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4
语文:第二单元综合测试(2)(粤教版必修2)一、基础题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肖像(xiào)喑(yīn)哑靓妆(liàng)睿智(ruì)B、勒索(lè)狙击(zǔ)寥廓(liáo)嗔怪(chēn)C、狡黠(xiá)箴言(zhēn)璞玉(pú)驯服(xùn)D、漫溯(sù)羁縻(mǐ)沉湎(miǎn)簌簌(s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涌现浅斟低唱坐落枉费心机B、慑服既往不究聒噪优柔寡断C、传诵精兵简政皈依仗义执言D、雷同郑重其事耗费委曲求全3、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图形文字和原始绘画有本质的区别:图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原始绘画不是。绘画要求传情表达逼真,而图形文字只求达意明确。②去年七月全国卫生会议,就明确地制定出: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卫生总方针。③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生活质量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渐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④“在地图上神游天地,”塞万提斯写道,“不像旅行那样要花钱,会使人疲劳,又可免受冷热饥渴之苦和种种不便。”⑤人类最好的朋友———水,有一个怪脾气:从摄氏D度开始,越冷越发“胖”,到零度时就结冰啦!A、①②⑤B、②③C、③④D、②④⑤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面对生命中的逆境,能够处之的人可谓是有修养的人。②中学生吸烟,既《中学生守则》,又有害身体健康。③关于这个问题的来稿很多,且各有高见,但由于版面所限,只能刊登。④师范大学毕业后,他便一直于这所中学,现在教龄已满十年了。A、安然违犯择要就教B、泰然违犯摘要执教C、安然违反择要就教D、泰然违反摘要执教5、下列诗句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C、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D、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6、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7、填写或默写(1)恰同学少年,;,。,,。(2)那河畔的金柳,;,。(3)《死水》的作者是;《热爱生命》的作者是;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是。二、能力题8、对下面刘皂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是盼望而已。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9、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对两词中有关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词中“秦娥梦断秦楼月”一句,“秦娥”是主语,“梦断”是谓语,“秦楼月”是宾语。B、李词中“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而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C、毛词“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中,一“碎”字写出了红军行军之急促,一“咽”字则表现了西风中军号声的苍凉和悲壮。D、毛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应理解为“漫道雄关真如铁”,“漫道”,即“不要说”。(2)对两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李词所写的是一位思妇秦娥;而毛词因为没提到人物姓名,所以词中没有人物活动,纯是一首写景词。B、从时令上看,李词所交待的是秋季,毛词所交待的是冬季。C、从气氛的渲染上看,李词渲染的是一种凄凉、冷寂、迷茫的气氛;毛词渲染的则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D、两词均是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的景物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10、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三、提高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也。少孤,太祖破荆州,徙汝南,为农民养犊。年十二,随母至颖川,读故太丘长陈萛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使艾行陈、项己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乃著《济河论》以喻其指。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高贵乡公即尊位,进封方城亭侯。毋丘俭作乱,遣健步赉书,欲疑惑大众,艾斩之,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作浮桥。司马景王至,遂据之。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艾追之至丘头。钦奔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十万众,将渡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遂走之。……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艾至成都,禅率太子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至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有宥之。检御将士,无所虏略,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史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三国志》1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行为:行为是B、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足以:足够来C、文钦以后大军破败于城下以后:后来D、艾以与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要害:非常重要1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大军兴众,泛舟而下A吾尝终日而思矣艾以与贼势相远B动以朝廷为辞顷之,维果向祁山C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维与艾争险,不克D孤当与孟德决之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宣王善之,事皆施行称代前文的邓艾的观点B、艾斩之,兼道进军称代前文的“毋丘俭”C、司马景王至,遂据之称代前文的“乐嘉城”D、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称代前文的“姜维”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艾作战智谋的一组是()①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②兼道进军,先趣乐嘉城,作浮桥③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葛绪等于黎浆拒战④检御将士,无所虏略⑤修治障塞,筑起城坞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⑤D、①③④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邓艾自幼失去父亲,因战乱迁徙汝南,为农家牧养小牛。后在颖川看到一篇谈及如何作文和做人的碑文,便把名字改用碑文的文字,以励其志。B、邓艾针对寿春一带“田良水少”的情况,提出开辟河渠的建议,并写入其著作《济河论》中。宣王大加赞赏,全部按他的建议实施。C、毋丘俭叛乱后,邓艾根据当时的形势,日夜兼程进军,并在乐嘉城设置浮桥。后又追到丘头,一举消灭了毋丘俭及其党羽文钦、孙峻。D、泰始年间,羌人大乱,多次杀死镇西刺史,内地通往西域重镇凉州的道路被切断,而当地百姓却能凭靠邓艾以前修筑的城堡一保平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清涧的石板贾平凹我们终于来到陕北清涧,旁人建议到城外乡村里走走。到了乡村,几乎就要惊呼不已了,觉得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墙是石板砌的,顶是石板盖的,门框是石板拱的,窗台是石板压的,那厕所,那台阶,那院地,那篱笆,全是石板的。走进任何一家去,炕面是石板的,灶台是石板的,桌子是石板的,凳子是石板的,柜子是石板的,锅盖是石板的,炕围是石板的。色也多彩,青、黄、绿、蓝、紫。主人都极诚恳,忙招呼在门前的树下,那树下就有一张支起的石板,用一桶凉水泼了,坐上去,透心的凉快。主妇就又抱出西瓜来,刀在石板磨石上磨了,嚓地切开,籽是黑籽,瓤是沙瓤。正吃着,便见孩子们从学校回来了,个个背一个书包,书包上系一片小薄石板,那是他们写字的黑板。一见有了生人,忽地跑开,兀自去一边玩起乒乓球。球案纯是一张石板,抽、杀、推、挡,球起球落,声声如珠落入玉盘。终于在一所石板房里,遇见了一个石匠。老人已经六十二岁了,留半头白发,向后梳着,戴一副硬脚圆片镜,正眯了眼在那里刻一面石碑。碑面光腻,字迹凝重,每刻一刀,眉眼一凑,皱纹就爬满了鼻梁。我们攀谈起来,老人话短而气硬。他说,天下的石板,要数清涧,早年这个村里,地缺土贵,十家养不起一头牛,一家却出几个好石匠,打石板为生,卖石板吃饭,亏得这石板一层一层揭不尽,养活了一代一代清涧人。为了纪念这石板的功劳,他们祖传下来的待客的油旋,也就仿制成石板的榜样,那么一层一层的,好吃耐看。他说,当年陕北闹红,这个村的石匠都当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用石板烙面饼,硬是没被敌人消灭,却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他说,他的叔父,一个游击队的政委,不幸被敌人抓去,受尽了酷刑,不肯屈服,被敌人杀了头,挂在县城的石板城门上。他们又连夜攻城,取下头颅,以石匠最体面的葬礼,做了一合石板棺材掩埋了。结果,游击队并没有垮掉,反倒又一批石匠参加了游击队……老人说着,慷慨而激奋,末了就又低头刻起碑文了,那一笔一划,入石板三分。旅人都哑然了,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他们不再是一种入了奇境的好奇,而是如走进佛殿一般的虔诚,读哲学大典一般的庄重,静静地作各人的思索了,问起这里的生活,问起这里的风俗,末了,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人。“到山上走走吧,你们会得到答案的。”老人指着河对面的山上说。走到山上,什么也没有,却是一片墓地。每一个墓前不论大小新旧,出奇地都立着一块石板———一面刻字的石碑,形成一片石板林。近前看看,有死于战争时期的,有死于建设岁月的,每一块碑上,都有着生平。旅人们面对着这一面面的石板,慢慢领悟了老人的话:是的,清涧的人,民性就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落下去,会冒出一束火花,他们死去了,石板却又要在墓前竖起来。他们或许是个将领,或许是个士兵,或许是个农民,或许是个村孺,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原文有删改)16、在第二段中,作者说清涧的乡村是“神话的世界”。请根据该段内容,简要概括这个“神话世界”的主要特点。17、第五段中老人让“我们”到山上寻找“答案”。(1)寻找什么问题的答案?(2)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18、综合全文,简要分析“石板”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写“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砖和瓦的概念”,既表现了清涧的建筑特色,也暗示了这里的封闭落后。B、文章较为详细地写了一位老石匠,他身上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清涧人的性格,是清涧人的代表。C、从文中老石匠的话里可以知道,清涧人之所以多用石板是“为了纪念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1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