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20071004
1576292525883第1页共5页扬大附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月考试卷2007.10责任命题:高三语文组审核:夏坚考试时间:150分钟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代学者孙德廉认为,学习贵在虚实交融:“尝谓读书之法,当于实处虚之,虚者实之。”意即“读记事之书,必求其义理;就其所议义理,而证之以事。”从实中升华而上,从虚中脱颖而出,两者..相通全在一个“悟”字。自古以来创造发明曾长期被人们误认为是天才人物独有的才能。自从创造发明的规律被逐渐揭示后,这种神秘感才开始逐渐消除。例如,铅笔加上橡皮头,便成为橡皮头铅笔;笔尖加上灌墨水的容器,便成为自来水笔……这些现在看来极其平常的文教用品,当年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创造发明”。有心者从此悟出一条规律:凡不可分离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往往可以导出一项创造发明。这种创造发明的价值在于方便和实用。因为凡需要笔时,必然离不开墨水;在书写时,难免有错,有错就必须修改,于是铅笔和橡皮头就结合在一起了。学生学习,工人做工,在职者业余进修,技术人员搞科研,都应该掌握实者虚之的学习法。同样看一篇文章,有人就事论事,有人却能看到文章背后的东西,即“义理”之所在。有人爱看科学家传记,往往被动人的故事所吸引;有人却能悟出真谛。例如,从伽俐略的落体实验故事,得出“思想实验”的精髓,正是实者虚之的结果。广泛浏览固然可以使人开拓知识领域,然而如果能够稍稍注意一下实者虚之,收获必将大大提高。著名理论化学家唐敖庆教授,在谈到科学研究的“三新”问题时说:“在自然科学研究中,首先要重视新思想,其次是新方法,再次是新结果。有了新思想,就能找到新方法,就会产生新结果。”我们对于“三新”的三个层次的关系,只有通过具体事实的证明,才能进入真正的自由境界。这里就需要运用虚者实之的学习法。试以学习为例。对于科学上一条定律和一个公式的理解与运用,只有通过多次解题才能真正掌握。同样解一道题目,有人只能套用现成公式,找不到相应公式就一筹莫展;有人却能通过若干公式的组合化解,曲径通幽,这无疑也是一种创造。这就是运用已有的思想和方法获得的创造。虚实学习法的要领是:从事实中悟出理论,从理论中找出启示。一句话,力求看出和掌握书上没有写出来的东西。1.第一段中的“两者”,在文中是指:()(3分)A.记事和义理B.记事之书和义理之论C.虚和实D.实中升华和虚中脱颖2.“看出和掌握书上没有写出来的东西”,是指:()(3分)A.领悟书中的事例,并由事例提升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义理。B.领悟书中的义理,并由义理帮助指导,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C.重视“新思想”,找到“新方法”,从而产生“新结果”。D.用已有的思想与方法作为指导,读出书中未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旨。3.下列阐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从实中升华而上”,指的是“从事实中悟出理论”。B.“从虚中脱颖而出”,指的是“从理论中找出启示”。C.由橡皮铅笔和自来水笔的发明,“有心者从此悟出一条规律:凡不可分离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往往可以导出一项创造发明”。这就是“实者虚之”。D.只要通过多次解题,就能掌握科学上的定理与公式。这就是“虚者实之”。二.(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节选自《后汉书·张纲传》1576292525883第2页共5页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C.南州晏.然晏:安定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夸耀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余人受命之.部②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B.①思以.爵禄相荣②婴复据郡以.反C.①公其.深计之②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D.①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②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6.联系全文看,下列对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B.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用他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叛乱。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于非逆非顺德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D.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没有为国家作长远利益的考虑,不值得效法。7.将上述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豺狼当路,安问狐狸!(3分)翻译:②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3分)翻译:③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4分)翻译:三.(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8.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9.“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4分)10.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4分)四.(6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6分)(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2)尔来四万八千岁,。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4),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礼记·学记》)五.(2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史铁生①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②“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直觉得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来,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了。③死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陈村有一回对我说: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他说得很平静,我漫不经心地附和,我们都已经活得不那么在意死了。1576292525883第3页共5页④这就是说,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着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样想,我则尤其想起轻轻地来的神秘。比如想起清晨、晌午和傍晚变幻的阳光,想起一方蓝天,一个安静的小院,一团扑面而来的柔和的风,风中仿佛从来就有母亲和奶奶轻声的呼唤……不知道别人是否也会像我一样,由衷地惊讶:往日呢?往日的一切都到哪儿去了?⑤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它。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窃笑,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萌生着欲望。奶奶和母亲都说,你就出生在那儿。⑥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青砖铺成的十字甬道连接起四面的房屋,把院子隔成四块均等的土地,两块上面各有一棵枣树,另两块种满了西蕃莲。西蕃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很久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声音,但我一走到那块蓝天下面就听见了他,甚至在襁褓中就已经听见他了。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⑦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惟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⑧我永远都看见那条小街,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门前的台阶上眺望。朝阳或是落日弄花了他的眼睛,浮起一群黑色的斑点,他闭上眼睛,有点怕,不知所措,很久,再睁开眼睛,啊,好了,世界又是一片光明……有两个黑衣的僧人在沿街的房檐下悄然走过……几只蜻蜓平稳地盘桓,翅膀上闪动着光芒……鸽哨声时隐时现,平缓,悠长,渐渐地近了,噗噜噜飞过头顶,又渐渐远了,在天边像一团飞舞的纸屑……这是件奇怪的事,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⑨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⑩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11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12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游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另一种世界,蓬蓬勃勃,夜的声音无比辽阔。是呀,那才是写作啊。至于文学,我说过我跟它好像不大沾边儿,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选自《散文选刊》2006年第1期,有删节)12.文章开头写道,当死神来临时,“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联系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仓促”?又为什么会觉得“不会犹豫”“不会拖延”?(5分)答:①“觉得仓促”是因为;②“不会犹豫、不会拖延”是因为。13.第6自然段作者用了很多笔墨铺写院子里的景物,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赏析这段文字。(6分)答:。14.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8分)①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问四周窃笑,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萌生着欲望。答:。②我既看见我的眺望,又看见我在眺望。答:。15.以“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本文标题:高三语文月考试卷2007100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9302 .html