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施工通病及处理目录1.1土方工程……………………………………………………………………11.2砖砌体………………………………………………………………………31.3地下防水工程………………………………………………………………61.4模板工程……………………………………………………………………81.5钢筋工程……………………………………………………………………101.6混凝土工程…………………………………………………………………121.7屋面工程……………………………………………………………………161.8抹灰工程……………………………………………………………………181.9吊顶工程……………………………………………………………………201.10饰面工程…………………………………………………………………231.11涂料工程…………………………………………………………………251.12涂刷(刷浆)工程………………………………………………………261.13地面工程…………………………………………………………………271.14门窗工程…………………………………………………………………301.15通风白铁施工……………………………………………………………321.16卫生洁具…………………………………………………………………331.17其他………………………………………………………………………36-1-施工通病及处理1.1土方工程一、挖土时放坡未按措施或设计要求进行1.现象机械或人工开挖时挖土边坡放坡未达到设计要求。2.原因分析(1)施工时未对施工人员进行认真的交底,开挖时施工人员未认真查看设计或措施要求。(2)施工前施工人员未认真查看地质资料,对地质情况不熟悉。(3)现场开挖测量时未做明显的标记。(4)施工人员及各级管理人员未从思想上重视。3.防治措施(1)开挖前负责施工的人员要对开挖措施进行仔细地查阅,弄清开挖措施中的要求,在施工前对具体的施工人员进行认真的交底。(2)测量人员在对现场进行开挖放线时应严格按图纸设计及措施要求进行,并在现场做出明显的标记。(3)开挖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也应熟悉措施,看到不符合措施或设计的开挖现象应及时制止,并能提出正确的要求,使现场按要求进行开挖。4.治理措施若现场出现未按设计要求或措施进行开挖的现象,要求施工人员对未达到要求部分再行开挖,并使其达到要求,或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边坡进行加固。二、场地积水1.现象在建筑场地完成场地平整后,场地范围内局部或大面积积水2.原因分析(1)场地平整时,尤其当挖、填方面积较大或较深时,填土碾压密实度差,或填土的土质不符合要求,如采用了不宜做填土的淤泥、冻土、膨胀土及有机物质含量大于8%的土,以及硫酸盐含量大于5%的土等,都会遇水产生不均匀沉陷,低洼处造成积水。(2)排水措施不当,场地周围未做排水沟,泄水坡度不合理,地势较低的建筑场地周围无截水沟。(3)在场地平整过程中测量人员思想不重视,测量时误差较大,或出现测量错误,使场地标高不一,致使场地积水。3.防治措施(1)进行回填施工前,认真选土,选用合格的土料进行回填。(2)场地内的填土认真分层回填碾压(夯)实,使密实度不低于设计要求,避免松填。(3)按要求做好场地排水坡和排水沟,地势较低的建筑物周围做截水沟。(4)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现标高误差。4.治理措施若场地内出现了积水现象通过设置排水沟及正确的排水坡度,对场地内较低的部位采用回填压实到达标高的方法,或对标高较低的建筑周围设置挡水沟以防止场地内积水。三、挖坑(槽)时塌方1.现象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2.原因分析(1)基坑(槽)开挖较深,经过不同的土壤时,没有根据土壤特性分别放成不同的坡度,致使个别土层边坡不稳定,造成塌方。-2-(2)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开挖基坑(槽)时,降、排水措施不得当,地表水较多时,边坡上土容重增大,凝聚力降低,滑动力增大,造成塌方。(3)坡顶荷载过大如建筑物距离较近,而且又无挡土墙;坡顶堆料过多;坡顶施工振动荷载过多、过大,都可能造成边坡的失稳而塌方或滑坡。(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3.防治措施(1)基坑开挖前应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并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设计不同的坡度。(2)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基坑(槽)四侧或两侧挖好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mm,以利进行挖方。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础(包括地下水位下回填土)完成。(3)雨季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基坑两侧围以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同时应经常检查边坡和支护情况,以防坑壁受水浸泡造成塌方。(4)弃土应及时运出,在基坑(槽)边缘上侧临时堆土或堆放材料以及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基坑边缘保持1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坑边直立壁或边坡的移动。4.治理措施可将坡脚塌方清除,作临时性支护(如堆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等)措施。四、填土出现橡皮土1.现象填土夯打后,土体发生颤动,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2.原因分析在含水量很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质黏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实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3.防治措施夯实填土时,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回填。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水,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4.治理措施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人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土翻松、晾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五、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1.现象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2.原因分析(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淤泥质土或杂填土作填料。(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的密实度要求。(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3.防治措施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性能,通过实验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内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4.治理措施如土料不符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人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含水量过小或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六、基坑(槽)泡水1.现象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3-2.原因分析(1)开挖基坑(槽)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或排水沟及挡水堤的设置不能满足要求,地面水流人基坑(槽)。(2)基槽(坑)开挖完成后,未来得及浇灌垫层遇大雨使基坑(槽)泡水。(3)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4)施工中未连续降水。3.防治措施开挖基坑(槽)一侧、两侧及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排水沟要有足够的深度并畅通,挡水堤要有足够的高度;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四角或每隔20~30m设一集水井,使地下水流汇集于集水井内,用泵连续排走或自流人较低洼处排走,使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0.5~1.0m;在基坑(槽)开挖完毕未来得及浇灌垫层时,也可对基坑进行覆盖保护,若遇到雨水量较大的地区应在施工措施中考虑挡水的方案,例如在排水沟内侧基础的边上设置砂袋、砌砖等方式进行挡水,挡水的同时防止基坑侧壁的泥浆流人基坑内,以保持基坑的质量。4.治理措施已被水浸泡扰动的土,可根据情况采取排水、晒后夯实,或抛填碎石、小块石夯实,换土(三七灰土)夯实,或挖去淤泥加深基础等措施。七、房心回填土沉陷1.现象室内回填土局部或大片下沉,造成地坪面层空鼓、开裂或塌陷。2.原因分析(1)回填土料含有大量有机杂质和大块,不能满足回填的要求。(2)填土未按规定厚度分层回填夯实,或底部松填,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3)房心处局部有软弱土层或地坑、坟坑、积水坑等地下坑穴,施工时未处理或未发现,使用时超重造成局部塌陷。3.防治与治理措施适当选用回填土料,认真控制含水量在最优范围内;严格按规定分层回填夯实;对房心原自然软弱土层进行处理;有机杂质清理干净,地坑、坟坑、积水坑等进行认真处理。1.2砖砌体一、砖砌体裂缝1.现象砌筑好的砖砌体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斜裂缝、水平裂缝、竖向裂缝等各种形式的裂缝。2.原因分析(1)地基的不均匀变形,使得墙身受到较大的剪力。(2)沉降缝处理不当,两端沉降缝中间沉降小或两端沉降小中间沉降大。(3)温度变化的影响使砖砌体出现斜缝。(4)施工中管理不好,砌筑质量出现问题,砂浆稠度过大,吸水后干缩或砂浆强度不饱满。3.防治与治理措施(1)施工前处理好地基,对于地基的处理方法必要时请有经验的人员或设计单位地质工代确定。(2)施工时对于高低差过大、建筑物过长、平面形状复杂、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及分期建设的建筑物,都应根据不同的条件设有适当的沉降缝。(3)在墙体转角、内外墙连接等易裂处设置水平钢筋、顶层采用保温层,合理地设置温度缝。(4)施工时各级人员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按砌筑工程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砌筑工作开始前进行必要的交底,选择具备砌筑水平的人员进行砌筑活动。二、砖砌体承载能力不够1.现象当全部或部分荷载加至施工完的砖砌体后,将出现局部被压碎、压裂、剪断、拉裂等现象,有时造成建筑物-4-局部或整体倒塌。2.原因分析(1)砖砌体施工质量差,砂浆的合易性不好,砂浆强度不够。(2)砖的质量不合格,施工时不注意润砖。(3)砌筑操作不当,砖砌体的灰缝不饱满。(4)组砌不合理。3.防治与治理措施(1)施工前应试验砖的标号,检查其外形尺寸,并进行挑砖,不合格的砖不得用于工程。(2)严格砂浆的配合比,拌合砂浆的原材料必须保证合格,砂浆拌合完毕按规定进行取样和试验。(3)对于组砌方法在砌筑前应有规划,在砌筑施工前对有关人员进行交底,不具备施工水平的人员不得从事砌筑工作。(4)质量检查人员随时抽查砂浆的饱满度,达不到要求时返工重做。三、砖砌体组砌混乱1.现象混水墙面组砌方法混乱,出现直缝和“二层皮”,砖柱出现包心砌法,里外皮砖层互不相咬,形成周圈通天缝,降低砌体强度和整体性;清水墙出现竖缝宽窄不匀,影响美观。2.原因分析(1)进行砌筑施工的操作人员不具备进行砌砖的水平,不宜进行此项工作。(2)混水墙砌筑时对组砌形式无规划,或有规范但未对实际进行施工的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操作人员砌混水墙忽视组砌形式,致使出现多层砖的直缝和“二层皮”现象。(3)砌砖柱需用大量七分砖,打砖较费工时,操作人员为省事常不打七分头砖,用包心砌法。(4)在同一单位工程,采用几个砖厂的砖,致使砖的规格、尺寸不一,造成累积偏差,而常变动组砌形式。3.防治与治理措施(1)砌砖墙应注意组砌形式,砌体中砖缝搭接不得少于1/4砖长,避免出现通缝现象。(2)内外皮砖层,每隔五层砖应有一层丁砖拉结(五顺一丁),使用半砖头应分散切于混水墙中,不能集中放置于一个位置。(3)砌砖柱坚持打七分头砖,严禁采用包心砌法。(4)砌砖柱灰缝砂浆应饱满,每砌完一层应进行一次竖缝刮浆塞缝工作,以提高砌体强度。(5)同一单位工程中,尽量使用同一砖厂的砖。四、墙体留置阴槎,接槎不严1.现象砌筑时随意留槎,且多留置阴槎,接槎部位用砖渣填砌,使墙体截面严重削弱,阴槎部位接槎砂浆不严,灰缝不顺直。2.原因分析(1)操作者对留槎重视不够,图方便随意留直槎,且多数留阴槎。(2)施工组织不当,导致留搓过多;由于重视不够,留直槎时,漏放拉结条或拉结条长度不够,间距过大,拉结条部位的砂浆不饱满。(3)后砌12cm厚隔墙留置的阳槎(马牙槎)不正不直,接槎时,由于咬槎深度较大,使接槎砖上部灰缝不宜塞严。(4)退槎留置方法不统一,留置大退槎工作量大,退槎灰缝平直度难以控制,使接槎部位不顺线。3.防治与治理措施砌墙时,对施工留槎应作统一规划;外墙大角尽量做到同步砌筑不留槎,或在一步架留槎处,二步架改为同步砌筑,以加强墙角的整体性;纵横墙交
本文标题:施工通病及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