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高三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高考题与答案分析
1.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指的是华丽的衣服等贵重商品,不是一般老百姓必须的;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指的是盐铁等生活必需品。物值不同,因此不能以南北运输数量判断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该地区商人云集,在全国贸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排除B;材料中无法体现直接物物交换的形式,排除C项;南货与北货有不同,因此地区生产的分工,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D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区域分工和长途贩运考点1: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古代商业发展:①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②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④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城市里坊市分开⑤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⑥明清: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2.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D不符合明清加强重农抑商的事实;C夸大了官员经商现象;材料大意为:商人侨寓扬州,经营盐业和典业,获得了巨额的财富,购买了豪华的园林,又捐钱买官,既驰骋于商界,又混迹于官场,沉溺于有钱有势、亦官亦商的富贵生活之中,乐不思蜀,定居在扬州,连自己的家乡也懒得回去了。这反映了社会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B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商业发展对社会风气的影响3.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知A项表述正确;“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说明官员对商人的歧视仍未改变,商人的政治地位依旧地下,B项正确;商人骑装饰华丽的马就受到政府的限制,说明其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D项正确;题目只涉及统治阶层对商人的限制态度,未涉及人民群众的态度,故C项中“全社会”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宋代商人地位考点1:主要经济政策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但是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较之前代有了较大发展,排除A;元代设澎湖巡检司,将台湾纳入中央管理之下,故其不曾有自己的货币体系,排除C项;经济发展迟缓主要看工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和商品交易量,排除D项。之所以出现该现象,是因为清初台湾被郑氏后代占据,两岸对峙。康熙时虽收复台湾,直至乾隆时期,两岸经济交往并不密切,台湾竟多用宋代货币,B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古代大陆与台湾的经济联系5.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缓和土地兼并应从土地制度的调整入手,材料未显示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A;手工业者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客观上维护了士农工商的划分,说明其难以转化为其他社会阶层,因此排除B;人身控制的严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C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工官和匠户6.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是交子,只在局部地区使用,材料强调“诸州”,因此该券不是交子;飞钱是在唐代诞生的,排除B;材料未提及因国家财政的需要而向民间举债,也无发放利息的说明,因此并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C;材料中的“券”是专门代替钱币的一种凭证,商人携带这种券可以免去携带大量现金交易的麻烦。因此D符合题意。该券不具备流通职能,排除A。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宋朝商品经济(金融业)的进步7.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均田制下,国家把手中所掌握的“无主荒地”而不是全部土地(农民、地主和国家)分配给农民,分露田与桑田,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故D项正确;政府所授之田只是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A项“全部归国家所有”说法错误;均田制下农民部分所受之田要收归,不得买卖,排除B项;C项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说法是错误的,农民还需承担兵役徭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均田制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土地制度: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⑶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4、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8.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较之前代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根据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可知宋代土地兼并激烈,且只要存在土地私有,兼并就会出现,不抑制兼并只能导致更加激烈,排除C;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材料无法体现。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判断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政策9.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考古挖掘来看,秦魏墓葬出土了成套的铁制农具,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在当时普遍推广。作为生产力的主要标志,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ACD三项仅从墓葬出土本身无法得出。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铁农具的使用10.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汉高祖时期实行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到汉文帝时期,商人的法律地位低但已经富贵,百姓们纷纷放弃农业,转而去经营商业。材料中没有提及农民贫困的原因,故B不正确;“俗之所贵(商业),主之所贱”说明汉文帝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故C错误;根据所学重农抑商是对农民的一种保护,并不背离农民的意愿,排除D。A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考点1:主要经济政策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1.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
本文标题:高三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高考题与答案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5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