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高三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练习
-1-专题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1、(2012·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考)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2、(2012·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测)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A.人性善恶有别B.是否实行仁政C.是否主张“礼”D.是否追求气节3、(2012·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测)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A.克己复礼B.兼爱尚贤C.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4、(2012·辽南五校高三期中考)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5、(2012·辽南五校高三期中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6、(2012·吉林高中质检)《韩非子•奸劫弑臣》说:“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何以明之?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材料中体现出韩非子的主张是()A.君主要依法治国B.君主要严刑峻法统治国家C.人民要服从君主的绝对领导D.君主要以权威来震摄臣民7、(2012届潍坊市高二期末考试)“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持此观点的人应是()A.孟轲B.荀况C.墨翟D.韩非8、(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末考试)古代学者在评价某人时说:“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奖励将士),法令必行。”此人应该是A.商鞅B.北魏孝文帝C.唐太宗D.康熙帝9、(山西省太原市调研)“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0、(山东省青岛市期末)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2-11、(江西省红色六校联考)有的学者将战国与春秋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A.道、法、墨、儒B.道、法、儒、墨C.法、儒、道、墨D.儒、道、墨、法12、(浙江省金华十校考试)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3、(河南省南阳市质量)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的社会背景是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14、(长沙市2012届模拟)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15、(长沙市2012届考试)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16、(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试题)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期。下列史实与这一观点相关的是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17、(2012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测试)“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8、(2012年河南省郑州市质量)王淑臣在《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中指出:“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发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作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形成了协作意识和自强精神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C.推动了韩国的现代化建设D.渡过了亚洲金融危机19、2012·长春十一高中高三期初考)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3-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B.融合道家学说、法家主张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20、(2012年马鞍山市质量检测)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21、(河南省豫南九校联考)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D.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22、(2012年北京市西城区文科综合)汉朝初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汉文帝(汉武帝的祖父)发布诏书,认为自己“不德”从而导致“天示之灾”,希望天下臣民“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纠正他的错误。这说明汉统治者A.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B.从儒家人士中选拔官员C.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D.认为天象与统治密切相关23、(2012年陕西省咸阳市模拟检测)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吕蒙可能读的书是A.《诗》、《书》、《礼》、《春秋》B.《论语》、《孟子》、《大学》、《中庸》C.《孙子》、《左传》、《史记》、《汉书》D.《周易》、《老子》、《庄子》、《孙子》24、(2012年广东省韶关市二模文综)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D.二程朱熹的理学25、(2012·辽南五校高三期中考)“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穷理格物26、(2012·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考)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A.“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B.“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D.“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27、(2012·陕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4-28、(2012·江西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29、(2012·长春十一高中高三期初考)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他时,它不存在。当然,这一论断的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骇人听闻的论断,居然在一门古老的学科——历史学那里找到了知音。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30、(2012·安徽六校高二测试)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信仰得救;致良知31、(2012·威海高考模拟)《近思录》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该段对话反映的思想是()A.孔子的礼教B.董仲舒的三纲五常C.朱熹的理学D.李贽的离经叛道32、(2012·福建莆田高三文综)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A.致良知B.发明本心C.经世致用D.读圣贤书33、(吉林市普通中学2012届高中毕业班)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约束人们,使之听从理性的指导,而人并不是生来就能听从理性指挥的,因此,法律是人类本性的需要。以下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是A.朱熹B.董仲舒C.李贽D.王夫之34、(北京市西城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国佛教强调“直指本心”的修炼方法。与之类似的观点是A.“温故而知新”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经世致用35、(2012年西安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36、(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5-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37、(安徽省黄山市2012届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因为人人都有“灵明”,所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这位思想家是A王阳明B李贽C朱熹D王夫之38、(河南省漯河市2012届期末调研考试)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感
本文标题:高三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31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