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高三下学期历史周练3
1高三下学期历史周练1、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认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君统宗法化、王权专职化、封国宗亲化。下列体现“君统宗法化”这一特点的是A.文王孙子,本支百世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国之大事,在祀与戍D.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旧唐书。职官三》记述,御史大夫、中丞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宋代御史台还特设检法官,“掌检详法律”。元朝《台纲》规定:“诸官司刑名违错、赋役不均、擅自科差、造作不如法者,委监察纠察。”这表明A.司法监督是古代监察机构的重要职能B.监察机构有权制定并监督法律的实施C.监察职能的调整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D.法律体系的完善推动司法机构的独立3、图6为某一历史时期的地图,在该时期地区①所出台的新政策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相地而衰征C.为田开阡陌封疆D.开科取士图64、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5、“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州一而蜀次之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唐朝重农抑商的政策加强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C.盐铁经营促进了扬州城市发展D.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扬州经济的繁荣6、据一位历史学家分析,宋神宗时,全国约有l’700万户,每户人口4—5人,那么总人口约8000万,人均GDP在450多美元,名臣司马光曾感叹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皆着丝袜。”这直接表明A.宋代经济超过前代B.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宋代农村市镇增多D.宋代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7、“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日: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与之相吻合的观点是A.礼法并施B.法术势相结合C.外儒内法D.以德辅刑8、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B.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C.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D.通俗文化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普遍推广9、“慨然有求道之士,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这段文字描述的人物应是A.春秋时期的墨家B.战国时期的改革家2C.两汉时期的儒家D.两宋时期的理学家10、美国史学家柯文在《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论述了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经历者的义和团和神话化的义和团。这表明作者A.全盘质疑义和团运动的真实B.认为神话化的义和团毫无价值C.多视角多途径研究历史问题D.肯定亲历者的资料都真实可信11、“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此事件表明A.清政府拒绝进行政治改革B.革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民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D.立宪派依然抱有政治改革幻想12、1932年,中共中央开始对毛泽东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共产国际对此并不反对,但明确反对中共中央撤销毛泽东职务的做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B.毛泽东是中共中央事实上的领导核心C.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存在尖锐矛盾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完全正确13、下表是据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C.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D.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14、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5年,清廷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0年,清廷下诏将筹备立宪之九年期限缩短之五年;1911年,设立责任内阁,阁员共13人,汉人占4人,满人中皇族又占7人。清末“新政”的上述措施产生的影响是A.确立了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B.巩固了满族贵族的政治统治C.践行了百日维新的一些主张D.民族资产阶级得以进入政权核心15、某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件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要实现这社会改革的三事,关键是于新一代青年的自身觉悟和观念更新。该文应刊于A.《民报》B.《时务报》C.《国闻报》D.《新青年》16、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表明中国政府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D.愿意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17、有学者认为:“中国利用苏联技术生产武器,由同盟者逐渐演变为反对者的危险性变为现实。因此,发生在1960年的意识形态激烈争论,成为苏联领导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独立与自主行为的回应,由此造成所有民族主义结论的出现。”他认为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是A.苏联要求中国追随它的世界战略B.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3C.中国不正当的行为威胁苏联利益D.意识形态的根本冲突18、史学家发现古雅典政治虽然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但是下列情形中哪一种却不可能实现A.梭伦为发展工商业,允许外邦人(工匠)获得公民权B.大敌当前,雅典人允许流放海外的将领提前回国,得以建立战功C.雅典民主制度成为某些希腊城邦效法的榜样D.公民人数不断增多,占据居民的主体19、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它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材料表明A.罗马法是盂德斯鸠分权思想的重要来源B.法律对权力的约束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C.罗马法为近代民主政体建立提供了借鉴D.民主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罗马的兴盛与发展20、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这说明光荣革命A.只是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B.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C.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D.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21、“封建主义现实性地适应了现存的环境:……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在中世纪早期封建主义非常流行,而在中世纪末则变得强大而统一。……封建主义有助于西欧精通军事,这最终使它有能力向世界拓展殖民地和文明。这就鼓励了政府的契约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是被统治者自由协议的结果,而且它包含着这样的原则,即所有的政府都有限度。”作者意在说明A.专制王权有益资本主义发展B.封建主义力民主思想提供来源C.封建主义孕育近代西方文明D.民族国家的兴起推动社会转型2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科学的生产管理方式——泰罗制。20世纪初,泰罗制被广泛推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职业经理人开始出现。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科学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B.泰罗制的推广促使美国经济进入“大企业”时代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企业规模的扩大催生了科学管理体系D.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经营者革命”的出现23、1988年6月,经济互助委员会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这表明A.经互会实行市场经济体制B.整个欧洲经济形成一体化C.国际经济组织间联系加强D.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结束24、英国1802年通过的《工厂法》明确规定“每个学徒都应该得到两套整齐的衣服;……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工厂法》的制定表明A.工业革命加速社会阶级分化B.学徒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C.社会问题推动法律体系完善D.社会保障的思想逐渐形成425、托马斯.L.弗里德曼在《雷克萨斯和橄榄树》中比较了“全球化体制”和“冷战体制”:“如果冷战世界明确的观点是‘分裂’,那么全球化明确的观点就是‘整合’。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整合”推动了分裂国家的再次统一B.“全球化体制”下国与国的矛盾趋向缓和C.“分裂”激化了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D.“冷战体制”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的重组2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5高三历史周练答题卷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1)(2)6高三历史周练参考答案选择题答案:12345678910AABBCDBBDC11121314151617181920DACCDDADBA2122232425CCCCD25、[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击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牛顿)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解析]本题以17世纪中外科学家为切入点,考查了17世纪中国的宋应星(明末)与英国的牛顿科技成果的情况,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比较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相关材料。第(1)问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再结合明清时期和英国的社会情况说明其政治、经济等背景。第(2)问从社会政治特征、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方面分析二人的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本文标题:高三下学期历史周练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3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