满了灰褐色的毛,象是披上了一件高贵的毛外套。猴子的头圆圆的,头顶上长着两只半圆形的小耳朵。猴子的脸红红的,像一只大红桃子。怪不得它那么爱吃桃子呢。在它的脸上,长着两只圆溜溜的小眼睛,两个黑玻璃珠般的眼珠在眼眶里滴溜溜地打转,好像在想什么“鬼点子”。生2:一次,我家做了一个燕子窝。一个星期天,小燕子出巢后,刚刚学会飞。一只小燕子掉在地上,我们抱在手掌里觉得好玩。这时,一只母燕飞来了,见到这个情景,就在屋内低飞盘旋着,嘴里不停得“叽、叽、叽”地叫着,好像在骂我。我们领会了这个意思,移来桌子,端来凳子放在桌子上,把小燕子放回巢里。这时母燕马上飞进巢里护住小燕子,亲热情儿甭说了。母爱,感动了我,从此,我决不会去损害小动物了。三、明确本次的习作要求出示习作要求:1.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介绍给大家。2.读习作要求。3.生交流对习作要求的理解。交流要点:⑴写外形,按顺序抓特点,突出“美”。⑵写习性,重点突出它的活动,表现出动态美,突出“趣”。⑶写与你发生的事,选择你与它之间“真情”的事例,突出“情”。⑷抓住小动物最惹人喜爱的事,把内容写具体。⑸把小动物当作自己的朋友,从美、趣落笔,表达出对它的喜爱之情。4.悟写法从课文《一只贝》、《藏羚羊跪拜》、《和小鸟最相亲爱》、《鸟的天堂》四课里,想想文中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5.说到写同学说自己要写的小动物,互相启发。指名说写作框架。四、师:同学们把刚才说的与小动物的故事写下来。五、教师下水文引路六、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指导。下水文引路:(一)逗人爱的小猫咪我家的小猫咪可逗人喜欢了。它胖胖的身躯上像穿着一件灰白相间的花衣裳,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它那圆圆的脑袋上竖着三角形的小耳朵,脸上嵌着两颗会变色又会变形的珍珠似的眼睛,长着小小的鼻子和嘴,年纪虽小,却已长出了白白的长胡须,真是一副调皮相。当它高兴时,总爱在我的脚后脚前转,紧依偎着我,还时不时地舔舔我的鞋,朝着我亲昵地“咪—咪—”叫,真讨人喜爱。当它生气时,就会弓着腰,瞪着那发亮的,圆溜溜的眼珠,浑身的毛都竖起来,那模样也怪吓人的。小猫咪特别爱清洁、爱美。它每天吃了饭,总要用舌头舔舔前爪,然后往脸上抹,这算是在洗脸呢!它还爱伸起前爪或后爪在头上、身上梳来梳去,这是在梳头、整装呢!我就爱逗小猫咪玩。有时我拿了鱼骨头惹它,它准会用后腿支撑着站立起来,前腿拼命地上抓,甚至抓我的衣服,并且“咪呜、咪呜”地叫个不停,好像在向我讨饶求食。那馋相就别提了。有时我拿了个小球突然朝它掷去,小猫咪被这突如其来的飞物吓得直往后退,两眼瞪得大大的望着那“怪物”。等到它看清这小玩意儿时,马上精神抖擞起来。它跑到小球旁,用右前腿轻轻地拨弄一下小球。小球滚动了,它又立即用另一个前爪把小球挡回来。小球“嗖”地向远处滚去,小猫咪腾地跃了过去,还摆出捉老鼠的架势……小猫咪戏耍时的调皮劲真逗人。(二)蜗牛精神感动了我我看到过许多动物,唯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就是一只不起眼的小蜗牛。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在树下乘凉,旁边有一口井,里面没有一滴水,井底有两只小蜗牛,由于我对蜗牛比较感兴趣,便仔细地观察了起来,大约过了十五分钟左右,我发觉稍大一点的蜗牛一直呆在原地不动,而一只小一点的蜗牛却在很努力地往上爬。它爬着爬着,已经爬到了枯井的一半了,但是,又马上掉了下来。掉下后,它又重新地爬起来,继续往上爬,这次还没爬到一半就又掉了下来。这样,爬了几次也不知道,连我都有点感到不耐烦了。这只小蜗牛掉下去后,那只稍大点的蜗牛慢吞吞地爬了过去,用触角碰那只小蜗牛,好像在跟它说:“你怎么这样傻呀?爬上掉下,爬上掉下,累不累啊,要是换作我的话,我才不会像你那么傻呢,我会舒舒服服地在井底痛快地睡一觉!我劝你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别爬了吧。”我原以为这下这只小蜗牛应该不会再爬了吧,没想到,它还是爬个不停。我想它这样再爬肯定很累,我让它休息一会吧。我迅速拿来几颗小石子和一根长树枝。我先用长树枝去轻轻地挑一下蜗牛,但是连续几下,也不能把蜗牛弄下去,我就扔了树枝,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扔向蜗牛,起初它粘在井壁上,弄不下去,我继续扔了好多把小石子,终于把蜗牛弄到了井底,但是它还是再断续往上爬,一点也不气馁。我终于等得不耐烦了,夜色渐渐暗了下来,我回家了。到了第二天清晨,我又迫不及待地跑向枯井,结果发现那只小蜗牛竟已在井外,而那只大蜗牛还在井底。我对小蜗牛佩服极了,它是那么的顽强,摔倒再爬起来,不达目地,誓不罢休,我被它深深地感动了,我想,我们要向蜗牛学习,能有和蜗牛一样的顽强意志,做什么事,都会成功的!五、名山奇景5——1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4.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读、背。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感悟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学具:1.生字卡片2.引导学生提前搜集苏轼的诗。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步理解古诗。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2.能在老师引导下,按古诗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3.初步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这种语言情感的表达魅力。教学重点:了解古诗的特点。教学难点:能感悟到古诗这种语言情感的表达的魅力。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感悟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学具:1.生字卡片2.引导学生提前搜集、预习古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2.齐读课题题目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师: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3.这首诗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师指名读一读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多好的一首诗啊,谁能把它背下来?(生自由朗读背诵,师指名背)师:真厉害,不用一两分钟就背下来了,今后我们学习古诗也要先背下来再说,以后自然会有用的,古诗背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干什么?(理解古诗的意思)4.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古诗(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生: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理解诗意:过渡:师:我们读得都不错,但是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就请你自已一边读一边结合书中注释来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3.师:留恋于庐山风光的苏轼,到底有哪些观察与感受,现在就请你来说说?4.汇报交流:先说说诗人的观察吧!A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像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成看是威严耸立的高峰。师点拨:板画“岭”问: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师: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生:岭和峰要重读。师过渡: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请读诗句,B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不相同。请看图片想像:从远处看庐山是———(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是——(危崖险石)、从高处看庐山是——(深沟幽壑)、从低处看庐山是——(重峦叠嶂)。5.师: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远高各不同要重读一些。6.:过渡:通过看到这些景象,作者又有哪些发现呢?c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庐山本来面目,只因为置身于庐山中。师点拨:理解“缘”并指导写法,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己——,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三)多诵读,悟诗情1.补充链接: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师: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师: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D生: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2.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E生: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3.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生: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4.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5.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6.吟诗教师指导“缘”的写法。右上部分的写法:撇折横折师: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理解,让我们想想古人吟诗的样子,自己吟诵这首诗。生吟诗,指名吟诵。三、感悟写法师: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四、作业:1.生字“缘”书写一行2.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古诗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2.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
本文标题:齐丽艳教案最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8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