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训练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训练答案课时训练1《长恨歌》1.解析:A项,读音依次为:jiōng,jiǒng,jiǒng,jiǒng;B项,读音依次为:dì,tì,dì,tí;C项,均读:diàn;D项,读音依次为:chuò,nào,zhào,zhuó。答案:C2.解析:A项,“霄”应为“宵”;B项,“采”应为“彩”;C项,“潇”应为“萧”。答案:D3.解析:A项,“悄然”意为“忧愁的样子”;B项,“去”意为“离开”;D项,“谢”意为“感谢”。答案:C4.解析:C项,“回眸”二句,目的是突出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答案:C5.解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这是一首绝句,诗歌的前两句写唐玄宗夜闻雨声,在“乱铃声里”因思念杨贵妃而“倍沾襟”,后两句议论,面对军中死去的将士,唐玄宗却“不动心”。很明显,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唐玄宗不问六军生死、国家兴亡,只是念念不忘亡妃的荒唐行径揭露无遗,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言自明了。答案: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以军中将士之死与杨贵妃马嵬之死作对比,谴责了君王“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行径。6.解析:(1)描写的景物即诗中的意象,颔联中的“和风”“啼鸟”,颈联中的长在河畔的草、树上的小花都是表现春天生机的景物。这些都是让人感到愉悦的景物,而诗人在尾联写到了自己“沦落在江州”,可见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了反衬的作用。(2)根据“沦落”一词可推知,诗人的情感是伤感的,消沉的,春天来到自己家乡却找不见自己,而自己只好让春天传信,传达自己的沦落之苦。答案:(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乐景写哀情(反衬)。(2)尾联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到江州的伤感消沉。尾联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诗人却找不到,而诗人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感情含蓄蕴藉。7.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琵琶行》中诗人对当时环境的描写以及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展开联想和想象。在组织语言时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注意句式的整散结合,力求语言生动形象。答案:浔阳江头,月光如水,琵琶女一袭青衣端坐船头。她怀抱琵琶,纤纤玉手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如潺潺流水,与清风明月相应和。8.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把句子的主干排列好,然后将枝叶部分放到句子的相应位置,注意不要遗漏原有信息。答案:(1)《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含蓄地批判其政治之腐败并极力讴歌其爱情之忠诚的长篇叙事诗。(2)白居易创作了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及含蓄地批判其政治之腐败并极力讴歌其爱情之忠诚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课时训练2湘夫人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1.解析:A项,“散落”中的“散”读“sàn”,其余读“sǎn”;B项,“丧钟”中的“丧”读“sāng”,其余读“sàng”;C项,“大大落落”中的“落”读“luō”,其余读“luò”;D项,均读“guān”。答案:D2.解析:A项,“粹”应为“萃”;C项,“彩”应为“采”;D项,“振”应为“震”。答案:B3.解析:A项,“袅袅”意为“微风吹拂的样子”;B项,“实”意为“充满”;D项,“开”意为“开创”。答案:C4.解析:A项,“时不可兮骤得”的意思是“美好的时光不可轻易得到”,而不是指“时机”。答案:A5.解析:(1)鉴赏时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代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做到不遗漏要点。(2)除了借代和用典,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还有对偶(仗)、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诗人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诗人“敢爱死”对比;诗人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答案:(1)①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②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③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6.解析:(1)本词从多景楼的气势写起,自“江左”至“古徐州”,再“连山”,再“危楼”,镜头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词人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从而激起人们奋发图强的勇气与挥戈跃马的豪情。(2)从“古今愁”的表面意思可知:“愁”包括两个方面,即“古愁”与“今愁”。对“古愁”的理解要结合上下片中所写的古人古事来分析,而对“今愁”的理解则要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与抱负以及注释中提及的背景。答案:(1)本词的前四句按照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鸟瞰到局部的顺序描绘了一幅辽阔壮丽的画面,与后面所描绘的历史场景相呼应,为全词定下了悲壮的感情基调。(2)①古愁:a.虽然当年孙刘联合大破曹操,但终为魏国所灭;b.西晋大将羊祜终生志在灭吴而未能亲见东吴的灭亡。②今愁:a.宋朝不敢再发兵收复失地;b.自己在偏远之地做官,有着满腔的爱国豪情却得不到君王的重用。7.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屈原怀石投汨罗”这句话进行分析,想象屈原在汨罗江畔的绝望心境;其次,所写内容要符合人物身份;再次,注意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答案:茫茫的江水,一袭白衣,披散的头发,一个苍凉的背影在如血的残阳下愈显孤独。屈原立于江畔,深情地环顾四周后,怀抱石头,毅然决然地纵身投入了江水中……滚滚的江水呜咽着,似在为其鸣不平,这残阳下的背影被定格为永不褪色的镜头。课时训练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1.解析:A项,“徊”应读“huái”;B项,“和”应读“hè”;C项,“簟”应读“diàn”。答案:D2.解析:A项,“皇”应为“黄”;B项,“殆”应为“怠”;D项,“带”应为“戴”。答案:C3.解析:A项,“鉴”意为“照”;B项,“景”通“影”,意为“月光”;C项,“尽”意为“全,都”。答案:D4.解析:“隐匿了行迹”自然就会“发觉不了它”,可见⑤接②;先说难以发现,再说仔细看就能发现,可见②⑤放前面;后三句,由“看看”到“再看看”,可见③在最前;考虑到由近及远,可判断①在④之前。答案:C5.解析:(1)根据“醴泉”“山冈”“凤凰”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分析出“凤凰”的品性;这四句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独自一个,没有同伴,没有共鸣,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身一致的。(2)这首诗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这首诗借“凤凰”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的诗风著称,此诗就是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借写“凤凰”的遭遇抒发自己的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的生命孤独感。答案:(1)高洁(或“超凡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6.解析:(1)《越中览古》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苏台览古》主要采用借自然景物衬托人物感情的写法。(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那就是感慨人事无常,否定功名利禄。答案:(1)前者先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最后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上,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今日的荒凉,以乐景衬哀情。后者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觉。(2)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7.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题干中所给的诗句既是扩展的提示句,又是扩展的中心句。答题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能拘泥于诗句本身,而要把诗句的意境扩展开来。答案:纱帐被风吹起,一片叶子在地上翻转,瘦削的诗人披上衣裳坐了起来,一只小猫依偎在诗人身边不愿离开。8.解析:根据语段中心句来看,所写句子应展现生命的价值。另外,要注意句式的一致。答案:屈原沉吟江畔,九死不悔,用满怀高洁之志彰显了生命的价值司马迁含屈忍辱,发愤著书,用一部传世之史解读了生命的意义谭嗣同面对屠刀,仰天长笑,用一腔刚毅之血见证了生命的价值(写出两句即可)课时训练4春江花月夜1.解析:A项,“甸”应读“diàn”;B项,“汀”应读“tīng”;D项,“拂”应读“fú”。答案:C2.解析:A项,“委宛”应为“委婉”;C项,“心弛神往”应为“心驰神往”;D项,“决别”应为“诀别”。答案:B3.解析:A项,“滟滟”意为“波光荡漾的样子”。答案:A4.解析:A项,应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答案:A5.解析:(1)对曲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筛选即可。解答“白雪”的指代意义时可以联系“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词语。(2)判断手法时要注意景和情的关系,还要注意其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等。分析感情时要抓住曲中的关键词语,如“独对”“你团圆我却如何”等。答案:(1)蟾镜(古代楚国)高雅的乐曲(2)(1)写作手法:反衬(答对比、拟人亦可);情因景生(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答出一种即可)。(2)思想感情:此曲对月抒怀,以月的团圆反衬人的孤独,抒发了身世飘零,不得与家人团圆的孤独情怀。6.解析:(1)该题具有很强的指示性,“诗的前两句”即“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通过“关塞”二字可知,与戍守边疆有关,以此来说因为戍守边疆,年轻的丈夫要与妻子分离,而妻子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场景凄清动人。(2)诗人的情感是诗歌考查的重点,但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总是通过一定的表现手法来实现,诗句借对外物的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此外,诗人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带有感情色彩的事物来抒情;同时,该诗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方式又是别具一格,句句写心境。答案:(1)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年轻丈夫与妻子分离的凄清动人场面,丈夫为戍守边疆,无奈与心爱的妻子分别,而妻子只能站在楼台之上望着一步三回头的丈夫。(2)表达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7.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提取语段的主要信息“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以此作为主干句,然后把其余信息变成短句按正确顺序列出即可。答案:(1)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2)人们把它看作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它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3)它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8.解析:此题不是要求简单地对“中秋之月”进行描绘,而是要求在写景的同时,赋予“中秋之月”以人格化的色彩,从而做到虚实结合。在写法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将使得“中秋之月”具有人格的魅力,衬托手法的运用使得“中秋之月”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突出,更为生动。此外,整个文段还要能表达一个中心,如表达思乡之情、念亲之情。因此,要先明确写作的对象,由“中秋之月”联想到团圆、幸福、美满,寄托思乡念亲之情;同时,“月”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最具中国特色、最具中华传统文明特质的意象。答案:我望着一轮中秋之月,想起了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的月如一个银盘,在天空中垂挂着。月把一片片皎洁的银辉洒向大地,轻轻地亲吻着小院的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训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36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