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三经济学部分的相关知识点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重点1.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要准确地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例如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都不是商品。至于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以当作商品来买卖,如有的人出卖自身的内脏器官等,但这是一种特殊例外,并不能否定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二是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如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如果用来自己消费就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进行交换。相反,如果用于销售那就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再如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和送给别人的礼物,也不是商品。在学习时,要认真看教材中的插图。最后列出商品和其他劳动产品、商品和物品比较的表格,以加深对商品概念的理解。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比较表比较商品其他劳动产品区别①商品用于交换②商品有价值③商品是个历史范畴①不用于交换②没有价值③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联系①二者都是劳动产品②二者都有使用价值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商品与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比较表比较商品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区别①商品是劳动产品②商品用于交换③商品是个历史范畴①不是劳动产品②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③物品是个永恒的范畴联系二者都有使用价值通过比较可以概括出物品、劳动产品、商品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商品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劳动产品包括商品,劳动产品是物品的一部分;物品包括劳动产品。(2)区别: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产品和物品不一定有使用价值,也不一定有价值。另外,要注意,商品与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换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不再用于交换,而成为消费品或待消费的物品,也就不再是商品了。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基本属性是全课最基本的内容,以后教材中的一系列内容,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内容,因此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是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它不是靠人们的直观所能把握的。初学经济学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难理解,因此这部分知识又是本课的难点。(1)商品的价值。第一,商品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在学习这部分时,首先要抓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句话,注意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可采取推理的方法,也可采用与同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如:1把斧子可以同15公斤大米交换,为什么它们可以互相交换?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是由于它们的使用价值相同。通过讨论,要明确同质的东西,量上才能比较,从使用价值上说,它们是不同质的,无法进行比较,也就无从相等。那么是不是商品的其他自然属性使他们相等?比如从重量来看,1公斤白菜和1公斤活鱼相等;从体积上来看,1个元宵和1个煤球可以相等;从化学分子式来看,氢气、氧气可以和水相等。但1把斧子可以和15公斤大米交换,显然不是这些方面相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共同的东西”使它们相等呢?这里要一步步深入思考: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时都耗费了人类劳动→在产品中都凝结了人类劳动→都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价值。第二,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不要认为只要是劳动产品就凝结了人类劳动,就有价值了。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需要相互比较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不会有价值。第三,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交换价值产生于最初的物质交换中,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出现,直接表明了劳动者的交换是以获得对方的使用价值为目的,体现了两者交换劳动成果的社会关系。凡是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就在于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有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凝结在里面。撇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和具体形式,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第一,作为商品,它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两者缺一不可。第二,作为商品,它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价值是抽象的东西,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在具体的物质上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人会要的,也就不会形成价值。第三,作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凡是商品必然有价值,如果一个物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也就不可能称其为商品。第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作为商品生产者或商品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是因为作为商品生产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出使用价值,而作为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不可能二者均占有。这是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体的正确理解。这里所说的统一是对立的统一。(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一点是价值规律最主要的内容,只有懂得这一原理,才能真正掌握价值规律的实质,懂得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但是社会上生产同一种商品,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不相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每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否则,社会上同一种商品就没有统一的价值量标准,不仅使商品交换无法进行,更不能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货币的职能,属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不懂商品,也不会懂价值规律,就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另外,货币还有其他三个职能是: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世界货币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第一,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学习时要注意“一切”二字,如果不是一切商品,而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了,而是商品的等价物。第二,货币所以具有价值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值,这样它才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第三,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一般与价值成正比。第四,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是现实的货币。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看,商品的价值大体有四种表现形式,是依次发展的。(2)流通手段职能。第一,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要加深对商品流通的理解,可以把货币出现以前的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相比较。首先,前者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而后者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其次,前者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后者则是在货币产生后才存在。再次,前者买、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后者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分离的,这会带来商品经济中一系列矛盾。第二,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第三,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4.等价交换原则是怎样贯彻的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这一问题时,应弄清以下几点。第一,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价值量要相等。但等价交换的原则,并不是存在于每一场合,而是从整体上说的,要从商品交换的本质上来理解。不等价交换会挫伤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只有贯彻等价交换原则,才能使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正常进行。第二,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出现后,应表现为价格和价值相符。但实际上价格有时比价值高,有时又比价值低。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价格虽然由价值决定,但是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当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会低于价值;当供小于求时,价格就会高于价值。第三,弄清价格和供求之间的关系,是理解“等价交换的原则是怎样贯彻的”这一问题的关键。要明确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这是因为:其一,要看到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不是脱离价值无限地上升或下降,所以仍然是价值决定价格。其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仅要看到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而且应看到价格反过来也影响供求关系,即供求关系与价格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价格高于价值时,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扩大生产,从而使供求趋于平衡;反之,当价格低于价值时,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从而价格逐渐上涨。其三,虽然在每一次交易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一致。总之,价格终究还是由价值决定的,说明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弄清上述原理后,可联系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一些稀有的东西,包括文物、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它们的价格都很高,也不围绕价值波动。这是因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价格波动会影响供求,价格上涨会促使生产扩大。而文物、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的数量却不能因为它们价格的上涨就会增加,即使价格上涨到惊人的地步。也就是说,价格上涨不会促使这些商品扩大生产、增加供应量,这样就不能反过来抑制它们价格上涨,在这里能够抑制它们价格上涨的因素,是人的购买力。但这是商品交换存在的某种特殊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某些特殊现象,就否定价值规律的存在,无论是研究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必须以大量的普遍存在的事实作为依据。另外,社会上还存在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哄抬物价等现象,这些则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5.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这是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也为我们学好经济常识打下基础。这部分知识与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有密切联系。融会贯通地学习,可以加深对价值规律的理解。(1)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计划调节。这里,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高于价值,由于有利可图,许多生产者就会被吸引到生产这种商品上来,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生产部门。相反,当某种生产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由于无利可图,从而使某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个生产部门退出。价值规律就是这样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流动,所以说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在起调节作用。(2)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在现代社会,科技的作
本文标题:高三经济学部分的相关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86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