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包头市回民中学历史模拟试题24.在《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25.据史载,隋朝时期,“京兆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材料表明隋朝A.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B.都城商业活动很频繁,草市开始普及C.草市作为乡村集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D.民众经营的意识增强但受到舆论指责26.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元曲A.形式灵活,雅俗兼具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C.结构严谨,平仄有致D.半诗半文,辞藻华丽27.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28.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有:(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五)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这表明A.中共以各阶层利益为出发点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开始推行C.中共对国家结构的初步构想D.二大的奋斗目标不切合实际29.《人民日报》为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1949年9月30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A.“人民大宪章”是“共同纲领”之误写B.反映了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的史实C.“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D.“中国人民政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误写30.伯利克里在演讲时说:“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在此,伯利克里宣扬了A.雅典民主政体并不排斥有限的特权B.应该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的思想C.民主政体为公民参政提供了保证D.雅典人都有报效国家和升迁的机会31.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对于一个联邦的持久存在,必要的文明同质性不亚于各成员的结盟需要。……有一个事实令人羡慕地便利了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各州不仅有大致相同的利益、相同的起源和语言,而且处于相同的文明水平。这便使它们的联合几乎永远成为容易的事情。”这表明A.独立战争后邦联政府被联邦政府取代的必然性B.地区文明的同质性是联邦政府持续存在的保障C.美利坚民族的产生是联邦政府建立的基本条件D.政治体制的确立与改变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232.下表为1890-1933年城市人口(以百万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统计表,依据此表分析正确的是国家18901900191019201933英国11.2(29.9%)13.5(32.8%)15.3(34.9%)16.6(37.3%)18.7(39.2%)美国9.6(15.3%)14.2(18.7%)20.3(22.0%)27.4(25.9)45.1(32.8%)德国5.6(11.3%)8.7(15.5%)12.9(20.0%)15.3(35.7%)20.7(30.2%)俄国4.3(3.6%)6.6(4.8%)10.2(6.4%)4.0(3.1%)36.5(20.2%)A.1910—1933城市人口数量对比证明美国国力领先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德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呈持续上升趋势C.1890-1933英国工业生产能力逐渐落后于美国但高于德国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导致1910-1920俄国城市人口减少的因素之一33.有“万能蜘蛛”之称的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1461—1483年在位)拥有一支15000人的常备军,其中部分人配备火器。因地方大贵族无法提供维持这样的军队的高额费用抗衡他,而拥有决定性的优势。与此有关的正确判断是A.路易十一以此加强君主专制支持重商主义B.路易十一因此有力量支持开辟新航路C.路易十一因此取消城市自治增加税收来源D.路易十一因此有力量镇压法国大革命34.20世纪30年代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革命,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出现了新的经济学流派,有人认为该流派就是“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下列哪一主张属于该流派的思想?A.完全肯定国家计划的市场改革B.通过高福利来消除贫富差距C.加强自由经济成分,减少国有企业的比重D.反对经济全球化35.在美国2010年联邦预算案中,预算总支出为35520亿美元,其中军费支出6637亿美元,社会保障支出6950亿美元,医疗保险支出4530亿美元,医疗补助(低收入、儿童等)2900亿美元,教育支出476亿美元。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A.美国:当今世纪唯一存在的超级大国B.减少行政干预: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C.知识经济:美国经济增长的新模式D.福利国家: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有甲、乙、丙三位学者开出了三种“药方”:甲:每一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依照他自己认为最好的途径发展。个人在经济上获得的利益,整个社会必将同受其利。所以政府的权力应该缩小,不必干涉经济事务,应该自由订约、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乙:民族国家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个人仅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个人的经济活动,应以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为前提。应该提高政府的权力,奖励科学研究,发展民族工业,采取保护关税政策。丙:社会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的现象严重,应该废除私有财产制度,将主要财产如土地、矿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改为社会共同所有,而由社会集体控制。(1)根据材料分析,这三种“药方”分别代表哪三种社会学说?中国近代的一位政治家对以上三种学说进行了调和,开出了救亡图存的“药方”。请问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并简要评价?(7分)3(2)在这三种学说中任选二种学说进行阐释:该学说被哪个国家率先采用?在该国实施的最主要利、弊分别是什么?(12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买办资本、官僚资本的排挤。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6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9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此次吾党改组,志在将本党势力在中国内地各省尽力扩充。向来本党势力多在海外,故吾党在海外有地盘、有同志,而中国内地势力甚为薄弱。所以吾党历年在国内的奋斗,专用兵力……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已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是兵力虽成功,而革命仍未成功,因为吾党尚4欠缺力量之故。所欠缺者是何种力量?就是人民心力。当时中国人民不赞成革命,多数人民不为革命而奋斗。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故此次吾党改组唯一之目的,在乎不单独倚靠兵力,要倚靠吾党本身力量,就是人民的心力。材料二:吾党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人民的心力与兵力,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两者之间,究竟应以何者为基础?应以何者为最足靠?自然当以人民的心力做基础,为最足靠。若单独倚靠兵力,是不足靠的,因为兵力胜敗无常。吾党必要先有一种基本力量做基础,然后兵力有足靠之希望。……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已有三次。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请以第一次为例加以说明。(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如何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对当时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9分)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各大国军火生产1940—1943年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194019411943英国苏联美国3.5(5.0)(1.5)6.58.54.511.113.937.5同盟国总计3.519.562.5德国日本意大利6.0(1.0)0.756.02.01.013.84.5—轴心国总计6.759.018.3——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根据材料归纳同盟国和轴心国军火产量变化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量增长的原因。(6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供”。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台湾外纪》材料二(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议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荷兰殖民者)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江日升《台湾外纪》请回答:(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施琅在“台湾弃留”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其理由有哪些?对“台湾弃留”问题,清圣祖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和影响?(11分)
本文标题:高三文综一模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6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