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高三历史百日冲刺复习策略例说
第1页共6页高三历史百日冲刺复习策略例说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周建文时至二月,距离新一年的高考不足百日。经过两年多的辛苦教学和精心打磨,我们带领学生进行了无数次的历史“穿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去匆匆,用时间和汗水书写着“指尖上的未来”。在帷幕即将落下之际,人人都期盼着我们能有一个完美的“回归”。在振作精神、踌躇满怀的同时,我们时时都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其一,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截止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其二,我们的复习教学如何体现与现行高考的接轨?其三,如何才能提高高三历史百日冲刺阶段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一)采用传统的三轮复习的一些思考通常,我们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三轮复习法。即第一轮是章节复习,是历史专题式的基础知识“网络化”阶段。复习目标是抓“点”——串“线”——铺“面”——织“网”,构建成“点、线、面、网”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师生共同精耕细作,达到“胸有成竹”。【展示学生整理作品】第二轮专题复习(通史复习),是历史通史式的主体知识“问题化”阶段。复习目标是针对近几年高考的常考点,做专题式的专题串讲。引导学生做通史意识下的纵向梳理和阶段结构、年代结构下的横向整合,适当关注时政、寻找主干知识的整合角度。达到中外贯通,“顶天立地”。第三轮模拟训练、查漏补缺。是历史知识与能力“全面内化”阶段。复习目标是进行针对性训练,查漏补缺,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尽量地调整到高考的要求。达到内化升华,“舍我其谁”。到现在这个时候,基本上应该完成了一轮复习,进入二轮复习。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是基于对学情的理性思考。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通史阶段特征不明确。特别是通史知识结构模糊。二是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内涵理解不清,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尚不准确或者掌握不熟练。三是学生储备的知识散、乱、孤、死四是运用历史学科语言阐释问题能力较弱。五是学生提炼新材料的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较弱。选做题失分严重,开放型问题不方法不当。第二,是基于考情的理性思考。从近几年新课程卷看命题规律:●试题远离教材,淡化了知识记忆能力;●突出了材料解读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强调了历史事物和概念的深层理解能力;●强调了对历史问题独立思考能力;●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能力;●强调了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第2页共6页●注重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2013考题第40题实际上是中西海洋意识比较;第41题是汉唐地方行政制度比较;第45题是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比较;第46题是洋务派和维新派办报比较;第47题是海湾战争与越南战争比较。)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力图通过“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能力考查归根结底是在考查基础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其核心仍然是考查学生“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因此,夯实基础,守住阵地是高考取胜的秘诀和法宝。学生高考失分的原因:①基础知识欠缺。“三基”不扎实,教材不熟、运用不活、理解不透是普遍问题。②阅读能力欠缺。读不懂材料。③学习习惯欠缺。浮光掠影,马虎跳读,没有刻划,没有淘汰。④解题技巧欠缺。技巧不熟练,应变能力差。⑤逻辑分析欠缺。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⑥文字表述欠缺。归纳概括能力欠缺,学术语言表述能力弱。⑦文史常识欠缺。不喜欢记忆,积累不够。⑧读图识图欠缺。史图脱节,空间概念模糊。⑨答题规范欠缺。书写不工整,书写不规范。⑩心理性格欠缺。以上十点,归纳起来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原因。第三,是基于考题的理性思考。连续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都体现了突出历史阶段特征,重视历史横向与纵向的联系比较(尤其体现在主观题中),即更加凸显从事件结构向阶段结构和年代结构转变。(所谓事件结构,是指通过学习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所谓阶段结构,是指通过理解某一历史阶段的主要阶段特征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所谓年代结构,是指通过理解若干年间(如每十年)的历史特征来把握整体的历史内容。)【举例】因此高三历史复习要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使历史知识体系化、网络化。由于新教材打破通史体例,采用历史专题纵向体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体系分开,时代横向联系较弱,在复习中,必须要重新整合,优化知识结构。适当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通史知识体系,进行学科知识体系的重新整合,特别是加强历史的横向以及纵向综合,打通必修与必修、必修与选修之间、中国史与世界史的通道,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整体性认识。通过这一过程把握主干知识,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自如地置于网络之中或从知识网络中抽出需要的知识点。逐步提高学生知识联系、迁移运用的效率,提高学生宏观驾驭知识的能力。第四,基于对史学研究新动向(从专题式研究向主题式研究迈进)的认真思考。所谓专题式研究,就是能够把若干孤立的事实按一定的观念和逻辑组合在一起的问题。所谓主题式研究,就是能够拓展专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问题。历史课标中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从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这一趋势体现明显,历史学科的主题命题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单元式的主题命题(基于教材);第二层,学科式的主题命题(学科内综合);第三层,学习领域式的主题命题(跨学科)。【举例】什么样的知识是容易储用的呢?艾宾浩斯研究表明:学习的量越大,需要学习的次数就越多。所以,我们认为“毕其功于一役”的“一遍清”复习方法可能不大适合我们的学生,只有时序化的知识,系统化的知识,逻辑化的知识,联系化的知识才能武装我们的学生,从容应考。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复习需要有层次性,需要循序渐进,如果只是进行一轮复习,第3页共6页就会造成知识不够系统化,比较零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答题的时候很难联系起相关知识,我们的学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二轮复习,在一轮理解和记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更有利于学生今后联系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二轮复习后,我们还准备留有三周左右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教材,同时还要辅以一定的模拟训练,以保证学生保持一种临考的状态。这样,学生才能把前面复习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基础扎实了,知识系统化了,这才是高考前的最佳效果。(二)冲刺复习中的思路及策略思考复习的原则是:巩固(巩固一轮复习成果)、完善(知识体系)、综合(方法、规律、解题能力)、提高(训练,周考,讲评)。复习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高考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应试技巧。一、课前我们研什么?1、加强对“一标”、“两纲”与“三卷”的研究,提高复习的针对性。《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三年新课程地区高考试题,(所以我们课堂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解读课标,考纲,明确考试目标与要求,牢牢把握《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减少复习的盲目性)【例】明清时期的中国(整体把握)(PPT)2、加强对教材的研究,突出显性知识,挖掘隐形知识,提高复习的实效性。为应对日益提升的能力型高考,必须依托教材,夯实基础知识,按照考点要求梳理教材,对每一个历史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以及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进行认真分析,并将其放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去理解和把握。因此我们课堂设计的第二个环节就是重新整合,优化知识结构,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通史知识体系。【例】明清时期经济的变化、政治的变化、思想文化的变化(PPT)3、立足“三维”目标,依托材料的设计来深化问题探究,培养学科能力。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价值和效果是通过学生这一主体体现的,复习课真正要关注的是学生学进去了没有,理解透了没有,教师教学的功夫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或指导,或启导,或引导,或疏导,老师讲的再好水平再高,那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教学改革倡导一种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选取合适材料通过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来突破重难点,深化问题探究,把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课堂活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活动过程中注意方法指导,努力创建高效课堂。【例】合作探究一:关于资本主义萌芽(PPT)材料和问题:见PPT活动设计:学生做题,学生点评,教师点拨。方法指导:(1)“指出”和“概括”属于同一思维方法,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来,“根据材料”答案就在材料中,你只要整理、归纳,注意条理清晰。人人都可以做好做对。(2)注意用“分值”反向推断答案。(3)抓住关键信息“大织户”、“雇人”、“市场”。【例】合作探究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PPT)材料和问题:见PPT活动设计:学生回答,学生点评,教师点拨。第4页共6页方法指导:(1)注意依据材料作答。材料源于教材,围绕主干知识,但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的拓展补充,甚至是与教材不一样的观点。(2)思维层次:理解“一手伸向未来”的含义——明确材料二观点——两者联系。答题层次:摆明观点——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主张:实行法治;建立监督机构;限制君权。(2)能。因为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性发展。如限制君权,建立监督机构,继承了民贵君轻思想,又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代表着社会趋势。二、课堂上我们作什么?讲——讲难点、讲联系、讲概念、讲思路、讲异同、讲误区1、阐释清楚课本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的不留下认识理解上死角和含混不清之处。【例】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PPT)2、必修与选修比照,全面认识历史做好知识联系。【例】关于西欧封建社会后期民主主义的兴起问题。(PPT)3、讲解清楚历史概念,灵活应用中不离其宗(历史概念就是反映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包括历史理论概念和历史知识概念。)【考题】伏尔泰说:“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久。下列关于英国栽培“椰子”的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封建专制统治B.颁布《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C.通过《王位继承法》进一步削弱了国王的权力D.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并得以完善经历了一个过程【解析】“椰子”指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指导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才处于统而不治地位。故选B。4、在教学中要阐释清楚历史现象的本质性的含义,建构其内在联系。(这一认知过程既是知识的深化和延展,也是整体性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和养成。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种能力的日渐形成毫无疑问会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例4】关于中国先秦时期的政治演变问题。(PPT)5、讲比较,主要是讲清问题的角度、回答的切入点【例】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联系“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模式”、“制度创新”)(PPT)【例】苏(俄)联与资本主义同时代的比较(PPT)【例】“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他制度的比较(PPT)【例】《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在人权方面的异同点(PPT)6、讲易混点【例】民主与共和(PPT)【考题】(2009全国文综一)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第5页共6页【解析】D“不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否定封建世袭爵位的制度,体现共和主义的原则。【例】古今民主、民本思想导——导思路、导史观、导关联、导整合、导方向1、科学合理引导学生作通史阶段划分。【例】以世界近代史为例,分为两段认识。(PPT)【展示学生整理作品】2、引导学生以重要时间段为单位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树”【例】近代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PPT)3、以史观引领,对考点进行解读或整合。①革命史观:革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百日冲刺复习策略例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4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