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高二文科班生物必修3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2、多细胞生物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1、概念:血浆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体液,其中含量较多的是细胞内液,占到三分之二。营养物质通过消化、循环等系统,氧气通过循环、呼吸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泌尿、呼吸等系统排出体外。(P8图)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其次是葡萄糖,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多。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蛋白、葡萄糖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血浆蛋白。37℃时,血浆渗透压为5%的葡萄糖,与0.9%的NaCl等渗。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吸水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失水而死亡。(2)PH:血浆PH为7.35---7.45,与Na、Cl等离子有关(3)温度:37摄氏度左右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就会出现,最终会引起死亡。2、稳态的调节机制是:3、与稳态调节直接相关的系统有、、、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的过程: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到,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到达,作出应答。2、兴奋的传导: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后,由状态变为状态的过程。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的形式传递。神经纤维静息处电荷分布为,兴奋处为。传递方向的特点是神经元之间:兴奋通过(结构)传递,传递过程中的信号转换为:从信号变为信号,再转为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内,通过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方向:单向性(从一个神经元的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原因:3、各级中枢的功能: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和。脑分为大脑,主要功能是;小脑,主要功能是,脑干,主要功能是,其中下丘脑的主要功能是。4、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到人类的。如果S区受损,会得,症状是能,不能。如果一个人能讲但听不懂,可能是区受损。(P21)5、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进行。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象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的发现过程(了解)。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它是由分泌的,作用是。2、动物的激素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素释放激素化学本质都是,靶器官是。此外它还能分泌激素,调节水盐平衡。垂体分泌的一类对生长起重要的激素是,幼年时如果分泌过少会得,分泌过多会得。此外垂体还能分泌,作用于甲状腺,垂体对下丘脑分泌的还具有释放作用。胸腺分泌,同时它还是(一种淋巴细胞)发育的场所。甲状腺分泌,它的化学本质是,主要功能为,它的合成与分泌受和的控制,反过来又能调节下丘脑和垂体,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幼年时缺乏这种激素会导致,合成这种激素的一种重要无机盐是,如果长期缺乏,会得。睾丸主要分泌,卵巢主要分泌和,它们的化学本质是,主要功能是。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的来源有、和;血糖的去路有、和。血糖浓度较低时,细胞分泌(激素)增加,促进;血糖浓度高时,细胞分泌增加,促进。3、激素调节的特点:(1)。(2)通过传送,内分泌腺没有,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中。(3)作用于、。激素一经接受并起作用就被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激素的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又不提供,也不起作用,是通过影响细胞而使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所以说激素是一种信息分子。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概念结构基础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2、联系:实例:体温的恒定与体内的与平衡有关。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尤其以和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的蒸发、皮肤内的散热,其次还有、和等。(复习体温调节图解)。水盐平衡中,由于、或等原因,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这时中的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一方面把信号传至,产生,使人,另一方面,下丘脑还能分泌并由垂体释放,作用于和,使它们重吸水增强,使尿量,这样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3、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的调节,反过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又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第四节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1、人体的防卫系统: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和第三道防线:和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特异性免疫2、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抗原进入体液后,先经细胞的,传递给,再传递给,此细胞迅速分化,小部分分化为,大部分分化为,并由它产生,与抗原进行,从而抑制病原体的或,最后结合体进一步变成,进而被消灭。第二次相同抗原进入人体,细胞会迅速分化形成,产生大量。(2)细胞免疫当抗原,需要靠细胞免疫。大致过程是:抗原经的,传递给,迅速分化,小部分分化为,大部分分化为,它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最终被吞噬、消灭。3、免疫异常(1)自身免疫:攻击自身物质如:、免疫过强过敏反应:指的机体,在接受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是:发作、反应、消退;一般不会,也不会引起;有明显的和。(2)免疫缺陷:艾滋病艾滋病全称(AIDS),由(HIV)引起,HIV遗传物质为,通过攻击,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而被传染其它疾病。传播途径:血液、母婴、性接触4、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人体通过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和,当抗原进入机体时会快速引起免疫反应,消除病原。(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后,一般需服用以减少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攻击,提高成活率。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P46~47注意: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胚芽鞘向光生长的知识点:(1)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2)胚芽鞘感感光部位为,接受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3)胚芽鞘生长部位为尖端以下,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植物体内还有、等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像这样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运送到,对植物的有显著影响的,称为植物激素。3、生长素的合成、分布、运输(1)合成部位:,由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2)分布:生长旺盛的部位,如等处。(3)运输:方式:特点:在幼嫩组织中,方向:,称为;成熟组织中的运输特点是。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性:既能,也能;既能,也能;既能,也能。一般情况下,浓度促进生长,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优势(由于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附近生长素浓度高,由于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2、生长素对植物的影响(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草,促进农作物生长,抑制、杀死杂草,生长素类似物有、等)(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根10-10芽10-8茎10-4mol/L3、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防止落花落果;形成无子果实(如:用的溶液处理,可得到无籽番茄。)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1)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增高;促进,过多会引起植物的症。(2)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主要作用:促进。(3)脱落酸合成部位:。分布: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4)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2、植物激素在植物的和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地,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如低浓度的促进细胞的伸长,但它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的合成,反过来又抑制了这种激素对细胞伸长作用的促进。3、的对植物的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概念种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二、种群的特征种群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___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______________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____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1、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是比值)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植物:样方法;动物:3、样方法取样的规则:①样方的大小;②取样的关键:____;③取样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采用_______________)4、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5、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2):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7、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8、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_________。)9、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b、人为因素:人类活动。②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③两种增长曲线:a、“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S”型增长特点: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原因: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_____________,以该种群为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___________。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④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三、生物群落1、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2、群落的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
本文标题:高二文科班生物必修3知识要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0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