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之232
1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之《烛之武退秦师》教师版组题人:郑树飞审查人:郑树飞复习导向:文言文复习立足于考纲对高中文言知识的要求基于每课内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汇总每课内的重要知识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学生整理识记为主,并以相关基础训练来夯实基础再辅以拓展练习来训练学生处理课外文言的阅读和解能力。本课复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如:重要词类活用现象,重要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重点文言虚词。2,拓展迁移学会课外文言语段的分析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积累一定的课内写作素材,写作时为我所用操作过程:一,文学常识识记《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为“十三经”之一。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二,课内知识点梳理(学生自测)(一)正音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若不阙()秦逢()孙越国以鄙()远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3、秦伯说(同)4、失其所与,不知(同,)(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用法,)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3、夜缒而出(,)4、越国以鄙远(鄙:,;远:,)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用法,)6、邻之厚,君之薄也(,,)7、朝济而夕设版焉(,,)8、既东封郑()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高考常考词类活用汇总: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可以带宾语,文言文中名词直接带宾语,这种现象叫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名词,前一名词不做修饰限制成分。如:籍吏民,封府库。军霸上。鼓乐于此。2,名词+介词,军于霸上3,所+名词,名词动用。所字结构所后一定加动词所翻译成什么什么东西或地方。令吏人完客所馆这里的馆是动词住宿的意思。4,名词+代词驴不胜怒,蹄之。蹄是名词后面是代词,名词变为动词。蹄翻译成用蹄子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妻,嫁给5,而前后是并列关系,子路从而后。后是方位名词在这里翻译成落在后面。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霸:称霸6,副词或者否定副词加名词名词动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成文7。能愿动词欲望动词趋向动词加名词名词动用左右欲刃相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二,名词做状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不做主语,那只能做状语一.普通名词做状语1表比喻斗折蛇行人立而啼其一犬坐于前2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象对待兄长一样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以对待宾客的态度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如廷叱之二.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名词作状语1,时间名词做状语:日月岁A.良庖岁更刀,割也。岁:每一年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每天B.表示渐进其后楚日以削日;一天天2方位名词做状语:单纯的方位名词在行为动词前做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加往向等词语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三,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天下臣服。生死而肉骨。使死的人活下来,使骨头长肉。汗牛充栋四,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些名词带上宾语之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如: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动词的活用:一,动词用做名词动词往往在句子中用做主语或谓语,有时候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或者两个动词放在一起,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就用做前一动词的宾语。这使之具有名词特点。追亡逐北这里亡北动词用做名词。翻译成逃跑的人。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得:心得。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少仲尼之闻闻:见识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就是使动用法。如:(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斗。(2)李牧连却之。使……退却(3)生死而肉骨。使死者活下来,使骨头长肉。(4)惊天动地动词的为动用法: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和物怎么样如:(1)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死(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义不杀少而杀众少:很少的人众:众多的人(2)四美具,二难并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第一个老是2动词是赡养第二个翻译成老人地三个老是老者,第一个幼是抚育第二个第三个是幼儿孩子。2.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用做一般动词。(1)素善留侯张良。善:跟……交好。(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当形容词在宾语前,他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1)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变弱。削弱(3)富国强兵富:使……富强。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时,他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子怪而问之怪:认为……奇怪数词的活用1,数词用做动词(形容词,名词)如:(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有贰心,背离2,数词用做形容词(1)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满(2)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3,数词用做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一:一只狼(四)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3、共其乏困(古义:,今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为,今义为)5、亦去之(古义:,今义:)(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且贰于楚也C.佚之狐言于郑伯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烛之武)许之()D.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E.(晋惠公)许君焦、瑕。()F.夜缒(烛之武)而出()(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4)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5)固定句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高考常考文言句式汇总: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臣本布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庄子《鱼我所欲也》)(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3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②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这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义来判别。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本文标题: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之23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28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