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工作指南汇总
附件1: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2014年3月i目次第一章总则.....................................................11.1编制目的..................................................11.2适用范围..................................................11.3编制依据..................................................11.4术语与定义................................................21.5指导原则..................................................31.6组织编制单位..............................................3第二章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42.1建立清单..................................................42.2确定重点调查对象..........................................52.3第一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102.4第二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初步采样方案.......................112.5第二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详细采样方案.......................172.6第三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192.7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202.8地下水污染问题和成因分析.................................22第三章质量控制..................................................233.1总体要求.................................................233.2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233.3样品采集质量控制.........................................253.4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283.5质量控制资质管理.........................................31第四章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334.1建立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数据库.........................334.2建立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334.3编制成果图件.............................................334.4构建信息平台.............................................34ii附录A(规范性附录)清单表格.....................................35附录B(规范性附录)基础信息表格....................................57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下水测定指标...............................119附录D(规范性附录)土壤测定指标.................................132附录F(规范性附录)水文地质分区代码表...........................136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下水监测分析方法...........................138附录F(规范性附录)地下水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允许差.....................................................147附录G(规范性附录)矿山代码表...................................1511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增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1.2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典型污染源周边的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可供其他污染源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参考。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2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6889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2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地下水: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是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包气带/非饱和带: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水。承压水: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补给区: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径流区:含水层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3排泄区:含水层的地下水向地表排泄的范围。水文地质单元:具有统一补给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地下水污染: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质变化朝着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关注区域:污染场地中当前存在污染或潜在发生污染,在调查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区域。1.5指导原则(1)针对性原则:针对污染源的特征和潜在污染物特性,进行污染物浓度和空间分布调查,为污染源的地下水环境管理提供依据。(2)规范性原则: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污染源地下水环境调查过程,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性。(3)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虑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和专业技术水平,使调查过程切实可行,可满足确定污染程度、范围和开展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调查。1.6组织编制单位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组织,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所、环境保护部华南所、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等单位起草编制。4第二章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分为建立清单、确定重点调查对象、不同阶段的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水质和污染现状评价、污染问题及成因分析等步骤。2.1建立清单建立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工业污染源、矿山开采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石油销售储存区(加油站和储油库)、农业污染源(再生水农用区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厂)、高尔夫球场等“双源”清单,完成“双源”调查对象清单表的填写(见附录A),构建完整的“双源”清单数据库。完善清单工作主要包括:2.1.1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建立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清单,主要包括水源地名称、所在地区、所属水文地质单元、地理坐标、服务人口、取水量、监测指标及频次、水质类别、超标指标及倍数和超标原因等,完成不同调查对象清单表的填写。水源地清单建立以资料调研为主,现场实地调研为辅。资料来源包括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报告,水源地供水勘察报告、水利普查和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等。2.1.2污染源污染源清单信息主要包括污染源名称、所在地区、所属水文地质单元、地理坐标、重点污染源基础信息、监测井信息和水质5监测状况、主要污染指标等信息。完成不同污染源对象清单表的填写。污染源清单建立以资料收集为主,现场实地调研为辅。资料来源包括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详见表1。表1污染源清单填报范围、资料来源及归属部门编号污染源类型填报范围资料来源资料归属部门1工业污染源县级以上(含县级)工业园区、重点行业工业污染企业、废弃场地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环保、发改2矿山开采区大中型矿山矿山调查表、污染源普查国土、环保3危险废物处置场全部污染源普查环保、住建4垃圾填埋场正规垃圾填埋场和200吨以上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污染源普查环保、住建5石油储存销售企业全部加油站及储油库名单、环评报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环保、工商、安监、网络地图等6农业污染源再生水农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水利普查、污染源普查水利、环保7高尔夫球场全部环评报告发改、环保2.2确定重点调查对象2.2.1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2.2.1.1针对城镇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至少采集一个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源取水口水样,进行一次全指标分析,选取水质结果存在人为污染造成超标的水源地。2.2.1.2全指标分析后取水口水质无人为污染造成的超标,但水源地保护区内地下水存在污染的水源地。2.2.1.3若水源取水口和保护区内均不存在污染,但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存在石油储存销售企业、矿山开采区、工业污染源、垃6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农业污染源(再生水农用区、规模化养殖场)、高尔夫球场等污染源的水源地。2.2.1.4圈定重点调查地下水水源地调查范围。2.2.1.4.1孔隙裂隙水源地(1)优先以水源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区;(2)若水文地质单元范围过大(面积大于300km2),水源地调查区包括水源地保护区(包括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内部所有区域)和扩展调查区,在核定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和范围的基础上,以二级保护区边界为基准,沿地下水流向向上游拓展地下水1,000天流程等值线为边界,将该边界圈定的范围作为扩展调查区。若所圈定的拓展调查区边界范围内存在如下情况,则需按如下方法对边界进行修订:(1)存在另外一个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则取两个水源地地下水分水岭作为该方向的边界;(2)若存在目标含水层的天然边界,则以其为边界;(3)若目标含水层为承压含水层,则以该含水层补给区为边界;(4)若边界附近存在地下水污染现象,则应将其污染源纳入边界范围内。2.2.1.4.2岩溶水源地在地下河发育的岩溶区,优先以水源地所在的地下河系统为单元,确定为水源地调查范围。水源地地下河系统范围较大时,(地下河主管道长度大于5km时),调查区以水源地所在的地下河出口或泉点、天窗等为起点、沿地下河主管道上溯5000m设定,暗河如有支管道,则沿地下暗河支管道顺延上溯至5000m,宽度则沿地下河主管道和一级支流管道向两侧各延伸600m水7平距离,污染物极易进入地下的负地形区,如落水洞(消水洞、漏斗、竖井)亦纳入调查区,范围为负地形所处
本文标题: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工作指南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4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