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特点专题教案与例题详解
授课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比较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异同3、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教学难点1、了解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2、认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的精耕细作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历史悠久,素称发达。②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④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屯田制、均田制。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1.《秦律》的案例中有对“争牛”和“夺首”(争夺斩得敌人首级的军功)的判决,说明他们的财物和所得功勋,是可以得到国家法律保障的,这一措施的客观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A.有利于巩固井田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有利于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C.激发了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的生产积极性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解析:D本题考查国家的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秦”、“夺首”,结合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可知这一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井田制瓦解而不是巩固,A项错误,题干不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奴隶主已转化为新兴地主,C项错误。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析:D本题考查古代土地制度演变。解答本题要注意关键词“实质”。西周的“田里不鬻”是指井田制下禁止土地买卖;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是指允许土地买卖,即实现土地私有制。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3.如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得到初步开发,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应总体高于长江流域;且图片信息不能反映A项,故排除A项。由图中信息可知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反映该地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但不能得出经济发展“速度”快与慢的结论,故排除B项;C项不能根据材料得出。据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故D项结论与史实相符。4、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对宋代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宏观概括:“北不如南,西不如东”。强调:“北不如南,是量的差别,西不如东,则不仅是量的差别,而且是表现了质的差别。“宋代“西不如东”的质的差别,应该是()A.西部以自给自足为主,东部以商品交换为主B.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部以种植业为主C.西部以自然经济为主,东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D.西部农业发达,东部手工业发达解析:C经济上的质的差别,指的是整体经济形式上的差别,就宋代来说,指的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差别。畜牧业、种植业是按照具体的经济活动划分的,本身都具有自给自足和交换的特征;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西部地区无论农业还是手工业,都落后于东部,A项中东部商品经济相比于西部来说较发达,但不能说其以商品交换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5.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的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解析:C会馆是同一地域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由此可知①错误。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②③正确。会馆不存在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6.中国古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小农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A.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它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C.它满足了百姓基本生活的需要D.它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7、“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8、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取得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轻B、各诸侯国为了争霸需要注意生产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D、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9、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含义是A取消一切商业活动B限制与外国贸易往来C限制私人的商业经济活动D一切商品均实行专卖10、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产生的最严重的影响:A、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B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1、清代许多商人、工场主把从事工商业赚来的钱用来买田置地,发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剥削沉重B重农抑商政策C农民购买力低D土地经营的利润高12.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左图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左图右图D点拨:左图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右图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A、B、C三项。1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C点拨: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法指导】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商业也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辉煌成就,但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始终居于农耕经济的补充地位,深深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对农业和农耕经济,把握三条线索: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由原始的耒耜到战国使用铁器、牛耕,再到唐代曲辕犁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二是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三是农业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小农经济的演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农业经济区、手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都市的地理分布,形成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从长远的观点看待经济政策,认识其利弊得失。本专题知识与三大热点问题相关联:(1)三农问题。这是我国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是近年高考极为关注的内容。(2)市场经济。自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就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热点。(3)改革开放。“闭关自守”是改革的反面,明清时期因闭关锁国导致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事实,从反面说明了对外开放的正确性。【复习目标】课标、考纲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评价“重农抑商”、“海禁”(实质是闭关锁国)等政策,认识这些政策是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考点解析】考点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和工具的演进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发展趋势:刀耕火种——耜耕或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生产方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个体农耕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1、古代早期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线索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内容(1)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2)生产及分配方式: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占有他们的劳动果实。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瓦解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③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2.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出现秦国的商鞅变法等,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形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制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曹操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曹魏外,许多封建王朝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屯田。均田制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均田制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式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①原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地权和劳动者分离。②表现: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严峻,唐后期到宋代土地兼并更为激烈,无数小农破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与特点专题教案与例题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4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