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宾县一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Ⅰ卷选择题(共60分)1.“仁”字在商、西周的甲骨文、金文中没有发现,在《尚书》中开始出现。到了春秋时代,这个字的使用率比较高。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动荡的社会环境B.统治者的重视C.士人阶层的推动D.私学得到发展2.“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该思想属于()A.孔子的“克己复礼”B.孟子的“民贵君轻”C.墨子的“兼爱非攻”D.老子的“无为而治”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A.社会动荡、经济繁荣、国家分裂B.社会转型、国家强盛、理学盛行C.百家争鸣、文化发达、异族入侵D.技术革新、制度完备、商业繁荣4..龙飞同学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可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A.己所不予,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以下人物的主张与上述观点相近的是()A.王阳明B.顾炎武C.宋太宗D.明太祖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C.民众的公民意识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7.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据此推断划线处应为()A.政府B.人民C.儒家D.皇帝8.“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材料意在说明()A.中国古代教育明显优于西方教育B.汉字是维系中国统一的因素之一C.字母文字的使用造成西方的分裂D.西方国家应采普遍使用中国汉字9.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根植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有①《雨霖铃》②《窦娥冤》③《西游记》④《牡丹亭》()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在促进思想解放方面,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又有了重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它将思想解放扩展到()A.人民群众B.上流社会C.骑士阶层D.知识阶层11.苏轼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我词比柳(永)词何如?”那人答道:“柳郎中词,只2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苏轼暗暗点头,主要是因为()A.被人恭维B.准确理解了两人的词风C.扬苏贬柳D.广为流传12.智者学派称:“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状和相貌是什么。因为有许多感知方面的障碍,人们不可能亲身体验到神,最重要的是人生是那么短促。”这表明智者学派()A.否定神的存在B.否定人的价值C.追求现世意义D.重视道德伦理13.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市民工商业者的壮大C.专制集权体制的压制D.宗教控制了文学艺术14.明末清初,中国文化第一次遇到一种高势能的异质文化的挑战,这就是传教士输入的西学。此时的“西学”,主要是()A.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成就B.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法律文献C.启蒙运动中的主权在民思想D.欧洲浪漫主义经典文学作品15.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以下不属于该批判的是()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D.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16.但丁被称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对“新时代”的准确理解是()A.资产阶级开始建立自己的统治B.大机器开始取代手工业生产C.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D.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7.“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不可谓之变法”。这段材料反映了A.中国只有“师夷长技”才能够“制夷”B.“改官制,变选举”是救国救民的唯一途径C.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涉及诸多层面D器物变革、制度变革都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18.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19.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B.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D.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20.1959年文化部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一共展出了35部优秀影片,电影界将这一年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这一盛况的出现直接得益于()A.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B.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C.“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D.科学技术21.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领域的大师勒内·韦勒克对某种创作风格这样评价:“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你认为这种创作风格应该是()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古典主义22.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3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23.宋教仁在1907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这段史料最能说明()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B.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患D.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24.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中的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为雅典贵族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依据是①限制了贵族土地财产的扩展②壮大了平民的经济实力③加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经济实力④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地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5.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人都要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上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②梭伦的法令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③梭伦要求解放债务奴隶④雅典城邦已实现高度繁荣的民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26.“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27.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28.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29.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受到了种种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都源于()A.社会经济的发展B.民族意识的增强C.人们思想的解放D.各国王权的增强30.下列符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的内容是()①只有内心虔诚信仰上帝,才能获得上帝拯救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④简化基督教宗教仪式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Ⅱ非选择题(31题10分,32题9分,33题11分,34题10分,共40分。)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材料二“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朱熹《论语集注》材料三著名学者贺麟指出:“朱子之所以成为儒学之集大成者,乃在于他把握了孔孟的真精神和活灵魂,而不拘于儒家先学的个别思想和言论;既将这种真本质加以弘扬广大,4又能够兼容并蓄佛、道二学,熔诸子百学为一炉,从而才能建立一个博大恢宏、蔚为壮观的理学思想体系,且扩至知识学、道德学、教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旁支,从而为儒家思想增添了新的血液、新的生命力,开创儒学发展的一代新风,使儒家思想生机勃发,绵延至今。”——《朱子学新论》材料四“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刑,深用叹慕,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又十四年再次下诏说:“朕惟孔子之道,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灏、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中兴以来,一旦朱熹,精思明辨,折衷融会,使《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之旨贲门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宋史纪事本末》卷80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张。(2分)(2)材料二中,朱熹对孔子观点做了何种发挥?(3分)(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的理学成为集大成者的原因。(2分)(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在宋明时期的地位及其成因。(3分)32..(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材料二解体太缓慢了。这种速度,不但不能满足少数先觉者的期待,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使中国免受挨打的耻辱与覆亡的危险,这样,政治体制的改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最高统治者对于死亡异常敏感。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政改如同玩火,其结局只能加——《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材料三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三考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