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 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不足与全民课题名称期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矛盾的探讨
1河南省2007年招生考试科研课题结项书课题编号0730106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不足与全民课题名称期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矛盾的探讨课题负责人李战军所在单位济源市招生办公室河南省招生办公室2007年11月18日2课题编号0730106课题名称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不足与全民期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矛盾的探讨课题组成员姓名性别年龄职称/职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贺钢军男38中一招生办13838921486张征群男30中一招生办13838924322赵武中男31中一招生办13838922597课题组负责人签字年月日课题组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盖章负责人年月日省招办意见盖章负责人年月日3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不足与全民期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矛盾的探讨济源市招生办公室李战军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至为关键的一个部分,它决定着社会中作为精英与大众阶层的素质与面貌,影响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速度与质量。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状况比改革开放前虽然已有较大的进步,仍然存着较多的发展瓶颈,其中,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与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在目前的改革之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备尽可能地扩大高等教育贴近社会发展现实、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需求的优势。高等职业教育将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突破口和重要阵地,因此,引导考生与家长充分认识并认可、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并从中学到、用好真正的专业技能,实现每个人短暂人生的价值观,去快乐的享受生活,是招生工作人员以及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一项大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考生现状恢复高考制度经历了艰苦历程,冲破了种种羁绊,千呼万唤始出来。1977年7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动提出要抓教育工作,召开并主持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他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大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早在1975年1月,文革初被打倒的邓小平恢复工作,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就开始了着手对各方面的整顿。9月26日,邓小平与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同志进行了一次谈话,表达了对当时招生办法的忧虑,他说:“大学究竟起什么作用?培养什么人?有些大学只有中等技术学校水平,何必办成大学?科学院要把科技大学办好,选数理化好的高中毕业生入学,不照顾干部子弟。”“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低峰都有问题。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就是在这次谈话之后,一句金言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不久之后,小平同志没能继续工作,他改革招生制度的想法终于没有实现。41977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教育部从8月12日起又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该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高考制度恢复了,迎来了国家的春天。1977年12月10日,全国570万考生走进久违的高考考场,27万考生被高等学校录取,录取率为4.7%。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水平和学校数量有了重大的历史性的改革,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从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至今,我们国家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招生考试工作更是以饱满势态向规范化、科学化稳步迈进。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经过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建立并实行了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投资办学和管理、统一考试招收学生、国家包上学包分配工作这样一种体制。简要地说,是一种“一包二统”的体制:完全由政府统起来,所有经费完全由国家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教学计划统编的教材以及学生毕业后统一分配就业。这种高教体制与当时的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然而随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开放,这种“一包二统”的高教体制明显地与改革开放新的形势不相适应,我国从92年起开始了教学体制上的重大改革,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指导下,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上的存在的规模偏小、效益偏低,多科性、综合性院校和单科性院校比例不合理,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办学条件差,整体办学实力弱,高校数量少不能满足生源的要求等现象。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并不是一个教育强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十分强烈,而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在知识与人才的国际竞争中走到世界的前列,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全国上下一致的要求与希望。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人才和知识为核心的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加大高教体制改革步伐和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燃眉之急的迫切任务。改革“一包二统”的旧体制,实行以国家举办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举办高等教育的新体制,为我国5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发达国家以及部分高教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充分说明,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举办的一种重要补充,而且在一些国家往往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并且有一批高水平的私立学校。从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国外的经验看,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办高等教育机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高等教育,鼓励民办高校和与国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达到了快速发展。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到2007年4月我国现有普通本科院校共742所;普通高职院校共1109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共317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共118个。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附件一:2007年各地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统计)。事实证明,这些新建的大学,经过快速的发展期,办学水平和实力显著提高,学科专业结构得到优化,教学资源更好地发挥了作用,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也收到了显著成效,从而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高等学校在数量上和与之相适应的适龄学生相比悬殊还比较大。一方面这种差距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提示着每一位在严峻形势面前的学子会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和具备自主创业的现实精神。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受当时生产力条件的限制一度增长过快,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人口增长的惯性影响着我国现有适龄升学人口的比例。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进入升大学的适龄学生数还远远大于高等学校的招生能力。如2007年高考相对应年份出生的人口数约为2457.9191万人,参加高考报名的人数约为1010万人,录取的人数约为567万人;2006年高考相对应年份出生的人口数约为2528.2644万人,参加高考报名的人数为约950万人,录取的人数为约530万人等。形成了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附件二: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招生报考数与录取情况及相对应年份出生的人口情况统计)严峻的形势告诉每一位国人,我国的教育国情要求每一位考生和家长及社会人士都能真正的去珍惜每一个上学深造的机会。我们坚信,改革开放使我们站的更高,看6的更远,思路更新,思想更加解放,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一定会发展的更快更好更贴紧社会的需要。二、现阶段我国学生及家长升学期望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重点大学、本科院校,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理智地想一想,重点大学、著名大学就这么几所,本科院校也只不过千所以内,而每年的考生有一千余万人,竞争之激烈显而易见。更何况,能上哪所大学不但取决于高考成绩,还与报志愿是否科学、合理有较大的关系。一千余万人都去挤“本科院校”实在不是切合实际的想法。改革开放,发展了社会经济,市场经济的热浪影响着我国亿万人的思想,改变了作为上一辈人的思维观念。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年轻父母期望子女将来有权有势、有所作为,老年父母希望子女将来稳定安逸,不少父母抱持“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传统观念。无数的愿望最终都落在了让子女接受本科院校的高学历教育来实施。这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中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学历期望。形成这种让子女接受高学历教育的现象,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的。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给我们烙下了较深的印记,人们总想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目标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一是没有上过大学的家长想从孩子身上找回自己曾经失去的大学生活的机会;二是学历低的经济型家长想让子女弃商从政找回生活中的另一种的缺失;三是职员型家长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赋予了新的认识,想让孩子到经济的大潮中去搏击。调查中显示,在学历方面,七成以上的家庭期望孩子获取高学历。其中,44.7%的家长选择希望孩子在国内上大学;14.5%的家长希望孩子读研究生或博士;11.2%的家长要送孩子出国留学。有28.5%的家长认为学历问题应从孩子的自身实际出发,能考上哪类学校就上哪类学校,不可勉强,仅有10.1%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上高职。在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人才的问题上,20.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员;15.7%的家长希望孩子当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7.3%的家长希望孩子当律师;有12.7%的家长希望孩子当工人或企业一般工作人员。调查还表明,目前家长对未成年子女家庭教育投入较高,平均把全家总收入的20.6%投入子女教育中。目前,由于整个就业市场不是很景气,家长们都希望孩子的学历高一点、再高一点,总认为高学历和高薪水、好职业联在一起。在对父母的调查中显示,现在最理想职业是公务员,在目前就业难的情况下,公务员自然是首选的稳定职业。前年陕西一研究生跨9省参加公务员考试,真要把人累7死不成。很多家长把这种意识潜移默化传给了孩子---将来考公务员才是出路,于是,很多孩子认为只有上好的本科院校才能通向公务员的大门,因为公务员大多非本科不招。难道这真的是孩子一生最完美和幸福的人生吗?家长的期望就是子女的目标吗?许多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这个目的期望值高,功利性强,因为“有出息”、“好职业”、“顺境”较难实现。出于这个目的,多数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却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一些孩子即使学业成绩好,将来也未必能顺利地在社会上立足,使父母的期望得以实现。目前社会背景下,中学生的心理发生着显明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洪流冲刷着社会的各个角落,经济生活的浪潮洗涤着最具敏感的青年学生,他们兴奋而活跃,他们有知识而跃跃欲试,他们心潮澎湃,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在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中显示,有62.3%学生第一升学选择是本科院校,16.3%的学生第一升学选择是高职院校,有21.6%学生第一升学选择是其它就业形式。调查还显示,有21.6%学生选择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和艰苦行业的工作,47.3%学生选择公务员的行业,有22.1%学生选择毕业后个人创业与经商发展。简单的数字背后反映出了新生带思想的变化和人生观的基础,尤其重要的暗示于我们学校教育的责任重大。父母的期望、学子们的憧憬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好在有国家对高等教育方面的稳步改革,好在有青年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一面。三、我国目前劳动力资源的状况改革开放不仅仅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的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获得了新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在短短的二十年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走完的历史,大跨步的飞入了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和谐社会门槛,各行各业协调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新体制已经到来,社会总需求与供给发生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不足与全民课题名称期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矛盾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66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