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高二历史学案第五单元第22课《新文化运动》(岳麓版必修3)
第22课新文化运动【考点解读】考点: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课标解读: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最大贡献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但也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知识梳理】一.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得到发展。3.思想: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到要进行革命,必须进行革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逆流。二.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2.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等。3.指导思想:西方的、思想和达尔文的。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以“”为办学宗旨,使其成为运动中心。4.主要阵地:《新青年》。三.内容(或成就)1.思想革命(1)提倡,反对专制;提倡,反对迷信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对以和为代表、维护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攻击,树起了“”的大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的全面清算。其中,批判地最为猛烈,他利用文学作品深刻揭露和的黑暗,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还发表《》揭露“、、”伦理道德的危害性。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观念,指出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2.文学革命:(1)斗争锋芒:指向及其文体——,以彻底清算。(2)发起: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一文,系统提出了的主张,即提倡,反对;提倡,反对。(3)发展:陈独秀发表《》,主张以取代,推倒,建立。3.文化平民化(1)教育界: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思潮。(2)文学界:白话文得到推广,内容反映形式生活,形式创新多样。四.意义1.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和以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冲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民主主义的和运动。3.促使人们追求、追求,为在中国的传播和的发生创造了条件。【重点突破】新文化运动的全面评价突破提示: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法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全面评价,并且把新文化运动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考查。突破归纳: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进步性(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2)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彻底清算旧文化的革命。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文,以采用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使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3)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反对迷信与蒙昧,倡导科学思想、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逐渐得到普及,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3.局限性(1)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2)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典例探究】1.(2012·福建文综卷·17)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B.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D.民主与科学【解析】选D。注意题干中的“五四运动”不是指的五四运动,是一个大概念,“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要求民主,不要个人崇拜,启蒙要科学,不迷信,具有理想思考判断的精神。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2.(2011·天津文综)《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答案】A3.(2011年浙江文综)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解析】B。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备考指导】本考点属于高频考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及意义等角度,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还应特别关注以下角度:1.知识角度: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运动中的主要活动和基本观点。2.能力角度: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和实业派是资产阶级的四个派别。理解他们本质上的相同点;辩证认识新文化运动,既要看到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作用,又要看到其局限性。3.热点角度:2012年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纪念,胡适逝世50周年纪念,两位思想巨匠对近代中国影响巨大。以两人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阶段,开始由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艾。”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2.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D.新文化运动3.“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诗《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自强C.民主与科学D.经世致用4.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分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A.梁启超B.陈独秀C.孙中山D.毛泽东5.陈独秀说:“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尊为万世师表。”上述引文旨在()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6.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7.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主题是()A.强国御辱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科学理性8.康有为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的对象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9.“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从李大钊的话中来看,新文化运动批判尊孔复古思潮的实质是()A.反对儒家思想B.反对封建专制制度C.宣传马克思主义D.反对封建旧文化10.“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⑴史料一划线部分是原始史料,还是史料评价?史料一中两段文字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哪方面的内容?材料二1919年的《大公报》报道:山西省成为全国离婚率最高的省份,一年内离婚案多达2127件。在一些小城镇,离婚事件也屡见不鲜。浙江镇海县妇女都知道没有爱情就离婚。⑵史料二中新闻反映的婚姻观有何变化?与哪一思想运动有关?说明了什么?(3)史料二是从什么史学观念来看待婚姻及离婚事件的?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材料二中新网7月3日电3日早间,2011年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在昆明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49所,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在世界文化交流及教育合作方面取得不错效果。请回答(1)对材料一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6分)(2)材料四中孔子学院风靡全球的原因是什么?(4分)(3)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2分)第21课新文化运动参考答案选择题答案1—10ADCBCAABBD11.⑴原始史料。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改良;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⑵变化:由专制婚姻观向自由婚姻观转变。思想运动:新文化运动。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3)社会史观及文明史观。12.(1)赞成:陈独秀反对独尊儒学,因为儒学被利用给中国带来了黑暗。他是站在反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维护封建专制的立场上,是站在倡导思想文化自由、宣传民主科学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是近代中国进步的声音。反对:陈独秀把近代中国的黑暗归结为尊儒学有失偏颇,把儒学与近代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学案第五单元第22课《新文化运动》(岳麓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