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高一语文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
1《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能力培养:掌握文言常用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正确评价人物形象。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专诸、聂政、要离加上荆轲,便是春秋战国的四大刺客。“刺客”,不是“杀手”,不是杀人工具,他们有政治立场和抱负,有独立人格和侠义精神。刺客多为见义勇为反抗强暴,或者知恩图报,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来探寻英雄的足迹。(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示《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十二策,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用语言、动作、神态和细节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长于铺张渲染;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说明抽象的道理。(成语如鹬蚌相争、狐假虎威、惊弓之鸟、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三、背景简介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四、扫清阅读障碍1.听朗读,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2.文言知识积累(1)古今异义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②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今:货币)物③樊将军以穷困(古:处境困难。今:贫穷)来归丹④樊於期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扼腕而进2⑤诸郎中(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执兵⑥乃引其匕首提(古:投击。今:拿着)秦王⑦断其左股(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⑧可谓深矣(古:刻毒。今:与“浅”相对)(2)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4.往而不反(反通返,返回)5.秦王还柱(还通环,绕)(3)词类活用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素衣、戴着素帽)又前而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发尽上指冠(名作状,向上)函封之(名作状,用匣子)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4)文言句式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即:燕王于庭拜送)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宾客”为中心词,“知其事者”作“宾客”的后置定语。)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在“购之”后省略介词“以”;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然则将军之仇恨,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由“见”表示被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此臣日夜切齿拊胸也(判断句)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判断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判断句)(5)翻译几个句子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人不敢与忤视。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五、把握课文结构1.指名学生复述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围绕题目“刺”字将课文概括为四部分行刺缘起、行刺准备、廷刺秦王、行刺结果在段落里提取关键词,将每一段概括为四字短语大军压境——计划行刺——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遇难身亡。3六、精彩语段赏析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易水送别全体朗诵廷刺秦王单人朗诵3.讨论:(1)依序讨论这几个精彩片段。(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示:或人物性格或描写的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场面描写等或表现手法如对比烘托等(板书)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求取信物译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推心置腹,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晓之以理(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的侠士形象。另一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十分传神,性格也鲜明,刚烈义勇、慷慨直率。易水送别场面描写:言之有序(按时间顺序)以外,还言之有境,有情。可以引导抓住三个“皆”字来分析表“情”和营“境”的作用。(解释这三个句子:皆白衣冠以送之。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点面结合,也可以说全景镜头和特写镜头结合。还有,音乐描写十分感人,变徵之声,何其悲凉,慷慨羽声,何其激愤,音乐由弱至强,由低至高,人物由“垂泪涕泣”至怒发冲冠,情绪由凄楚悲凉至慷慨悲壮,生离死别化作同仇敌忾。易水悲歌这一场面有力烘托了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解释这句)义无反顾的刚烈形象。总之,本段描写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推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寓情于景,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再读这个自然段。行刺场面翻译几个句子: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学生写“秦廷行刺”的赏析文字。提示角度:(1)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2)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视死如归、威武壮烈。(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4)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让人物性格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图穷而匕4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也可从义、勇、智三大方面来归纳。补充荆轲的“智”:私见樊於期、厚遗秦蒙嘉、顾笑秦武阳补充:荆轲身受太子恩遇,不惜牺牲生命要去刺秦王,但为什么当太子说“日以尽矣,荆聊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时,荆轲却大怒而叱太子?荆轲是一个轻生死、重承诺,“士可杀不可辱”的侠士。太子疑其有悔,而欲先遣武阳,这对荆轲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信任和人格侮辱。自己忠心耿耿,一片赤诚,却被太子误解和侮辱,荆轲自然怒火中烧,怒叱太子。这一情节生动地表现了荆轲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七、写人记事的主要特点: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动作。2、善于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当断不断,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衬托见上。3、善于写场面。其它如情节波澜起伏、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等,学生提出,均予以肯定。八、讨论:你认为荆轲为什么会失败?引入练习四。1、目的的不明确,造成行动的迟疑。何谓目的的不明确呢?就是燕太子丹在派荆柯去秦国的目的在“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和“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两者间徘徊。2、荆柯的个人能力有问题。“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3、荆轲和太子丹的矛盾是影响全局的一个关键问题。秦军大军压境,太子丹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表现了太子丹的不快,双方矛盾初露端倪。在取樊於期头函问题上,太子丹“不忍”,荆轲暗中采取行动,二人出现明显分歧。而在入秦的时机、助手问题上,双方矛盾终于爆发,荆轲最后“怒斥太子”仓促上路。这些矛盾,草蛇灰线布设文中,成为行刺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苏洵有一句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也就是说由于荆轲的行刺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九、“钩玄”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写秦军势如破竹,燕国危如累卵。]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请辞决矣!”遂发。[太子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荆轲发怒辞决,赌气欠沉着。]至易水上,既祖,取道。……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易上送别,击筑而歌,触景生情,千古绝唱,垂泪渧泣,何等英雄气,何等悲壮风!预示此行凶多吉少,生离死别,凄楚悲怆。从容赴难,义无反顾,易水一别,扬名千古!]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非“宠臣”不能代言,除“厚遗”焉能进殿。荆轲深谋远虑,早见及此。打通关节,为“刺”铺平道路。]5板书:荆轲刺秦王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表现手法求取信物果敢勇决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教案《荆轲刺秦王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2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