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高支模板施工方案ok
1一.编制说明根据有关规定及本工程实际情况,拟将本工程高架支模按如下三部分考虑:A.本工程1、3号楼首层高度最高约达到6.1m(该处模板工程的满堂架需从-1.0m搭设至5.1m);B.地下室模板支设高度最高达到4.8m。C.2号楼首层高度最高约达到6.0m(该处模板工程的满堂架需从-0.9m搭设至5.1m);二.拟采用的施工方案1.1、3号楼二层模板支设按如下要求进行:考虑该处最大模板支设高度为6.1M,主梁尺寸为200*600,次梁断面为200*500,板厚为15CM,模板支撑系统采用18厚胶合板,50*100木枋,φ48*3.5钢管组成满堂脚手架,水平步距为1.3M,架高1.65M,纵横两个方向设置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º~60º之间,梁底木枋间距按25CM施工,板底木枋间距则采用30CM。2.地下室顶板模板支设按如下要求进行:地下室顶板模板模板支设高度最高达到4.8m,主梁尺寸最大为400*1200,次梁断面最大为300*700,板厚为25CM,模板支撑系统采用18厚胶合板,50*100木枋,φ48*3.5钢管组成满堂脚手架,水平步距为1.3M,架高1.65M。梁底木枋间距按25CM施工,板底木枋间距则采用30CM。3.2号楼二层模板支设按如下要求进行:2考虑该处最大模板支设高度为6.0M,主梁尺寸为200*600,次梁断面为200*500,板厚为15CM,模板支撑系统采用18厚胶合板,50*100木枋,φ48*3.5钢管组成满堂脚手架,水平步距为1.3M,架高1.65M,纵横两个方向设置剪刀撑,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º~60º之间,梁底木枋间距按25CM施工,板底木枋间距则采用30CM。三.施工方法1.材料准备A.细读施工图,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各类构件的数量及规格,为绘制配模图作好准备。B.进场的木枋要经检验合格,对部分弯曲的木枋要用平刨机刨平,并保证木枋的横截面高度误差控制在2mm内。C.进场的钢管要调直,并根据现场实际楼层高度选择进场钢管的高度,配可调支座。D.进场的扣件及时清洗,更换锈蚀或“咬死”的螺杆。2.施工工作面准备A.轴线和细部线测放完毕,办理完复核手续。B.对偏位柱筋调整到位。C.对前一层施工层中的施工误差或错误进行检查,并出具处理措施。3.施工人员教育准备A.安全教育3I.进场人员先必须经过项目安全员、主管工长、劳资员及保卫组织的项目安全常识系统教育,并建立相应的档案资料。II.现场施工队伍分派给工长并分配到工作面后,应由项目主管工长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及特点作安全技术交底,并形成相应记录。安全技术交底应有针对性,能针对施工过程中阶段性出现的特定性的安全问题及隐患作出明确交底。B.技术教育I.通过项目技术负责人及主管工长、内业、劳资参与的入场技术教育,施工班组应对项目的质量要求,有共性的质量通病的过程预防有感性认识。II.在施工工作面的第一阶段作业展开后,项目技术负责人、主管工长应在现场对一些具体的施工节点处理及质量通病的预防处理措施作现场交底,并形成记录。工长负责贯彻实施、落实到底。四.超高模板工程1.基线复核及细部线测放A.测量员根据建筑物的控制线测放完轴线后,主管工长应做以下三种复核:首先,复核轴线与控制线间的关系是否正确,其次,复核控制线上下层间是否吻合,最后,复核边梁轴线与下一层的边梁轴线是否吻合,偏差是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B.在基线复核正确无误后,才能进行细部线的测放。细部线测放时需有工长现场指导及跟班复查。C.柱模线弹好后,应在外围20cm处弹出参考线,以利于支模后的模板位置校核。2.模板的配置及发放4A.梁支模方式采用侧模包底模的的方式,故梁侧模与底模均同梁标注尺寸。B.绘制配模图:参考模板模数与梁板净空尺寸,对梁板进行组合配模,以求最大限度的保证材料使用率,减少浪费。C.配模采用专人,并设置专门的木工车间,采用合金钢锯片配模,保证锯路的平直。配置成型的模板需用手电刨将锯口边缘刨平整、光滑,以保证模板拼接时的接缝严密、不漏浆。模板配置完毕后应分类堆放,并做好标识。D.模板半成品投入使用时,实行按量配额发放制度,做到材料出入有记录。最大限度减少浪费。3.钢管架搭设A.钢管使用前要调直,保证支模的平整度。B.钢管支模架的搭设应根据轴线统一规划,为保证现场施工过程中的观感,本工程要求钢管立杆纵横应通线,水平杆应高低一致。立杆在在梁两侧的间距可适当缩小。C.钢管满堂脚手架外挑架搭设时,倾斜度可适当加大,并保证梁底木枋外挑长度大于1m和立杆露头长度不小于1.5m。通过在露头杆上绑水平横杆起到工作面安全维护的作用。D.支模架搭设注意事项:1、必须使用合格材料,地基应夯实,立杆应在夯实平整的地基上。2、间距必须按方案进行,不能加大间距,立杆必须在同一垂直线,水平方向纵横成线。梁底加密钢管的位置和尺寸必须按照方案进行。3、立杆底部支承结构必须具有支承上层荷载的能力。立柱底部应设置木垫板,5木板至少为0.2*0.2m,木枋至少0.1*0.4M,禁止使用砖及脆性材料铺垫。4、必须设水平支撑和剪刀撑。①剪刀撑应纵横两个方向设置②剪刀撑顺主梁方向搭设三道,每个4步,两个剪刀撑中留一个空挡。③每组剪刀撑跨越立杆根数为5根,斜杆与地面夹角在45º~60º之间④剪刀撑斜杆应尽量与立杆进行连接,底部斜杆的下端应置于垫板上,严禁悬空⑤剪刀撑斜杆的连接均采用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0.5M,设置2个旋转扣件。5、搭设架子必须在垂直方向,水平方向按50%错开接头,所有立杆必须落地,不得在水平杆上加悬空立杆。6、扫地杆必须按要求进行搭设,两根立杆之间的扫地杆下面必须垫至少一个木枋和木楔,并使之直接承重。同时,木枋和木楔下面必须垫木板或木枋,至少为0.05平方米。7、根据层高选择立杆,并配以可调支座来调节高度,水平杆必须扣接在立杆上,不得相互扣接,扣件螺帽一定要拧紧。8、立杆竖接和水平杆横接一定要采用直角扣件,保证竖向传力和水平观感。9、如遇底层无混凝土面时,为保证地基土夯填密实,需铺垫SP-70钢框模板或木枋增大立杆接触面积,减少沉降。10、增设扫地杆时,应尽量将扫地杆置于混凝土梁或其他混凝土结构上。11、加密斜撑,将端头斜撑在混凝土地梁或承台上,增强整体抗变形能力,必要时,搭设支模钢珩架提高支模架抗挠曲能力。4.模板支设A.施工顺序柱模6梁底板模→一边梁侧板模→平台模扎筋封另一侧模。B.模板支设I.梁底板模支设梁底板模支设时,必须通线,保证梁底平顺。梁底板模标高要严格按设计标高控制。梁底板模支设时要严格按要求起拱,无设计要求按2/1000起拱。梁底板模接缝应在木枋上面,避免漏浆。梁底木枋中心间距控制在25cm.。在梁底模板1/3处设置一块长约40cm的小板,作为模板快拆体系回顶板。II.侧模支设梁侧模板接头宜留在梁中,利于加固。梁侧模板接口应平顺、严密。梁侧模与底模拼缝应严密,不漏浆。梁侧模板支设时,上口应通线,保证侧模垂直度。处理好梁柱接头:梁侧模相拼接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出拆模的先后顺序,再确定其相交及叠合方式。III.平台模板支设平台模板是在梁侧模通线后及垂直度检查无误后开始铺设。平台模板铺设之前应先检查侧模是否加固到位。平台模板使用前应进行对角线拉尺检查模板是否方正,保证模板拼接时的严密。平台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规格检查,并将尺寸(长、宽及厚度)有偏差的模板划分成大、小类别使用,保证拼缝的严密。7平台模板铺设应特别注意与侧模拼接的拼缝的严密。模板拼接时,相邻两块模板高低差不得大于2mm,拼缝宽度不得大于2mm。IV.柱模支设柱模边口应刨平直,保证接缝严密不漏浆。梁柱接头模板按附图施工。柱模底部应留出清扫口,及时冲净残渣。模板拼接时,小块模板拼接头应留设在梁跨中部,利于加固。C.模板加固I.柱模加固柱模加固均用对拉双向螺杆加固法。另柱中必须用400或850的铁筋作衬铁。有背枋时,底部间距应不大于50cm,顶部间距不大于70mm,第一道加固离地面高度不应大于30mm;无背枋时,底部间距应不大于25cm,顶部间距不大于40mm,第一道加固离地面高度不应大于15mm。柱模加固木枋截面高度应一致,使加固点均匀受力,保证混凝土面的平整度。梁板一次浇筑时,每根柱应设3-4道定位箍,并连接在满堂支模钢管脚手架上,保证柱子的整体稳定、不偏移、扭曲。柱子独立支模时,每根柱应设3-4道定位箍并四相支撑在可靠支座处。施工中应加强对柱模的检查,利用定位参考线复核其底口位置是否正确,再通过吊垂直度控制其垂直度和截面扭曲。II.梁模加固梁截面高度大于800mm时,应采用对拉螺杆加固,至少两道;梁截面高度低于800mm时,一道螺杆并用斜撑加固。低于600mm时,一道撑;大于600mm时,两道撑。8斜撑加固应注意:a.梁侧模拼缝处应用斜撑撑牢。b.梁侧模背枋接头处或端头必须用斜撑撑牢,且侧模背枋端头间距不得大于200mm。c.梁侧模底口封口条的宽度不应小于12cm,每排钉不应小于3颗。钉压条时,应将压条倾斜成30°左右的倾角先钉外侧处的一排钉,再将压条敲打至水平(施加水平预压力),最后加钉其余两排铁钉,从而保证侧模与底模接缝严密不漏浆。d.外边梁外侧模板加固一律用两道撑,并保证支撑的稳定性。所有侧模及木枋接头处均须斜撑撑牢。斜撑间距不得大于600mm,斜撑必须有足够的刚度。e.外边梁与柱模交接处应加密支撑,杜绝用铁丝拉固。f.梁侧模锁口枋应与侧模上口平齐,为平台模的加固创造有利条件。g.模板验收通过后,应在梁底模块拆板下增顶快拆立柱。III.板模加固板模底木枋间距应控制在30cm。每块板平台木枋截面高度应一致。木枋底部水平承重钢管必须用顶托顶紧,杜绝无承重钢管支模或将木枋的一端支撑在侧模背枋上。平台模应控制好承重木枋在靠梁侧模处悬挑长度。IV.节点加固a.梁柱接头:侧模与柱边模交接时,应在接缝处用木枋加固,木枋下端应作为柱模背枋至少9用两道柱箍夹紧。b.柱模接头:柱模接头处应用木枋过度,该处对拉螺杆间距适当缩小。c.梁梁、梁柱模板直接处转角节点外应用竖枋缩紧,再用侧模背枋端部将竖枋顶紧,保证转角节点受力。5.模板拆除拆模顺序:柱模→梁侧模→板模→梁底模→快拆立柱拆模时间:柱模拆模时间应超过24h,梁侧模拆模时间应超过36h,板模拆模时间应超过5d,梁底模拆模时间应超过7d,悬挑构件拆模时间应超过14d;主要根据试块的强度来控制。拆除模板时,应注意从节点处开始或从小板处开始,尽量减少模板损耗;同时,应注意对混凝土梁柱构件的棱角保护。模板拆除时,先将材料堆放在钢管架上,在传至地面分类归堆。五.模板支撑系统结构计算书本工程为框架结构,考虑到1、3号楼首层自然地面为-1.0m,单层模板支撑高度为最高,拟定模板支撑系统的结构设计以1、3号楼首层为最不利位置取值,其它模板支撑系统的架构尺寸与其相同,若1、3号楼首层满足要求,则其它各区满足要求。1、3号楼首层主梁断面尺寸为200*600,次梁断面尺寸为200*500,板厚为15CM,模板支撑最大架高为6.1M,采用50*100木枋,φ48*3.5钢管组成满堂脚手架,钢管架水平步距为1.3M(梁底加密),架高1.65M,模板为18厚胶合板,梁底木枋间距为25CM,板底木枋间距为30CM。101.主梁验算A.、主梁的荷载(取跨中)自重:梁:0.2*0.6*1.3*24=3.74KN板:(0.65*2+0.9*2-0.2)*0.15*1.3*24=13.6KN施工荷载:2.5KN/m21.3*(0.65*2+0.9*2)*2.5=10.075KN模板及支撑自重:按750N/m2计,1.3*(0.65*2+0.9*2)*750=3.02KN在主梁梁中受力区域(含三根钢管)内,施工荷载为:1.2*(3.74+13.6+3.02)+1.4*10.075=38.54KNB.立杆验算每根钢管受力为:N=38.54/3=12.85KN钢管为Φ48*3.5,截面面积A=π*(d2-r2)/4=π*(482-412)/4=489mm2半径i=√d24+r2=15.8mm由于水平拉杆间距为1.65M,故取L=1.65
本文标题:高支模板施工方案ok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5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