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材料(经济史)
1惠安一中历史高考基础知识复习纲要(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经济基本特点。学习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井渠等著名水利工程,认识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等古代土地制度,知道除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外,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从行业主次、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土地所有制、水利兴修等方面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手工业生产方式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商业的发展市场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知识要点归纳】一、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P课本第3页)(一)生产工具的改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采用方式。2.“石器锄耕”: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金石并用: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4.铁制农具、牛耕:⑴春秋出现⑵战国推广,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⑶汉代牛耕得到普及⑷唐代江东一带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已基本定型。农具发展特点:材质不断改良;种类不断增加;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二)兴修水利和灌溉工具的发明——(P课本第4页)1.水利工程:都江堰(防洪、灌溉)、郑国渠;坎儿井(井渠法);治理黄河。2.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三)耕作方式的进步——从千耦其耕(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1.商周: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2.自耕农经济的艰难成长——(P课本第5页)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现。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生产单:以家庭为位——规模小、分散性;②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社会分工),③经营范围: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④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⑶.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⑷.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②官府剥削严重、社会动荡。③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社会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和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⑸.小农经济的影响:始终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是封建政府主要的财源;自然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与发展经济基础,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其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在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四)土地制度的演变1.土地所有制的演变⑴.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⑵.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商、西周时期实行第一:基本线索: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第二:名称来源: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名。第三:内容: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实质为贵族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承担一定的义务。生产方式: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第四:瓦解: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田出现;②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③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井田制逐步瓦解。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以立法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⑶.土地私有制的形式: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A.君主土地私有:由宫庭掌管,收入归君主私人开支。屯田制(三国)、均田制B.地主土地私有:来源广泛(贵族、军功将士、商人),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C.自耕农土地私有:自耕农经营,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税收入和社会秩序的稳定。2.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田庄经济———租佃关系★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1)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2(3)经营模式是“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4)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般原因:1.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四大要素。2.重要原因:生产关系的调整:包括所有制结构(对土地政策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赋役制度的调整)和产品的分配方式(整顿吏治、军队建设等)三个方面。3.其他因素还包括:稳定的社会环境;水利的兴修;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等。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课程标准】【知识要点归纳】(一)高超的冶金技术(P课本第15-16页)1.冶铜技术(P课本第15-16页)(1)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约15个世纪)商周时代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技艺成熟,种类齐备,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的秩序。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司母戊鼎。(2)冶铁业:生铁、块炼钢(春秋)——灌钢法(南北朝)——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东汉)冶金燃料:煤(中国最早):开始于汉代,普遍于北宋。焦碳:开始于南宋末年,流行于明朝。(二)衣被天下(纺织技术)——(P课本第16页)丝织业技术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相传于黄帝时期)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3.汉代丝织品华美轻柔,丝绸之路开通后,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号4.唐时期出现缂丝技术。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棉纺织技术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技术,江苏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3.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纺织原料:麻、葛——丝——棉(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从烧陶到制瓷)——(P课本第17-18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东汉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白瓷-制瓷技艺的重大突破。隋唐制瓷工艺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品。宋代景德镇“瓷都”。出现地方窑瓷体系。元代彩瓷时期(青花和釉里红);开始了彩瓷生产阶段。明代★斗彩、五彩瓷。清代粉彩、珐琅彩陶瓷出口唐代开始。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四)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1)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与农业相结合;规模有限,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至明中叶以后渐渐失去了独立的色彩。(2)官营手工业:西周开始至明前期一直占主导地位。政府出原料,由世袭的工匠在固定的地方集中,生产指定的产品,统一管理,产品质量高。优势:规模大;资金雄厚,分工细密和工匠技术高超;管理严格;产品质量高。弊端: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手段剥削。(3)私营手工业: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发展起来,发展:于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古代手工业的主导经营方式。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P课本第18-19页)①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②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④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⑤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⑥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⑦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三.古代商业的发展——(P课本第21页)【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学习要求概述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从发展繁荣阶段、市场管理、城市经济功能、区域性商帮、政府商业政策等方面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要点归纳】(一)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内容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学习要求列举汉、唐时期丝织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列举宋、明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列举商周、春秋、汉、唐、宋时期冶金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列举古代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从手工业经营形态、与农业的关系、主导地位、世界地位等方面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1.商业发展⑴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商业(物物交换)。⑵商朝: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⑶西周: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⑷春秋战国: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各国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出现商业中心。⑸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对外贸易兴盛,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⑹宋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集镇夜市兴盛。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出现最早的纸币。⑺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高峰期。⑻明清:工商业市镇出现;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广泛使用白银;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2.城市繁荣⑴城市职能的变化:①周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受严格限制;市与坊分开。②宋代,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已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③明清,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的形成。⑵商业都会的崛起:①汉代以长安、洛阳等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形成。沿丝绸之路兴起许多繁盛的城镇。②唐宋代已出现长安、洛阳、扬州、东京、临安等商业大都市。海上“陶瓷之路”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广州、明州、泉州、杭州等繁盛一时。③明清在手工业、商业繁荣的江南地方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二)古代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P课本第23-24页)含义: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1)原因:①农业是社会主要的经济部门,是政府财税的主要来源。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法家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崛起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2)表现:一是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二是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三是重征商税。①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重农抑商。②汉代:实行歧视商人的政策。政府全面控制工商业,打击私营工商业。“重租税以困辱之”。③中唐以后抑商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商人在政治和法律上仍受到歧视。④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3)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在实行的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凝固和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2.海禁政策:⑴.原因: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②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③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为防“外夷”入侵。⑵.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⑶.影响:海禁政策政策实际上是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在国家对外政策上的反映,也是君主专制统治在经济上的反映。海禁政策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民族自卫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材料(经济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4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