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二哲学上册主观题练习
高二哲学上册主观题练习例一: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从2001年开始,中国的GDP呈现一个上升态势,2001年是7.3%,2002年是8%,2003年是9.1%,2004年是9.5%,2005年预计为是8%左右,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在十五届六中全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应辩证看待GDP:不能片面看待GDP,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辨证法的什么观点?(8分)(2)运用第(1)问的结论,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12分)(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辨证法的什么观点?(8分)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分)②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2分)③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分)④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分)(2)运用第(1)问的结论,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12分)1、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2、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我们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GDP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对资源的浪费也在加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例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上海考察时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实践证明,中央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必要的和非常及时的,是积极有效的。中央强调,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要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对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要解决加以抑制,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请简要分析胡锦涛主席讲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6分)1、目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这一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哲学道理;2、在宏观调控中,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讲话中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评价和调控的原则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例三:材料一: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存在着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争夺下一代的图谋;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民族精神和民族优良传统的严重缺失的现象。因而,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教育部决定将每年的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材料二: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网络媒体担负着重要职责。然而网络媒体中“不良文化”现象时有发生,也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为此,国务院公布了《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一些网吧业主认为,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原则,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权。我们尊重未成年人的意愿和选择,何错之有?(1)运用唯物论原理,说明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的必要性。(6分)(2)有人认为,网络媒体中存在的“不良文化”现象是少数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请运用辩证法原理分析这一观点。(6分)(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开展这一活动是基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争夺下一代的图谋、民族精神和民族优良传统的严重缺失”这一实际。(3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开展这一活动对于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增强爱国热情,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小康有积极意义。(3分)(2)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网络中的“不良文化”现象是少数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少数青少年犯罪,其根源在于其自身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③认为是“犯罪根源”的说法夸大了外因的作用,而否定了内因的决定作用。(每要点2分,共6分)例四:材料一: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十五”时期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并指出,在充分肯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采取更有力措施加以解决。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做好2006年经济工作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继续搞好宏观调控,在总体部署中做到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1)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材料一中对“十五”时期的评价。(4分)(2)材料二中对2006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中的具体要求“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分别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请简要分析。(8分)(1)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材料一中对“十五”时期的评价既看到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看到了存在的问题,这是运用两点论的具体体现。(每要点2分,共4分)(2)①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总是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我们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质量互变原理。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要求坚持适度原则。③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我们应该树立全局观念。④主次矛盾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每要点2分,共8分)题型一: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什么)哲学道理(或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此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这类题发挥的自由大、难度大、灵活性和综合性强。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我们所学的哪些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原理的,通俗的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种题型有时会缩小考查范围,如体现什么唯物论原理、什么辩证法原理、什么认识论原理、什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例一:(2000年全国高考政治卷第34题)云南省地处边长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少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论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和辩证法中一分为二的原理。同学们要注意材料的两个中心:第一,该省领导对本省的分析,既看到优势,又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思想;第二,根据本省状况制定发展战略,体现了从实际出发。(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于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5分)(2)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优势,也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精神。(4分)注:考生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参考答案:例二: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回答:(1)2002年夏天,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取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39题参考答案:①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题型二:运用xx原理(或所学的xx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要求同学们运用给定的特定原理,分析阐明材料中的实际问题,不需要同学们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在解这类题时,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回顾原理内容,理清这一原理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第二,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审好题,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第三,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的正确性;第四,综合回答,首尾呼应,得出结论,表明态度。例三:“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农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回答:(4)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北京市政府结合本市的实际,决定将五环和六环之间原准备占用的基本农田从绿化带规划中退出,维持其农田现状,相应的绿化面积通过加强山区造林来补足,以此提高北京的林木覆盖率。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分析上述材料。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41题解析:中央文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它要求我们在做具体工作时坚持它的指导,同时,地方在落实时也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即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参考答案:①中央的要求,对全国农村而言,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因此,要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②北京市存在着建绿化带与保护耕地的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宜林则林、宜粮则粮的做法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四: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5)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四进行分析论证。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烈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应立足于亿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自立更生。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参考答案:题型三: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无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学原理。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另外,这种题型还有可能以其他面目出现:如用唯物论原理回答(这样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入手);用辩证法原理回答(可以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规律的观点、内外因的关系、质变量变关系原理等去思考);用认识论回答(如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科学理论的指导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回答(如历史创造理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生价值观等理论)例五:38.在国际格局的变动中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有利于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壮大社会主义经济,&127;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12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外开放也会有风险,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会趁机而入。只要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精神文明建设就能在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请运用哲学常识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述问题:(1)结合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
本文标题:高二哲学上册主观题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297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