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一工程概况及特点1.1设计概况本工程外形为一字形,尺寸为67.14×12.84米,建筑面积为4738.67平方米,为砖混结构,住宅楼设三个单元,一梯两户,三室两厅,一厨两卫,标准层高2.90米,顶层层高3.0米,建筑物高度18.25米,室内外高差为-0.750。抗震设防烈度为八度。1.2施工条件⑴旧建筑物拆迁已先期进行。⑵地下无埋设物。1.3工程特点基础形式:基础采用钢筋筏板基础,基础梁采用C25垫层采用C10砼基础座落在粉质粘土层上,地基承载力fk=100Kpa。工程做法:外墙饰面:一层窗台以上为水泥砂浆粉刷,一层窗台以下为水刷豆石,挑沿及局部为水刷石。内墙饰面:卫、厨采用200×300瓷片,其它为石灰砂粉刷。楼地面:厕所、厨房为陶瓷铺地砖。其它楼地面为水泥压光。屋面:C20钢筋砼屋面围护结构:外围护240采用MU10烧结普通砖,M7.5砂浆砌筑,内墙180采用MU10烧结普通砖,M7.5砂浆砌筑。22二现场平面布置2.1平面布置原则平面布置力求科学、合理,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施工需要,确保既定的质量、工期、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四大目标的实现。2.2施工道路根据现场平面布置图和现场的实际情况,按场地内原来的排水坡向,对场地进行平整,修筑宽3.5米现场临时道路。现场路基铺100毫米厚砂夹石,压路机压实,路面浇100毫米厚C15混凝土,纵向坡高2%。2.3材料堆放为了保证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堆放场地将进行硬化处理,即钢筋、模板、砂石料、砖、周转料场等浇成一块面积较大的砼场地。材料尽可能按计划分期、分批、分层供应,以减少二次搬运。主要材料的堆放,应严格按照《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确定的位置堆放整齐。33三施工方案3.1施工准备施工前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图纸,组织技术交底。材料供应部门,提出外加工定货单,并提出工料分析和进行图纸会审,进行设计交底。3.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3.1.2.1施工机械用电量3.1.2.2工地总用电容量S=K[∑P1/μCOS∮]K1K2+∑P2K3=1.05×[268.9/(0.85×0.6)]×0.45×0.75+12×0.7=195.67(KVA)计划总用电容量为195.67KVA,因施工机械不同时使用,故此用电量可满足要求。施工现场安排七路供电,建筑物北侧一路,东南侧一路,楼内三路(每个单元各设一路),电焊机一路,生活区一路。每隔一层各设流动配电箱一个,所有动力线路均用电埋地暗敷设设置引入,分别设配电箱控制。夜间照明采用低压行灯。443.1.2.3施工现场临时用水现场有Φ100mm市政上水干管,从预留接口接出Φ75施工干线,可满足施工与消防用水。供水:水源从建设单位上水管中接出,现场采用Φ75的供水管径,经(水表)供入施工现场管网,管网布置沿现场用水点布置支管,埋入地下50cm深;各施工段用胶管接用,考虑到季节性供水短缺和周围的环境卫生,备蓄水(暗)池供施工用水。排水:施工现场场地狭窄,为了充分利用现场现有的使用面积,现场所有排水沟均为暗沟,排入建设单位指定的家属区下水管道;为保证现场清洁卫生,做到文明工,在混凝土搅拌站旁挖一个沉淀(暗)池,将沉淀后的水用泵抽到排水沟中。3.2基础工程3.2.1施工测量及放线3.2.1.1技术特征本工程工期紧,不能等主体结构全部成形后组织施工,所以要完全依据施工图进行测量放线。3.2.1.2测量设备本工程拟投入的仪器有50mm米尺2把,拉力计2个,自动安平水平仪DS32台,电子经纬仪TD-110L,4台,激光铅垂仪PL-1,2台。经纬仪、水平仪须经过法定单位检定,并有检定证书,且在有效使用期内。50米的米尺须经过法定单位检定,并附有在额定拉力(20kg)下的误差值。3.2.1.3测量流程测量遵循着由整体至局部的测量原则;首先和土建的测量工程师取得联系,找到主体结构的水准测量基准点和平面控制测量基准点;其次是水准测量和控制测量;第三根据测量成果放线;第四报请总包、监理验线;第五测量主体结构及预埋件偏差。测量的工艺流程:55熟悉图纸→熟悉施工现场→联系总包,确定基准点→水准测量→平面控制网的建立→测得幕墙控制线→报清总包、监理验线→测量主体结构的预埋件偏差→报总包、监理→修改结构偏差→复测→测量线成果的整理、存档。3.2.1.4人员安排根椐本工程的施工分区需要二组测量人员,每组四人,共八人。人员的组织安排项目天数(天)组数人数/组定额熟悉图纸1248熟悉施工现场1236水准测量3133平面控制网的建立5224测量主体结构的预埋件偏差3248测量成果的整理22243.2.1.5水准测量3.2.1.5.1概述每座工程在底层都有一个水准控制基准点,此点的标点是经过已知标高和坐标的国家控制点测量而知的,由此可知此楼的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现对此工程而言,我们仅使用相对标高。3.2.1.5.2测量方法从水准控制基准点测设至主楼面容易上下拉尺的位置,此点应往返测量并消除误差,此点在墙面以红漆表示,上平面表示测量的水准面并注上相对标高。在上述测定的基准点处,在楼层外立面处约计8层(20米)的距离拉尺,尺子下部悬挂20kg重锤,静置后用等高法测量。以基准点开始,分别在每层的1米线处的作标记,对应查出钢尺的误差及温度变化值,修改标记后,以油漆记录在主柱的同一位置,并注明幕墙专用,此高度标志必须予以保护不被消除破坏,标高测量误差,层与层之间≤2mm,总标高≤20mm。每个楼层只设置1个标志点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一般每隔3层抄一圈闭合水准点,并进行误差分析,在每个分立面上至少设置两个水准点,便于进行安装校核,在安装时以此基准点每三层消除一次安装误差,避免误差累积。663.2.1.5.3平面控制测量上面讲述过平面控制测量有外控法和内控法,在城区内因无法建立外部控制网,现在的建筑大都采用内控法,现着重讲述内控法的原理及测量过程。平面控制基准点的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基准点一般设置在一层地面上,并且有明显的标志,一般是以圆钢的中心并刻上标志作为平面控制基准点。由于首层一般堆积物品太多,而且有许多临建设施,我们在测量时要把平面控制基准点引至二层或三层的楼面上,铅垂引线分许多做法,一是采用锤线法(20kg),二是采用激光铅垂仪,三是激光经纬仪加弯管。由于线锤的摆动,在底层往其余层引基准点时,误差比较大,采用激光铅垂仪是最好的选择。首先把仪器架设在基准点上方,通过照准部找到基准点,调平仪器,移动仪器直至下部的基准点在对中器的中心,找开激光,通过上部的接收耙看到清晰的激光点,旋转仪器一周,在接收耙上至少接收到4个激光点,找到这几点的中心,此点即对应下部的平面控制基准点,如此类推,分别找到全部的基准点。平面控制网的建立以各基准点为基础,建立平面控制网,测量各基准点的距离与角度是否与基准点一致,如不一致,重复测量,并与主体结构测量师商量,直至点位在误差范围内,坐标差Δx、Δy≤2mm,角度差Δα≤40″,并以此点位建立平面控制网。3.2.1.6复测使用内控法所测的成果全部在楼板的外表面均有标志,在基准层上的对应线上引至地面上,在地面架的经纬仪,以基准层为基础,通过正反测量该垂线的误差,如最高点(100m处)的误差在±8mm之内,则视为合格,小于60m的垂直度要求在15mm内。3.2.1.7测量主体结构误差与预埋件偏差以水准测量控制点和平面控制网为基础,测量主体结构的尺寸偏差与预埋件偏差,对于大于设计偏差要求的结构区域,由结构施工单位进行修整后交付我方验收使用,或提出相应的整修意见,以采取有效措施,使施工前的测量工作落实到位。3.2.1.8报请总包、监理验线测量放线后,请总包的测量师、监理一同验线,确认与盖章,最终确定现场施工安装方案与计划,以便工程按期实施。773.2.1.9控制点的确定控制平面内以坐标法作出方格网,带边缘控制点确定后,以三块板块作为一个分格尺寸,计算出各分格控制点坐标后,用方格网测出分格控制点。以圆弧弧长相对应的拱高进行校核。九宫格的边缘四个光点就是每个九宫格九块板块的尺寸精度控制点。从测量放线到板块安装调整定位都应按每个分格进行尺寸控制。3.2.2降水井设计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的基坑降水图纸,降水设计按潜水完整井设计。施工工艺:井点成孔---换浆---大口径井管外裹漏网---大口径井管安装---井筒外设置过虑层---洗井---安装水泵试抽水3.2.2.1井点间距及降水井布置在基坑周边共布设降水井6个,集水井9个,集水井间距不小于35m设置一个,降水井的凿井深度为15m。3.2.2.1.1防止降水引起地面及已有建筑物沉降变形的措施采用较小的井间距及较浅的抽水井有利于减小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基坑降水采取分阶段缓慢进行,这样可避免降水引起过大的差异沉降对已有建筑物造成危害。加强对已有建筑物的变形监测及地下水位的监测工作在降水影响范围内的已有建筑物均设变形观测点,及时监测其变形情况。3.2.2.1.2基坑支护监测本工程邻距离较近,须对支护墙体、坑顶土体进行变形监测和井点降水监测3.2.2.1.3抽水监测与管理降排水之前观测一次自然水位,在抽水开始5-10天内,要求每早晚各观测一次水位、流量;以后改为每天观测一次,并作好记录,进入雨季或出现新的补给源时,应增加观测次数。对观测记录应及时整理,绘制Q-T(抽水量与时间)S-T(水位下降值与时间)关系曲线图,分析水位下降的趋势与流量的变化,予测水位下降达到设计要求的时间;根据实际抽水量,研究降水设计的可靠程度或提出调整措施:查明抽水过程中的不88正常状况及产生的原因,及时组织排除。对抽水设备应建立定期检修保养制度,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转。降水期间不得停泵。抽出的水应排至降水区以外,不应产生回渗。遇有大雨或暴雨,应及时排除地面和基坑积水,以减少下渗。3.2.3基坑土方开挖,土坡支护及降水3.2.3.1土方工程概述本工程土方支护及开挖由专业施工队伍完成,开挖情况较为复杂。施工开挖与防护工程结合进行,开挖程序初步定为测量放线→排降水→切线分层开挖→修坡→整平→留足预留土层。首先在按照基坑支护图纸撒白灰放线,开挖第一层土方,开挖深度1.0m。完成第一层土钉墙施工,在完成作业面与喷射面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前不得进行下一层土方开挖。待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部以下达到设计要求后开始开挖第二层土方,开挖深度约2.3m,基底预留30cm人工修整。基坑开挖完成后在第二层边坡立即进行土钉墙护坡,在坑底砌筑排水沟和集水井。本工程基坑采用集水井及明沟进行基坑排水。排水沟沟底必须比底板垫层底至少低20cm,集水井在基坑底沿外墙以间距不小于35米设置。集水井截面采用1m×1m,深度1.5米(自基坑面以下)。井壁用机砖砌筑。采用口径为80mm的水泵预备进行抽水,水泵抽水时,水龙头包以滤网,防止泥砂进入水泵。3.2.3.2土方开挖3.2.3.2.1基坑开挖方案的确定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基坑采取支护措施,开挖按照安徽省阜阳市勘测院出具的基坑支护图放坡。根据由深到浅的施工原则,本工程基坑开挖分层进行(护坡做法详见下图)。992011.4.23第4页共5页Z-42011-04-J052011.4.23第4页共5页Z-42011-04-J052011.4.23第5页共5页Z-52011-04-J052011.4.23第5页共5页Z-52011-04-J05采用分层开挖的施工方法,按照机械的施工能力,该工程分三次开挖到位,每层开挖后基坑四周做排水沟,第二次开挖后四周另设排水沟和集水井,排水坡度2‰,防止边坡渗水或雨水冲坏坡脚,间隔不小于35m设置集水井一口(尽量设置在转角位置),以备下雨时及时抽除基坑内积水,排水沟方向的坡度为2‰。平整后的场地表面应逐点检查,检查点为每100~400㎡取1点,但不少于10点;长度﹑宽度和边坡均为每20m取1点,每边不应少于1点。3.2.3.2.2修帮和清底:在距槽底设计标高30cm槽帮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方木,然后用人工将暂留土层挖走,同时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槽边尺寸,1010确定槽宽标准,以此修
本文标题:施工设计0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